- 沧浪诗话(中华经典诗话)
- 严羽
- 1134字
- 2021-03-27 13:41:15
三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评析】
本色当行,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阈。这一问题的起源与文类的多元化相关。较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陈师道、晁补之等苏门学士。陈师道《后山诗话》曰:“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山谷词条下引晁补之语曰:“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宋代以来,一方面,宋代文士们力破余地,试图在传统文体中实现更为丰富的变化和表达,形成了“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的书写倾向,文体之间的融合成为时代风气。另一方面,向来被视为诗馀小道的词体迅速流行,与旧的诗体形成了竞争关系,文体之间的辨析成为重要问题。特别是苏轼创作了一批风格清旷豪放的词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陈师道对韩愈之文、苏轼之词持批评态度,认为诗、文、词各有其本色,各种文体的创作规律与文体特征不能混淆。晁补之也对黄庭坚的部分词作提出了类似的批评。此后,李清照、王灼、胡寅都等继续关注和探讨了这一问题。
但严羽的本色当行论,突破了辨体、尊体的表象,关注诗学本质。严羽《诗辩》就已说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以为“悟”是诗歌创作的根本规律与特色。离开了“妙悟”的诗写作,都是野狐禅。显然,严羽提倡本色当行,旨在反对宋诗之“以文为诗”,也与宋代辨体的文学话语有着极深的联系。但严羽更关注的是抉发诗道的本质。他认为,诗是与灵感相关的直觉活动,以兴象妙悟为文体特质,因而,以文为诗、重视理趣的宋诗学混淆了诗与文的界限,模糊了诗道本色。
本色当行的语源应与宋代民间杂剧创作有关。色,原指各色人等,称为脚色。自戏曲兴起后,色成为中国戏曲的专门术语,或作角色、行当,或称脚色、部色,亦简称行。包括旦末净丑等,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因而,“本色”与“当行”其实是同义互文,指符合其性格类型的演出活动。它被严羽借用作诗学术语,意谓符合其文体特质的文学书写活动。在此前,黄庭坚已有类似的说法。宋陈善《扪虱新话•山谷言诗》曾说:“山谷尝言: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而严羽在本节第五条亦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无论是“举止”,还是“出场”都不是常见的语学话,似与当时杂作演出的表演过程相关。严羽不仅以禅喻诗,而且以戏论诗,他创造性地把当时民间有生命力的戏曲语言引入诗学话语,为诗学批评开创了新视界。
严羽以后,“本色”论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戏曲及诗文理论中的重要论题。在戏曲中,有时指戏曲语言质朴自然,不贵藻丽;有时又指唱腔依腔守律,适合舞台表演。在诗文中有唐顺之、徐渭等加以弘扬,指直抒胸臆,“开口见喉咙”,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