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疗法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素问·脉要精微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偏盛,就会表现出热象,腠理闭塞,喘粗气而使身体前俯后仰,不出汗,身体发热,牙齿干燥,烦闷,若再有脘腹胀满的症状,那病情就会很严重。阴气偏盛,就会表现出寒象,身体发冷且出汗,浑身经常会感觉冷,常常会战栗恶寒,手足逆冷,若再有腹满的症状,那病情就会很严重,这就是阴阳各自偏盛的主要临床表现。

阴阳之气过盛对人体的影响

通常来说,当人到了四十岁时,体内阴精就已经衰减了一半,日常行为动作开始衰退;到了五十岁左右,就会感到身体沉重,视力和听力明显减退;到了六十岁左右,阴茎痿废不用,元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部虚而上部实,眼泪和鼻涕开始不受控制地流出来。如果结合七损八益的调理方法来调养身体,身体就很强健;如果是调理不当或不调理,身体就易衰老。

同样的身体,阴阳二息有强弱之别。人本该在健康时就要注意调养,这样才能精气有余、耳聪目明,身体轻盈强健,即使老了身体也会很强壮,身体本来就壮实的人则会更加强壮。当身体衰弱时再进行调养,就会正气不足,事倍功半。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因此属阴,而人左边的耳目就会比右边的聪明。相反,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因此属阳,而人右边的手足就会比左边的灵活。

阴阳对人体的影响

东方为阳气升起的方位,属阳;人面向南坐,故左为阳,阳具有上升的特性,因此人左侧的精气上盛下虚;耳目在上,手足在下,因此右侧耳目就不如左侧耳目聪明。西方属阴位,所以人右侧为阴,阴具有下降的特性,因此人右侧的精气下盛上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因此左侧手足就不如右侧手足灵活。同样,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阴阳盛虚之别。因此,邪气可以乘虚而入,停留在那里形成疾病。

天有无形的精气而主生化,地有有形的物质而和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节,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因此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形成万物。自然界的清阳之气上升于天,浊阴之气下降于地,因此天地的相对静止和不断运动,都是以阴阳为纲领的。因此能够促使四时生、长、收、藏变化周而复始,永远没有穷尽。养生要上顺天的清轻之气以养头,下顺地的浊阴之气以养足,中则效法人事以养五脏。

四时八节

自然界清气和肺相通,地气和咽喉相通,风气和肝相通,火气和心相通,水谷之气和脾相通,雨水之气和肾相通。人身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就像河流;肠胃就像海洋,百川归海;水津之气灌注九窍。用天地阴阳来比喻人体的阴阳,阳气发泄为汗,就像自然界的雨水;阳气发散,就像自然界的疾风;怒气发时就像雷鸣;人的逆气上升,就像久晴不雨。所以,调养身体,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不了解天有不同的节气,地有不同的地理,那么就会产生疾病。

阴阳失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阴阳概念能够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生理结构、生理功能,人体的阴阳和大自然的阴阳遵守同样的运行规则,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人体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饮食药物的性味同样有阴阳之分,阴阳属性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不同。因此,正确把握和利用药物和饮食的阴阳属性,能够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长养人体的正气,治疗阴阳失衡的疾病。

人体阴阳平衡,就会呈现健康的状态。若人体阴阳失衡,包括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运行方向的失常、阴阳位置的颠倒等,都会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因而疾病就会发生。同时,人体的阴阳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通应,人体的阴阳会受到自然界的阴阳运行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疾病的治疗,要明白自然界阴阳的运行规律,从而把握治疗的时机。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总纲,在中医学上,阴阳是阐释人体病理状态、生理状态和药物属性的总纲,同时也是辨别症候、诊断疾病及施行治疗的总纲。把握阴阳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 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阻滞于下不能上升,就会使食物不消化而直接泄下排出。浊阴停滞于上不能下降,就会引起胸膈胀满。阳邪偏盛会引起发热,还会使阴液损耗和不足,因此发热时,经常会口干舌燥。同样的道理,阴邪偏盛会引起寒冷,还会对阳气的功能产生抑制,导致阳气耗损和不足,因此受凉时会发抖。阴寒之邪损伤人的形体,阳热之邪耗散人体之气。若气受到损伤就会出现疼痛,形体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肿胀。因此先有疼痛后发生肿胀是气受损伤及形质,先有肿胀后发生疼痛是形受损伤及气。

阳邪内盛会引起发热,阳热外盛,导致腠理汗孔闭塞,汗液排不出,阳热郁在体内灼伤阴液,出现发热没有汗,心胸烦闷,腹部胀满不适,牙齿和口舌干燥,喘息声粗且急,甚至张口抬肩,前俯后仰才会稍微感觉顺畅。阴邪盛就会导致身体寒冷,阳气损耗,不能固护体表,导致腠理毛孔疏松,冷汗淋漓,寒战不断,手脚冰凉。

☉阳气受损,体寒发颤

阴阳不和,有盛有亏,都可能发生疾病。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就会形消,故寒伤形。热为阳,气也为阳,热就会气散,因此热伤气。气发病之后就会波及形体,引起气伤形。

气候的阴阳运行对疾病产生相应的影响

疾病的疗法

病邪侵犯人体,就像暴风骤雨般迅速。善于治病的医生,当病邪还在皮毛时就会给予治疗;医术稍微差的,当病邪在肌肤时才会给予治疗;更差一些的医生,当病邪深入六腑时才会给予治疗;最差的医生,当病邪深入五脏时才会给予治疗。通常来说,邪气所在部位越浅,就越容易治疗,而当病邪深入五脏时再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只有一半了。因此,自然界的风、暑、燥、寒、湿邪侵犯人体,容易伤及五脏;饮食寒热调配不适当,就易伤及六腑;工作环境和居住的水湿之气侵犯人体,就会对皮肉筋脉造成伤害。

善于运用针法的医生,当病在阳经时,可通过针刺阴经来引导;当病在阴经时,可通过针刺阳经来引导;当病在左时,就通过取右边的穴位来治疗;当病在右时,就通过取左边的穴位来治疗。依据人们的健康状态来与病人的病情做对比,依据外在的症状来推测体内的病变,以此来判断疾病是属于正气不足还是邪气太过。这样,在疾病初期,症状较轻时,就能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这样治病就不会出现差错了。

☉刺经导疾

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通过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观察病人的颜色变化,首先辨明疾病的性质是属阳还是属阴。通过观察颜色的晦浊、清明,可以知道病变的部位;观察病人的呼吸,听病人的声音,就能够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诊察四时的色脉是不是正常,就能够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通过切寸口脉的浮沉滑涩,就能够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所以,在疾病刚发生时,就能够通过针刺来治愈。病邪在上的,可用吐法;病邪在下的,可用泻法,使它从二便排出;病邪在中焦,胸腹胀满的,用辛开苦降的方法;病邪在肌表,用煎药熏洗的方法,来发汗除邪;病邪在皮肤的,用发汗的方法散邪。若起病急暴,应当抑制它使其收敛;邪气盛实的疾病,邪在表就用发散法,邪在里就用泻下法。判断疾病属阴证还是阳证,以区分其刚柔,病在阳者可治其阴,病在阴者可治其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分别给予治疗,血分邪实的,宜破血逐瘀;气虚不足的,应用益气导引的方法治疗。

※ 疗疾的原则

人身之阴阳,无不合于天地,因此一定要遵守自然的规律来养生、防病以及治病。如果与气候变化、地理特点、五行规律相违背,就会使病情加重。依据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冬气伏藏,病在阴;春季之阳气尚微,余阴尚盛,因此春季病在阴;夏气发越,因此病在阳;秋季阴气尚微而余阳尚盛,因此病在阳。在对疾病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同时观察人体之气在不同季节的情况,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针石以及饮食调理。

人体之气在不同季节的情况

☉冬,病在阴

☉春,病在阴

☉夏,病在阳

☉秋,病在阳

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诊治疾病一定要将阴阳这一总纲抓住,把握阴阳失调这一根本。防治疾病一定要根据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到动态平衡。治疗疾病时,若不遵守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及五行化育的规律,也不把地理环境的特点加以考虑,就会耽误病情,造成不好的后果。自然界的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冬季病在阴,春季病在阴,夏季病在阳,秋季病在阳。必须在认清这些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刺等治疗。

人体的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热,或为寒,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不论哪种情况,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如疾病在表就属阳,在里就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因此,疾病或本于阳,或本于阴,治疗自然要以阴阳为本。

阴阳作为诊断疾病的总纲,寒热、虚实、表里等疾病的状况都可归为阴阳的变化。治疗疾病就要依据阴阳失调的情况来对阴阳做调整,以恢复动态平衡。在诊断疾病和治疗时,必须对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情况,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加以考虑,依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情况,来对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会得到自然界阳气的扶助,呈向外弛张的趋势。汗孔松散,容易出汗且出汗多,那么人体的津液就会消耗过多,因此要多喝水,多吃些水果、蔬菜,及时对津液进行补充。若外感风寒,需要发汗解表时,解表方药的辛散作用一般不应太强,麻黄之类的要少用,宜用防风、荆芥等发汗力量比较缓和的解表药。

人体脾胃虚寒有哪些反映?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能够消化饮食水谷,并将其中的精微物质吸收,以滋养人体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如果人脾胃虚寒,脾胃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脾不能升清,使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不能被输送到头面、滋养四肢,就会导致头晕气短、脘腹闷胀、四肢无力等;气虚无力,胃不能降浊使糟粕及时向下传导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大便不畅或泄泻,没有被消化的食物残存在粪便中。这就是阳气不足、阴气偏盛的阴阳失调,同时也有清阳在下,浊阴在上的阴阳位置颠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