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成长与发展(Grouth and Development)又译生长与发育。人类的生长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认知、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成长发展理论源于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与年龄的关系。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包含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年龄组的个体,学习成长发展理论,有助于护理人员了解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发展特点,从而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一、成长与发展的定义
1.成长
成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是细胞增殖的结果。常用的人体可测量性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骨骼的密度、牙齿的生长等。
2.发展
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与环境间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它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它不仅包括生理方面的变化,还包括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
3.成熟
成熟是指生理上的成长与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它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但又受环境影响。
二、成长和发展的内容
(1)生理方面。主要是指体格的生长,以及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增强和成熟。
(2)认知方面。是指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认知的过程包括感知、识别、解释、组织、储存和运用信息,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关行为。认知能力可表现为观察能力、判断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3)社会方面。表现为与他人、群体、社会的相互作用。
(4)情感方面。是指人在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或不被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主观的经历。情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又是以个人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为转移的。如人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心理表现。
(5)精神方面。是指人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的认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6)道德方面。是指人的是非观念和信仰的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
以上内容除生理方面外,都属于心理社会的领域。但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人的整体,其发展是按顺序进行的,是可预测的期望行为。
三、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人的成长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有正常人均依照预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成长,但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成熟方式又具有差异性。成长和发展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虽然每个人的生长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但都遵循相同的发展过程,即每个人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例如,虽然每个孩子开始学会行走的时间不同,但是,每个孩子会走之前,都先学会翻身、爬行和站立。
2.顺序性
人体各器官功能的生长发育都遵循一些预期的特定顺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①由上到下或由头至尾:如胎儿的头部发育较早且较复杂,外形也较大,而肢体较小,较简单,且发育较晚;婴儿先会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和行走。②由近到远:胎儿发育先有肢芽出现,后发育为原始的手指和脚趾;婴儿首先学会控制肩和臂,再控制手的活动;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③由粗到细:婴儿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捏取。④由简单到复杂:儿童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先咿呀学语,而后学会说单字和句子;儿童早期的游戏方式是简单的独自玩耍,后期则发展为有复杂游戏规则的团体活动。⑤由低级到高级:儿童先学会观看、感觉和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儿童的情绪较简单、短暂、外显,而成人的情感较复杂、稳定、不易外露。
3.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人的整个生命阶段,成长和发展是在不断地进行中。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又并非等速进行,具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均有其特点,且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要依赖、并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1)生理成长。一般体格生长的特点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一周岁内生长非常迅速,周岁后基本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是迅速加快的时期,成年后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2)心理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各具一定的特征,个体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会出现的特有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及特定的心理社会问题或冲突需要解决,即人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要完成,如果这些需求或问题通过努力予以满足或解决,人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之,则导致以后发展的困难,个人心理社会的异常,并被社会不认可。
4.不平衡性
在人的体格生长方面,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是快慢不同,各有先后的。例如:人的神经系统发育领先,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的发育则先快而后回缩,肌肉组织的发育到学龄期才开始加速,心理社会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性,例如,语言发展以3~5岁最快。
5.个体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展虽按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和速度通过个体发展阶段。例如,在正常标准范围内,体格生长变异的情况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大,到青春期则差异更明显。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也是年龄越大个体差异性越大。
6.敏感时期性
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敏感的时期,一般认为生长发展较快的阶段是人较敏感的时期。例如,胚胎的头三个月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到病毒、药物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初生第一年,婴儿与父母情感联系的建立对其一生的心理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如果在婴儿期不能得到亲情的爱抚,将严重影响今后的生长发展;青春期是人生的另一个敏感时期,此期体格生长迅速,生殖系统发育加速,青少年开始认同或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特性和环境影响是确定人的成长和发展进程的两个最基本因素。遗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环境则决定发展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程度。内在遗传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人如何生长与发展。
1.遗传因素
人的生长发展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和家族间的差异影响着皮肤、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早晚等体格特征。同时,决定了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2.环境因素
(1)营养。充足和合理的营养是成长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体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长期营养不足会导致体格发育的迟滞,包括体重下降,身高不增以及器官功能低下,阻碍参加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摄入过多热量所致的肥胖也会对其成长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过分瘦弱和肥胖的儿童常常会被同伴嘲笑或受排挤而变得孤独,引起社交障碍。
(2)健康状况。良好的健康状态能促进人正常生长发展,有助于顺利通过各个发展阶段。疾病对成长发展影响很大,急性病常使儿童体重下降,慢性病还影响其身高,先天性疾病对小儿体格和精神神经发育均很不利。任何疾病若持续很长的一段时期,尤其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均可对成长造成永久性的影响。由于长期患病者不断处于疾病所造成的不平衡状态中,承受着持续的内在压力,他们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阻碍,自我控制感减低,对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造成影响。
(3)家庭经济和环境。家庭社会经济水平对人的生长发育起着显著作用。例如,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可为儿童和成人提供安全、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充足的营养、有效的健康保健措施以及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促进生长发展。反之,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其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的发展可能会落后于其他同龄儿童。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怀、爱抚以及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各年龄期人,特别是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在生长发展的某一关键时期,如出生后的第一年,儿童失去父母的爱,包括父母死亡,长期住院与父母分离,或父母离异等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4)社会文化习俗。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在各发展阶段所需完成的任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文化习俗对孩子的教养和护理方式有较大的影响。例如,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幼儿开始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五、成长与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著名精神病科医生,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以多年对精神病人的观察和治疗的过程为依据,创建了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学说包含三大理论要点:
1)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及事物变化的综合察觉与认识,是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潜意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潜意识中所压抑的欲望及冲动浮到意识层前,先经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潜意识中潜伏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常常是导致个体焦虑不适乃至于心理障碍的症结。
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整体由3部分组成:
(1)本我(Id)。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是潜意识欲望的根源,它包含遗传的各种内容,与生俱来。本我受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Ego)。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部现实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现实原则,即按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
(3)超我(Superego)。为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良心和道德范畴。其发展源自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权威形象的影响。按照尽善尽美的原则限制自我,达到自我完美的高度。(见图4-1)。
图4-1 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和人格结构
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格结构的这三部分相互作用结果的反映。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如果能彼此调节,和谐运作,个体就会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如果失去平衡,就会演变成心理异常。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主要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论述人格发展。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是为了满足性本能,但条件环境不允许人的欲望任意去满足,人的本能被压抑后,会以潜意识的方式来表现,从而形成了性压抑后的精神疾患或变态心理。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表4-1):
表4-1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与护理应用
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及人类发展学教授。他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扩展至社会方面,故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该学说认为人格发展并不是完全静止的过程,而是一个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塑造的过程。人格的各部分分别是在发展的各阶段形成的,个体应通过所有阶段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个期,每一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由正常发展而产生,是个体逐渐成熟的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普遍冲突,是人生每一个时期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属于正常现象。危机处理的好与不好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健康的人格,困难未解决心理危机将持续存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表4-2)。
表4-2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运用艾瑞克森学说,护士可通过评估病人所表现出的正性或负性危机解决指标,分析在其相应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社会危机解决情况,然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如一个10岁的病儿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鼓励他创造、努力完成学校功课等,帮助他发展有效的心理社会危机处理能力与技巧。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详细观察,发展了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它是通过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经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认知过程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原有的认知结构,称为基模。当面临某个刺激情景或困难情景时,个体企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解决,这种认知历程称作同化。若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对新事物产生认知,个体只有通过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这种认知的心理历程称顺应。皮亚杰将认知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此期思维的特点是婴幼儿通过其身体的动作与感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此期又分为6个亚阶段:反射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期、二级循环反映期、二级反应协调期、三级循环反映期和表象思维开始期。
(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使用符号的水平,即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思维仍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类。
(3)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此期儿童摆脱了自我为中心,能同时思考问题的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如能接受物体数目、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想法较具体,开始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
(4)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0~12岁以后,儿童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他们能独立地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作出推测和判断。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被护理工作者广泛用在对儿童的教育及与儿童的沟通上。如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倡启发式教学,为儿童设定具体问题让其自己去解决,避免灌输式教学;又如在与儿童沟通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抽象难懂的词句,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