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健康保健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达、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标志。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维护和增进健康,不仅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共同理想。

一、保健的概念

保健即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保健可分为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以及不同人群的保健。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向公众开放的保健,另一个是向私人开放的保健。

二、初级卫生保健

197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把发展初级卫生保健作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1.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在我国,基层卫生人才是指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城镇社区或地段(卫生所)的卫生人员,以及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保健站(室)的医务工作者。在发达国家,主要指全科医生和护士。

2.意义

初级卫生保健将疾病防治与保健带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形成了连续性的健康照顾,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是贯穿整个卫生保健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策略及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初级卫生保健既是达到健康的手段,也是卫生保健的策略,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全民健康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3.特点

(1)普及性。不论居住何处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所有人都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综合性。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必须以国家和社区的经济状况、社会政治和文化特性为基础,综合应用生物、社会、医学和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3)整体性。整体性体现在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上,除了卫生部门外,还需要农业、工业、教育、食物、公共服务及交通部门等所有与国家发展、社区发展有关的部门的参与及共同努力。

(4)参与性。鼓励与促进社区和个人充分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执行和管理,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地方和其他一切可被利用的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增强社区的参与能力。

(5)持续性。初级卫生保健强调对社区中的主要健康问题,提供预防性、治疗性、促进性和康复性的服务,在预防性治疗和保健优于医疗的原则下以预防保健为主,并尽可能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理社区中的健康问题,以减少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和经济损失。

4.原则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以公平、可获得性、充能、文化的感受性和自我决策性为基本原则。

(1)公平(Equity)。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达到健康的状态,全体国民都可使用,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要达到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察觉到社区中存在的所有不公平现象,并且能够对社区中的易感人群和个人,制定相应的政策及保护措施。

(2)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指社区中的人们对卫生保健体系和健康信息的知情度。卫生保健的可获得性受阻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不知道进入卫生保健体系的途径,也有地理性或文化性的隔离等。

(3)充能(Empowerment)。“充能”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当人们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后,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动员必需的资源,加强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使自己的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充能包括增加个人及社区的控制、政策的效率、改善社区的生存质量和公平性。

(4)文化感受性(Cultural Sensitivity)。每个社会团体都可能存在文化问题,如医药文化、青春期文化和贫穷文化等。在评估社区中个人和家庭的需要时,对于文化感受性的评估,除了人种本身外,还要考虑到那些与团体认同相关的因素。

(5)自我决策(Self-Determinism)。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中,自我决策原则是最难贯彻实施的。实际上,自我决策本身是充能的过程,它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自信心。

三、卫生保健服务策略

1.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此次大会确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主要卫生目标,即“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WHO确立的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为:①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②公平地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增进健康;③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的服务。其具体目标是:实现人人都能有成效地进行工作,能积极参加社区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应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健康新视野

面对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等一系列问题,1994年,WHO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提出了建立“健康新视野”的战略框架,并于1995年发表“健康新视野”的重要文献,文献明确指出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是未来年代的两个核心概念。未来的工作方向必须将侧重点从疾病本身转向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健康方面。卫生干预必须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维护是在承认人类生命脆弱性的前提下,向人群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防止各种有害因素损害健康。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采取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西太平洋地区的工作方针要求采取强调个人责任的办法,鼓励和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保证为人们提供一种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健康新视野”的具体实施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①生命的培育;②生命的保护;③晚年的生活质量。

3.健康城市

(1)健康城市的起源。健康城市是WHO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它起源于1985年WHO欧洲地区专属的“健康城市项目”,该项目立足于两点,即城市的概念和一个健康的城市理想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城市化是当今全球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方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城市建设,尤其是工业化的城市面临着社会、生态、卫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水和食品供应、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暴力等社会问题,这些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当今世界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城市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实体,同时还应该是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环境,城市应被看做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为此,WHO在1986年首次提出健康城市战略,1986年第一个健康城市在里斯本诞生,1987年WHO正式发起了创建健康城市的运动,1996年WHO针对全球的迅速城市化以及城市卫生状况,从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出发,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标准。

(2)健康城市的定义。1992年WHO给健康城市所下的定义为: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应该能改善其环境,扩大其资源,使城市居民能相互支持,以发挥其最大潜能。

(3)健康城市的标准。1996年4月5日,WHO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项标准,具体规定了健康城市的内容。这是WHO根据各国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经验,对健康城市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各国也可根据本国国情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内容如下: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②为市民提供可靠的持久的能源供应、食品、饮水,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饮食、营养、收入、住房、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⑤能使其市民参与制定涉及其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提供各种休闲活动场所,方便市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⑨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有健康服务;⑩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