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3年11月,在视察山东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作了突出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齐鲁文化概说

齐、鲁是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濒临大海,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鲁国都城设在曲阜,在泰山以南,大致在今山东省中南部,还涉及河南、江苏、安徽三地。由齐、鲁两国所控制的地区,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大部分,所以,齐鲁文化核心地区是山东省。而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方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最后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还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都离不开齐鲁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播。齐鲁诸子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极为现实的意义。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鲁文化的融合。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面濒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形成了齐文化。两种古老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相对来说,齐国因地近大海,有鱼盐之利,工商业发达,政治军事力量强大,具有一定程度的霸道之风,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尚功利实用,重合同信用,能灵活变通,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鲁地与齐地相比具有鲜明的不同,相对于齐国而言,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土地肥沃,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积极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作为周公之国,全面承袭了繁荣的周文化,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鲁文化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王道特征,重伦理,重礼乐。总体来讲,齐文化具有革新的精神,鲁文化更多承袭传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样两种文化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趋向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齐、鲁两大文化日益交融,逐渐走上了一体化道路。经过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彼此之间,批判继承,取长补短,交相融合。战国时期,齐国兼并鲁国,实现了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大大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此期齐学与鲁学充分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的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上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安作璋.论齐鲁文化的地位.光明日报,2003-05-20.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本着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指导,致力于弘扬齐鲁文化精华,发挥其精神动力、思想支柱和文化规范作用,摒弃糟粕思想,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设一种新型的齐鲁文化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营养和智力支持。

二、齐鲁诸子成才的当代启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研究、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大工作者更是群情振奋。《意见》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面部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就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了明确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实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求我们要把齐鲁经典文化的研究、应用、普及工作与当代山东、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洋为中用,拿来主义,这是对外开放应该采取的态度;古为今用,这是我们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对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传承,而且还要结合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同时还要做到创新性的发展,密切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齐鲁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璀璨夺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众多的文化名人中,齐鲁可谓英才辈出之地,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子思等思想代代相传;军事家孙武、孙膑撰成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蜚声海内外;贤相管子、晏子的英名千古流芳;被称为“智圣”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可歌可泣;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流千古;年近八旬的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因刚正不阿为国捐躯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忠烈英雄,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王志民先生认为诸子大半出于齐鲁:儒家孔子、孟子是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是今山东滕州人,也是鲁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邹奭都是齐国人;名家代表人物中,尹文、田巴都是齐国人中的稷下学者;其余法家和道家两个学派代表人物虽不是齐鲁之人,但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齐国稷下学者荀子的学生,应该也是受齐文化培育的。齐国在战国时代本来存在一个尊崇管仲的学派叫管仲学派,这个管仲学派号称齐法家,说明齐国也有法家。道家的两个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但产生于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派却是一个有别于老庄之学的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思想在汉代初年一度被确定为当时的统治思想。可见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者,大多是与齐鲁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齐鲁文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王志民.试论齐鲁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80-84.。这足见齐鲁地区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齐鲁地区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论题。本书试图从人才学视角,从齐鲁文化名人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入手对齐鲁文化名人成功成名的因素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希望对今天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智力支持。

(一)刻苦勤奋,博学多才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的天赋如何不能决定这个人的成功与否,而后天的努力程度则往往与这个人的成才成名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齐鲁地区的人民,素有吃苦耐劳的传统,除了上天禀赋以外,他们往往因为勤奋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齐鲁历史文化名人往往都是刻苦勤奋的典型,他们通过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勤奋,为事业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然后才得以驰骋江湖,建功立业,千古流芳。

孔子在当时就被尊为圣人,这不是上天眷顾的缘故,而是勤奋的必然结果。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639.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躬身践行着这一主张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来访的郯国国君学习古代典章制度,向周朝的大夫苌弘学习古代歌舞和音乐知识。孔子对学习一向抱着诚实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学问不是来自上天,而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为深入研究《易经》,孔子把编连《易经》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故有“韦编三绝”之说。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孔子不仅积淀了丰厚的知识,养成了勤学善思的习惯,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晚年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勤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艰苦登攀。诸葛亮青年时刻苦攻读,才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晋)陈寿.诸葛亮传//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912-913.。以后诸葛亮正是辅佐刘备这样一路走下来的。颜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年三十,犹未婚”(南朝梁)沈约.颜延之传//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891.,丝毫不以名利为念。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而执卷不辍”(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661.;为官后,夙夜勤勉,政绩甚美。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勤奋,据说门前的池塘因长久洗刷笔砚,池水尽黑,洗砚池因而得名。其子王献之7岁开始练字,据说曾写尽九缸水,因持之以恒,最后成为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王僧孺父亲早逝,“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因家境贫寒,王僧孺“佣书以养母”,为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469-470.。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凭着个人的勤奋努力,齐鲁文化名人为事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是成才的关键,但通过对齐鲁文化名人的考察我们还发现,这些齐鲁文化名人大多都多才多艺,能融会贯通,往往是大家通才式的人物。孔子教学生“六艺”,本身就是多才多艺的全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但其思想与孔孟相比已有了很大创新。在方法论上,荀子的儒学已经融汇了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因素。正因此,才培养出了两个伟大的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荀子不仅仅是学者,更是教育家、文学家,还被人称为“辞赋之祖”。匡衡是政治家,同时对《诗经》很有研究,当时人言“匡说《诗》,解人颐”(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3331.。史学家陈寿说孔明“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长期隐居,刻苦攻读,多才多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其他如颜延之、王羲之、颜真卿等无不如此。

一个人的成功,勤奋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想成才、成大器不仅仅要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学问,而是需要多方面地发展,触类旁通,全面发展才可能成大器、成大家。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也有启示,它告诉我们,在专一门的同时,要注意全面发展,因为人才学告诉我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其实是相通的,往往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无论是对个人的成才还是对提高生活的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却走向了一个误区,从小学开始就片面重视专,孩子很小就知道语数外为主科,其他科目为副科,副科可以被随意挤占,学生的观念来自老师和学校等教育部门,只要语数外就能够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吗?这显然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万事过犹不及,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反其道而行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专的同时还要博,于是很多孩子课外比课内还要辛苦,奥数、钢琴、舞蹈、美术、武术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有不少孩子周末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似比平时还要忙出许多,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长。让孩子“博”并不为过,但片面重视了外在的学习,忽视了内在心灵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二)衣钵传承,家学渊源

在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的成才史上,我们发现衣钵传承、家学渊源是他们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孔氏家族、孟氏家族,沂南县的诸葛家族,临沂的王氏家族、颜氏家族,兰陵的萧氏家族等都是很好的说明。以王氏家族为例,王吉系西汉谏议大夫,六世孙王祥任魏太尉、侍中,祥弟览任西晋光禄大夫,王僧达、王僧虔、王僧绰、王籍、王羲之等皆为其后代,而且累世富贵。王筠曾自豪地说:“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叶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者也。沈少傅约常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661.诸葛亮出身经学世家,祖上诸葛丰,历任汉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职,其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其子诸葛瞻为蜀国大臣,兄诸葛瑾为吴国重臣,从弟诸葛诞,任魏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诸葛一家无论是为蜀、为吴,还是为魏,都是忠心耿耿,忠贞不渝。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成才,家学的渊源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是难以作出重大贡献的。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要重视建设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会,让孩子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学习、生活、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居家孝悌楷模,为政清廉忠信

齐鲁文化名人大多是忠孝两全式的人物,居家时能孝悌感人,为政后能清廉忠信。在齐鲁文化中,虽然以齐鲁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尚忠、诚信、忠厚、勤奋等却是共同的表现,而诚信又是其中的主体和精华。齐鲁文化虽然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区分,但毋庸置疑,诚信是齐鲁文化的共同表现。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忠、信”有忠诚、诚信之义,诚信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齐国濒海,政治上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崇尚功业。齐国以此激励民众奋力进取,博得功名富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鲁国以礼治国,诚信建立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基础上,其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性。齐文化的诚信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其诚信具有契约性蔡德贵.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齐鲁学刊,2006(5):33-37.

子路,率直鲁莽,崇尚勇武,擅长政事,但讲究仁德,信守承诺,“子路无宿诺”,成为大丈夫一诺千金的典型代表。他的孝亲、济贫、有福同享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原宪,字子思,能安贫乐道,清贫廉洁,不卑不亢,重视独立的人格。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他还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王祥更以孝著称,“卧冰求鲤”自是民间传说,但其孝定有所本(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图文解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5.

孝的观念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基础。“百行孝为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鲁先人居家以孝扬名,踏入政坛后就体现出鲜明的忠孝文化特色。子路自己以野菜充饥却能百里负米供养双亲;王祥不畏严寒卧冰求鲤;颜真卿不为利所动,正直义烈,为国捐躯。齐鲁文化名人身上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修齐治平是大多数人共同的人生道路。他们居家重视孝悌,珍视个人的修身、立家,学而优则仕,为政往往能忠君爱国。子路勇武忠诚,仁德诚信,汉代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忠贞不贰的诸葛家族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手握重权的诸葛亮在临死前的上表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陈寿评之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家族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精神。

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孝文化在中国目前的老龄化社会中应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最为基础性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居家不孝,子无教养,家庭不和谐,又何谈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定强大?家庭和谐是基础的基础,这个和谐是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的,长辈对晚辈关爱,晚辈对长辈尊重,尤其是长辈年老需要照顾时要尽自己赡养的义务。国家级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考评指标就是孝文化的状况,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孝道,积极传播孝文化。刻苦勤奋、淳朴善良、正直忠孝是齐鲁人民的优良传统,代表了齐鲁人民的一贯传统和本色。正是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他们才一步步走向成功。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一直没有过时,它告诫我们:如果没有了优秀的品质修养,其他一切都是妄谈。

以上三点是我们总结出的齐鲁文化名人成才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勤奋文化、家学文化、忠孝文化。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勤奋文化是一个人成才成名的基础和前提,不学无术、只空想不实干的人要成功是不可思议的;优良的家风和深厚的家学渊源是一个人成才成大器的重要因素;忠孝文化是一个人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一个对待自己的长辈都毫无孝顺可言的人,却期望他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是难以想象的,“百行孝为先”,人品高尚、道德出众的人,即使没有其他的本领,最起码不会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一个在家孝顺的人,出仕后自然忠信廉洁,政治清明时可以大展宏图,“兼济天下”,去实现精忠报国的宏大理想。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还可以从齐鲁先人那里学习到一种新型文化,那就是自由洒脱的逸文化。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典型代表。当政治污浊,个人不足以改变现状时可以急流勇退、独善其身,用逸文化来寻求自我的发现和人生意义的探求(当然我们对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大众的利益而杀身成仁的举动是持肯定褒扬态度的)。在齐鲁文化历史上,属于此类的文化名人较少,但笔者认为对这种文化的研究在今天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山东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成长、成才、成名的考察研究,我们得出了齐鲁文化名人成功成名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样我们就把握了文化名人成长规律的精髓,真实地涵盖了其人生成长的基本历程。一个人若要作出一定的贡献,若要青史留名,就必然离不开这三方面的要求。而在物质、精神都日益发展的今天,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从政者、商人,无疑又是一种新的启迪。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是谁”“为了什么活着”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齐鲁文化名人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正是“不重名”“不逐利”,活出真实、洒脱、正直的自我,那才是人生真正意义之所在。今天的物质、精神条件比起我们的古人不知优越、先进了多少倍,但今天我们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是否已经超越了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古人了呢?

崇高的信仰,远大的追求,高尚的节操,无论何时何地,人都不可丧失了自己的追求,人永远是大写的人,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万万不可沦为名利和他人的附庸和工具,只有如此,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如此,在今天的齐鲁沃土上才会诞生出符合当代特点的新一代齐鲁文化名人。我们有必要发扬光大商业文化,传承齐鲁传统的勤奋文化、家学文化、忠孝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为有一定专长的,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各类型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发扬淡泊名利、自由洒脱的逸文化,注重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有开阔的心胸,能承受失败、挫折与痛苦的打击,自律自省,积极向上,这对于今天的经商者、为政者、治学者等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总结出的成长规律不仅仅是齐鲁文化名人的成长规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名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共同规律。当然,诞生、成长于齐鲁这块沃土的齐鲁文化名人自有鲜明的齐鲁特色,特别勤奋,特别忠厚,特别诚信,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孝道,特别能敬业。在新时代又表现出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鲁商文化,其实这正是齐鲁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型,与齐鲁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希望能够从齐鲁文化名人成长规律的探讨中对今天的人才培养、对下一代的教育有所启迪,希望能够重新续写今日齐鲁经济文化的辉煌。

三、齐鲁经典文化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山东作为举世公认的文化大省,有着极为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山东向来就被称为礼仪之地、文明之邦,自古以来涌现出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人。与之有关的经典名人文化就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而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对齐鲁经典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综合利用。齐鲁经典名人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齐鲁经典名人文化的当代应用研究对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有关城市和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深化齐鲁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齐鲁经典名人文化资源在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工程中的作用。

(一)以齐鲁经典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名片”,增强软实力

地方文化名片代表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素养,是地方软实力的极佳体现。我们在打造文化名片时,要注意打通地域限制,以本地为主,但并不排斥外地;不局限于一乡、一县、一市,基本单位为省。我们要重视齐鲁文化名人的精神价值,重视名人及其精神创造的宣介、传播,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特质。针对齐鲁名人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打造具有鲜明齐鲁特色的“文化名片”。齐鲁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如姜子牙、孔子、孟子、墨子、扁鹊、管仲、晏子、孙武、孙膑、王羲之、诸葛亮、李清照、辛弃疾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文化名人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打造文化名片的具体做法是以齐鲁名人文化为主题,由省有关部门,如宣传或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市县,出版一系列与齐鲁文化名人有关的著作专著,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交流交往的特殊礼品,也可以作为山东各地区及各景区的特有旅游商品。在日益重视文化的今天,我们以齐鲁名人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充分展示山东省、市县乃至乡镇的文化魅力,使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在的地方竞争已从硬实力转向了软实力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丰富文化内涵的软实力,才能形成健康长久良性的硬发展,这已经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在现今经济社会背景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应被视作增强山东各级政府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这对于加强山东各级政府以及不同地方的软实力具有持续作用。无疑,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更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对于名人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山东而言,我们更要非常重视齐鲁经典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强省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因素,文化本身就能创造生产力,高雅的文化场所、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素养,显示出的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安定的社会文明环境本身就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而且唯有如此,才可能吸引来真正的金凤凰。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可以是省级的,也可以是市县级的,甚至可以是某个乡镇、某个村庄的,这种有形的文化名片的利用范围很广。

以名人文化为主题,以著作为载体,可以将名人文化带进课堂,有关的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甚至可以具体化到中考、高考中,落实到大学教育中去。成才先成人,有才先有德。而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全面发展,重视名人文化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重视名人文化不仅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名人成了经济的附庸、赚钱的工具,重视名人文化要真正起到效用,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长远利益;不能只看经济利益,更要看重社会效益。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对齐鲁名人文化的宣介要跟上时代,贴近当代青少年实际,以漫画、动画等易于接受的形式,在基本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鼓励艺术加工,情节、人物、细节可以允许夸张、想象等手法的使用,甚至可以加进合理的虚构。可以是传统纸质媒体,更可以是现代传媒,用文化名人的成长故事、文化名人的成长经历、文化名人的成就、文化名人的著名言论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良善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种子,为以后的成才、成功做好知识、能力、信心等各方面的准备。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孩子们早日懂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道理,并且一以贯之,由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成为终身的自觉行动。我们要切实改变目前片面重视书本知识,忽视青少年成人成才教育的现状。将名人文化用各种灵活的形式引入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育,课内课外兼修,可以塑造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充分重视经典名人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忽视文化或者没有主题文化的地方注定是上不了档次的。所以在我们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加进更多的文化因素,齐鲁名人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让历史文化名人唱主角,让名人文化在现在的城市、乡村中焕发勃勃生机。具体讲,就是要在广场、风景区、城镇街头见到名人,在城市道路的命名上注重名人因素的使用,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出租车站牌以及其他标志性建筑集中进行名人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张学成.论沂蒙名人文化在临沂“文化名市”建设中的作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

现在省内许多风景区已经注意到了齐鲁名人文化因素的效用。各地广场的文化名人雕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笔者建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新建广场、风景区,在城市街头、绿地等处丰富齐鲁名人文化展示的内容。济南泉城广场的南北名士林、齐鲁文化长廊是对齐鲁名人文化的集中展示,效果很好。聊城水城广场开辟有专门的历史名人浮雕墙,展示了聊城历史文化名人33位,如孙膑、曹植、马周、傅斯年等等,具体生动。临沂的文化广场的展示更是成功,在临沂人民广场有临沂名人文化的全方位展示,有雕塑,有石柱雕刻,有墙体雕刻,有精练的文字介绍,广场人流众多,宣传效果极好。尤其是最近建成的书法广场,更是文化品位极高的名人文化展示的成功之作。由此,我们得出启示:名人文化展示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就雕塑(含雕刻)而言,可以是文化名人生活的片段,也可以是名人成长故事,可以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刻板集中展示,更可以制作成宣传漫画,让名人文化走进宾馆、饭店、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名人文化的潜在价值。

城市道路的命名可以更好地利用齐鲁名人文化,充分体现出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效应。现在与齐鲁名人文化有关的道路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如济南、青岛地区文化名人众多,近代、现代更是不可胜数。但通过调查研究就会发现,两地与文化名人有关的道路较少,这说明名人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临沂做得较好,兰山区有洗砚池街、羲之路、琅琊王路,北城新区有算圣街、兰陵巷等。如果一个城市拥有了多条以地方名人文化因素命名的道路,这对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道路的命名要提早,因为道路的命名讲究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等百姓接受了一个名字以后再尝试强制去改变它。所以,这对我们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个警示,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在城市道路的命名上要集思广益,尽量多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经过科学慎重的考察论证后的命名才会减少难以挽回的失误和遗憾。

在山东各地,不少地方能充分重视与当地有关的文化名人,为一些有重要影响的齐鲁文化名人,如王羲之、诸葛亮、蒲松龄、王雪涛等建立专馆或文化旅游区,这是对名人文化的极好保护和利用。当然,不仅仅是这一单一形式,我们还可以让文化名人走出故地,扬名齐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前所说,文化场所用文化名人雕塑,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名人成长中的有意义的场景,如匡衡凿壁偷光、孟母为教子不惜三迁其家;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历史,连民间故事都可以吸纳进来,比如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也可以将名人名言刻碑传播。在重要的交通枢纽,省级交界公路、铁路、港口、飞机场,以及各种公共交通载体,尽可能地在各种宣传中考虑到名人文化因素,尽可能地在各种媒介打上齐鲁经典文化名人的烙印。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牌、出租站牌以及附近建筑和各种交通工具是各地对外宣传的文明窗口。它们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形象窗口,而且分布广泛,具有固定性或流动性的特点,如果我们将其充分利用,进行齐鲁名人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宣传,使来往宾朋耳濡目染于缤纷多彩的齐鲁名人文化,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然,我们在利用这些广告媒体进行名人文化等宣传的时候,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而是要将广告与齐鲁名人文化的宣传结合在一起,既重视社会文化效益,又不忽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赢,打造出全方位的名人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地的形象和知名度,真正提高地方的软实力,最终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旅游开发要充分挖掘整合经典名人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山东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有齐文化,有鲁文化,有海洋文化,有内陆文化,有平原文化,有山区文化,有红色文化,有蓝色文化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旅游作为今天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我们山东应该更加积极地发展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推进旅游业,让旅游更快、更健康发展,进一步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目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内涵不深、文化韵味不浓、文化水平不高。为此,我们要积极利用山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优势,尤其是要特别注重齐鲁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对齐鲁的山水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按照地域和资源性质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整合,集中打造“齐鲁”自然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的大品牌。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要充分挖掘齐鲁经典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齐鲁名人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笔者郑重建议有关部门召开有关专题会议进行集中决策研究,建立灵活的体制,旅游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集中财力、智力和人力进行深入研讨,在保证监管有力、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运营商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齐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充分地挖掘出来,与自然资源、民俗资源以及生态农业资源有机融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必将带动山东旅游业的大发展、大跨越。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对现有景区进行文化提升,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没有文化的景区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健康文化的景区就没有竞争力。当前,放着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不用,不少景区在发展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封建迷信当文化,一大批与佛道宗教沾边的迷信文化大行其道,功利性明显,文化档次不高;一是生搬硬套造文化,几乎每个景区都有皇帝贵族,都有神仙鬼怪,少有风土人情,而且与原有的自然景观风马牛不相及,显得不伦不类。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一是应该重视齐鲁文化名人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与神话传说中的名人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可以有神话传说的因子,神话传说应具有历史性而不能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胡编滥造。二是应该将名人文化资源与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打造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亲民型特色景区。

旅游商品与旅游业密不可分,几乎在每个景区都有旅游商品,但是目前旅游商品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许多商品没有文化特色,品种单一,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吸引力,有不少旅游商品不上档次,没有深度,往往停留在“温饱玩”的浅层次,激不起游客购买的欲望。还有一些旅游商品质量没有保证,且价格偏高。这应该是目前旅游商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了。笔者认为,要加大开发力度,加大创新力度,强化文化内涵,旅游商品的研发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或者尽可能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商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我们要充分重视齐鲁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研发与王羲之、诸葛亮、孔子、孙子、姜子牙、管仲、李清照等有关的旅游文化商品,如文房四宝、名人著作、不同形式的书法艺术品、名人雕像等。旅游文化商品内容不一,形式灵活,可以是与名人有关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场景,如子在川上曰、曾子杀彘、孟母三迁、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卧冰求鲤、啮指痛心等等;可以是经典文化名人的造像,如飘逸洒脱的王羲之、智绝天下的孔明、忠诚殉国的颜真卿等等。文化创造价值,经典文化能够创造更具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效益,这样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商品在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给游客带去长久的纪念,与经典文化相伴,与文化名人为侣,潜移默化,神与物游,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业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极其丰富的山东而言,必须特别注重齐鲁名人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综合开发和利用。将齐鲁名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密切结合起来,开创“好客山东”旅游的新天地,将“文化山东”的品牌唱响中国,唱响世界。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够感受名人文化的魅力,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山东的旅游成为每位游客的口碑,而口碑其实就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这口碑就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创造长久的可观的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市场经济建设,弘扬齐鲁经典文化中的诚信精神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们要非常重视齐鲁经典名人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在齐鲁名人文化中,孔子的仁爱观念,孟子的仁义民本思想,荀子的崇礼重法思想地位非常重要;以王祥、王览为代表的孝友文化,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逸文化,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智文化,颜杲卿、颜真卿为代表的忠烈文化等等,都是齐鲁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齐鲁经典名人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和大力弘扬。在齐鲁文化中,虽然以齐鲁文化名人代表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尚忠、诚信、忠厚、勤奋等却是共同的表现,而诚信又是其中的主体和精华。齐鲁文化虽然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区分,但毋庸置疑,诚信是齐鲁文化的共同表现。内陆的鲁国传承了周礼,重视礼治与农耕,因之鲁国的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而诚信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清)刘宝楠.诸子集成·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其中“忠、信”有忠诚、诚信之义,诚信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齐国临海,《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1793.正因为齐国以工商立国,所以政治上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崇尚功业。齐国以此激励民众奋力进取,博得功名富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鲁国以礼治国,诚信建立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基础上,其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性。齐文化的诚信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其诚信具有契约性蔡德贵.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齐鲁学刊,2006(5):35-36.

我们都知道,人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山东人具有鲜明的传统性格:厚道、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刚烈、节俭、孝义、粗犷、豪放,等等;而厚道、坦直、忠信,孝义等品质,实质上就是诚信的不同表现。山东人讲诚信,重然诺,讲义气,尚厚道,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这都是齐鲁文化对诚信的具体阐释。

山东的文化宣传,现在叫得响的是“好客山东”,这个牌子很具有影响力,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齐鲁名人文化中最有价值、最可称道、更有影响力、更具时代性、更可宝贵的品质除了“好客”以外,还应该隆重推出山东的“诚信”品牌。不可否认,目前在山东,有不诚信现象存在,但就全国而言,山东的诚信应该是个好的口碑。在市场经济时代,强调的就是合同契约精神,合同契约其实就是诚信文化。诚信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强调诚信,发展诚信,宣传诚信,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山东的形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品牌的有无大小显得分外重要。在文化名人资源非常丰富的齐鲁大地,在商业品牌的建设中,我们有必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齐鲁名人文化资源。

现在的齐鲁文化名人在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应为孔子,曲阜有孔府家酒、孔府药厂、三孔啤酒等,我们国家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外交流中心等。此外,临沂有羲之家酒,青岛有与秦始皇有关的琅琊台酒,淄博有与赵匡胤有关的扳倒井集团,潍坊有与郑板桥有关的板桥宴酒等等。我们山东的名人文化资源如此丰富,像荀子、管仲、晏子、孙武、东方朔等等,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种媒体应认真研究利用,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丰富历史底蕴的商业品牌。在挖掘名人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意齐鲁名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如“德”“和为贵”“雅”“信诚”“侠义”“仁爱”“孝悌”“孝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立人”“达人”“成人之美”,等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极富文化内涵的商业品牌,以品牌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行政事业队伍建设,大力宣扬人本精神

我们古老的齐鲁文化很早就表现出了轻神重民的思想,春秋时期的管仲则把民众视为天,《说苑·建本》:“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73.管仲要求国君将民众视为上天,说明他对民众的重视。晏子也非常重民,晏子认为,国君重视任用贤人,虚心纳谏和采取顺民心的政策比祈祷上天更重要。如果为政不得民心,民众也会向上天诅咒国君。这样,“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此外,他还要求国君重视民心民情,不要迷信上天,否则将重蹈夏商灭亡的覆辙诸子集成·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世界书局,1954:18.。而孔子更是重视民事,他虽言五十而知天命,但对鬼神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教导弟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也表明,孔子注重现实人事,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鬼神。孔子思想中具有很强的民本意识,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民为贵,君为轻”是当时振聋发聩的宏论,直到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973.

《管子》认为,古代的君主要想成就伟业,首先要深得民心。诸侯要想称霸,就必须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地方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戴望.诸子集成·管子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54:142-144.晏婴也认为失去民众,就失去了政权;得到民众,就得到了政权。孟子认为,政权的基础是民心。在天子、诸侯、大夫和人民四者中,人民是最重要的。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贵君轻”。民众决定战争的胜负,更决定着政治的成败。所以孙武认为,“上下同欲者胜”,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张仁玺.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华夏文化,2001(4):43-46.

如此之多的齐鲁先人对民本思想是如此重视,阐述得如此具体深入。这告诉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民。重视人民,关心人民,得到民心的支持,我们的事业才可能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忽视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从齐鲁先人那里我们知道,如果片面强调发展,一味注重政绩,而忽视了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置民众的合理诉求而不顾,这样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最终得不偿失,还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在当前的行政事业队伍建设中,我们要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充分重视以民为本,大力宣扬人本精神,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面带微笑而非冷若冰霜,心里装着人民冷暖而非一己享受,放下身子而非高高在上,变快速发展、整齐划一发展为良性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才可能解决现阶段一些突出尖锐的问题。不把人民放在心上,牺牲了人民的利益,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强求跃进式发展是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的。

(六)“和谐社会”“平安山东”建设,注重挖掘齐鲁文化名人的典型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平安山东”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建设的成功与否,还是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诚信精神,在行政事业队伍建设中,重视人本精神,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平安山东”的基础。在人际关系建设中,注重培养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我们的齐鲁先人一样,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和谐不是不讲条件的“平和”,我们要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创新。孔子说“和而不同”,孟子讲“浩然正气”,墨子推尚贤非攻,荀子主崇礼尊法,王羲之叹死生亦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颜鲁公“忠至灭身”……古代有所谓“三立”,人生在世就得干点什么,而干点什么就得努力,就得坚持。齐鲁名人在各自的领域内成人成才,建功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之为榜样,要有理想、有目标,让有限的人生充实而快乐。如果实实在在地重视齐鲁名人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让齐鲁名人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焕发于每个人的心田,我们的和谐社会、平安山东建设不就更容易成功吗!

我们说要充分重视齐鲁名人文化,不应只局限于久远的历史,现当代的齐鲁名人文化也应引起重视,文化不是僵化的,今天在明天就变成了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历史,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唯有如此才能创造齐鲁文化的新辉煌。

当前可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名人,借助乡里情怀,招商引资,为一些真正注重社会利益的人树碑立传,让文化名人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际,注意齐鲁文化名人的实效性。比如,在目前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智者、贤者、能人、企业家,如海尔文化的创造者——张瑞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张海迪等。这些当代齐鲁文化名人所创造的文化是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来自于民间,成功于基层,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积极向上的永恒价值。平凡人身上自有不平凡处,省级、市级、县乡级,甚至村居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文化名人。既有大的齐鲁文化、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又可以有自己时代的先进典型,利用古代、现当代齐鲁名人产生榜样的力量与有益影响。

重视古代、近代的文化名人,不忽视现当代的文化名人,将名人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文化名片,增强发展软实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重视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名人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弘扬诚信精神,创造具有深厚文化魅力和内涵的品牌;在行政事业队伍建设中宣扬人本精神;在“和谐社会”“平安山东”建设中,深入挖掘齐鲁名人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精华,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在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工程建设工作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