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云石及其散曲》补叙

元月十七日,余携拙稿《贯云石及其散曲》该文完稿后题为《维族作家贯云石和他的散曲》,载《文艺研究》1982年第4期。至启功先生家求教。先生阅后,云:酸斋乃元之大书家,吾处即藏有贯氏手书“中舟”真迹。先生又寻出陈垣老校长所著之《元西域人华化考》二册(一九三五年陈寅恪序),命读之。余归来即先阅其涉及贯氏部分,就中辑录前未见之资料若干则,并遵师之嘱,不揣浅陋,试为文言作此补叙。

一、贯云石为“浊世佳公子”

《华化考·卷三·佛老篇》之一“西域人之佛老”叙小云石海涯家世,首引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谓“元初诸将多掠人为私产,而莫甚于阿里海涯”之材料数则,后云:“此阿里海涯即小云石海涯之祖父。今非欲暴小云石海涯祖父之恶,然非此无以证小云石海涯为浊世佳公子。其家世如此,其思想遂不禁别有所感觉也。”

余于拙稿中言贯氏少时乃“时代之宠儿,元统治政策之既得利益者”。而折节读书后则不蹈故常、不满时政。其承袭达鲁花赤不数年,即让爵与弟,后学儒于姚燧;为翰林侍读学士时又上书条陈六事,指摘时弊,与其祖所为乃相径庭,确可称“浊世佳公子”也。然细究其所陈事(拙稿已引),系痛感时弊害政而欲救之,乃苦口之良药,非谋逆之谤语,欲炼石以补天,非扬澜以覆舟,故仁宗“览而嘉叹”。是云石绝非元世逆子贰臣,而实为欲以儒学治世之孝子忠臣;其进《直解孝经》一卷,即向仁宗表忠之举,真寓苦心哉!援庵校长云贯氏“其思想遂不禁别有所感觉”,乃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自清,难能可贵。若以现代时髦词冠之,即“有识之士”也。

二、贯云石之学佛

《华化考·佛学篇》言“因《元史》本传采自欧阳玄《贯公神道碑》而删节其词,故小云石海涯学佛之精神亦被刊落。今欲证明小云石海涯之学佛,当舍《元史》本传而用《贯公神道碑》”。遂举碑中贯氏与欧阳玄凄别及与释中峰论道二事证之,曰“云石之学佛,无可为讳”、“云石盖有得于禅者也”。

别欧阳事,拙稿已引,以论酸斋内心之矛盾。与中峰论道事,现补论之。余以为此节中颇可留意者有三十二字:一为“剧谈大道,箭锋相当”八言。中峰者,名明本,乃元世高僧,贯与之谈禅则辄不轻易苟同,能“剧谈”而“相当”,既足见其此时犹存少时“不蹈袭故常”之锋芒,又显其学佛之深彻,与一般信佛子弟盲从释典不同。余去岁曾至广济寺拜访巨赞法师,法师言读佛典之诀窍云:“不疑则不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以此观之,贯氏可称大悟也。二为“为学日博,为文日邃”八言。佛学虽宣宗教信仰,其中亦有众多学问。历代高僧皆学识渊博精深,决非“荒诞”、“唯心”数语即可概全。贯氏学佛学识日增,后期文风亦稍变,此亦不可不察也。三为“其论世务,精覈平实”八言,足见以贯氏之身世品格,学佛亦不能超脱尘世,况释氏佛学本与世事关联甚切,其问世前印度流行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释氏乃力主平等,以苦、集、灭、道四谛论世间之苦痛。贯氏论世精覈平实,然与世接日疏,实有满腔苦衷也。四为“道味日浓,世味日淡”八言。余以为当指至治三年八月南坡兵变后之小云石而言,此乃贯氏绝望心境之体现。其时贯氏必苦痛难言,于人世已无眷恋,一心惟求涅槃,遂于次年五月逝世。贯公死因于籍无载,然《神道碑》言其日过午尚拥被坚卧,以昼为夜,去而违之,不翅解带云云,可见贯公之辞世庶几近乎圆寂也。

三、贯云石之诗文

《华化考》卷四之一、三、四节论及贯氏诗文之风格。其论诗,首引琳琅秘室本《鹤年集序》:“贯公、萨公之诗如长吉。”次引顾嗣立《元诗选·萨都剌小传》:“有元之兴,西北子弟,皆为横经,涵养既深,异才并出,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元诗选·初集》“戊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5—1186页。香港朱海波著《中国文学史纲》,将元散曲截然析为豪放、清丽二派,将贯氏归入豪放,且断言:“清丽一变豪放之作风,摈弃俚言俳语,专以媚妩妖娇为胜。”未免失之偏颇矣。《华化考》论贯氏文,则引邓文原《贯公文集序》(《巴西集》上)与程钜夫《酸斋诗文跋》(《雪楼集》二五),中有数语颇可留意。一曰姚燧“于当世文章士,少许可,然每称贯公妙龄,才气英迈,宜居代言之选”。邓氏与贯氏同为姚文公门下,语当可信,知贯确因文才过人而深得姚氏器重。二曰贯氏“词章驰骋上下,如天骥摆脱馽羁,一踔千里,而王良造父,为之愕眙卻顾,吁,亦奇矣”!此说与涵虚子称贯曲“如天马脱羁”相符,足见贯氏文、曲风格之一致。邓氏又叙贯云石“尝为万夫长,韬略固其素娴,词章变化,岂亦有得于此乎!”此述文武相得益彰也。其又云贯文出奇能胜,“此天下伟男子所为,非拘牵常格之士所知也”。余以为古今众多为文者,往往或低吟于亭台楼阁,漫歌于小园窄径,或埋首于数卷经书,拘泥于一师所授,谨守绳尺以自程,则诗文常常平庸无奇。贯氏一生不拘常格,其学儒、读释,著诗、作文,制曲、写字,均不泥古拘格,故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所谓奇才,奇在此矣。三曰“公生长富贵,不为燕酣绮靡是尚,而与布衣韦带角其技,以自为乐,此诚世所不能者”。此语道出贯氏平素喜与布衣交往之品格,“角技”即含有切磋技艺之义。李开先《词谑·词套》之三载贯氏虎跑泉吟诗之传说即为一例。可见贯氏深入民间,故其曲方能得益于里巷歌谣不少。贯氏之文,今仅存《阳春白雪·序》一篇,余皆亡佚,惜哉!

四、贯云石之书法

贯氏亦为有元一代别具一格之书家。《华化考·美术篇》引元末《书史会要》所论:“贯云石,北庭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豪爽有风概,富文学,工翰墨,其名章俊语,流于毫端者,怪怪奇奇,若不凝滞于物,即其书而知其胸中所养矣。”此中道出书法与思想、性格及学识之关联。又引陈基夷《白斋外集》跋贯氏书《归去来辞》云:“酸斋公如冥鸿逸骥,不受矰缴羁靮,而其蝉蜕秽浊,逍遥放浪,而与造物者游,近世盖未有能及之者。其自谓平日不写古今人诗,而独慕陶靖节之为人,书其《归去来辞》,观者殆不可以寻常笔墨蹊径求之也。”此益证其于陶潜之品格倾慕之至,辞官亦受陶潜归隐之影响,书《归去来辞》实以抒其愤世嫉俗之胸臆,真非寻常笔墨也。又传贯氏另有墨迹“中州”者,似另蕴深意。《华化考》卷八“结论”之二引家铉翁题元好问《中州集》后云:“世之治也,三光五岳之气,钟而为一代人物。其生乎中原,奋乎齐鲁汴洛之间者,固中州人物也;亦有生于四方,奋于遐外,而道学文章,为世所崇,功化德业,被于海内,虽谓之中州人物可也。故壤地有南北,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此说颇有理。贯氏虽系维吾尔人,汉学修养甚高,又弃民族偏见,亦杰出之“中州人物”也。

五、贯云石之评价

人才难得。有元一代,丝路畅通,西域异才辈出,仅《华化考》所及,已有百三十二人。贯氏实为其中之佼佼者。与贯同时之人,如姚、欧、邓、程辈皆交口称誉。其诗、文、书,已引论如前;其曲,则诚如老校长所云:“元人文学之特色,尤在词曲,而西域人之以曲名者,亦不乏人,贯云石其最著也。”“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也。”故拙稿以为推贯氏为元代第一流之文艺家亦不为过。然则为何近代论者多轻之,以致其发端海盐腔之功绩几与淹没?拙稿以为一则为民族偏见所蔽,一则为传统绳墨所拘。今恭读《华化考》,方知老校长五十余载前于此已有精当之例证,如言元代“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而论世者轻之,则以元享国不及百年,明人蔽于战胜余威,辄视如无物,加以种族之见,横亘胸中,有时杂以嘲戏……”其举明、清两代学者相较,以为“清人去元较远,同以异族入主,间有一二学者,平心静气求之,则王士祯、赵翼两家之言可参考也”。其又析“九儒十丐”之说,举《池北偶谈》卷七所论等,皆能服人。因本文篇幅所限,恕不详引。

(1980年1月21日)


附记:

启功师曾问及“海涯”(今译作“哈雅”)之义,余查《汉维辞典》等工具书,知其为维吾尔语“生命”、“生存”之意,亦可引申为“生者”,故元时维吾尔人往往取名为某某海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