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干部读本
- 马建堂
- 5925字
- 2021-03-27 10:39:42
第五节 移动互联网实践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显示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条路径共谋发展机制的形成。在市场方面,移动互联网所代表的创新型经济理念,引导经济运行方式不断朝以人为本、自我革新的方向靠拢;在政府方面,移动互联网激发愿景、鼓励参与、聚集人气等功能特征,同党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安排不谋而合,在很多关键的改革节点上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在社会方面,移动互联网消除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的媒介鸿沟,令两种社会形态在相互领域内自由拓展,对社会共同体的巩固和提高助益良多。本节通过一些经典案例,进而呈现移动互联网在实践中的形象和特性。
一、“自媒体”传播
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模式带来了全新因子,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与移动设备之间关系的现代化转变。移动传播模式代表着随时随地的信息互动,信息的发出方和接收方均处在移动状态下,因此,信息的背景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信息需求很可能产生于即时发生的事件,信息的提供也时常要根据需求细节的变化而采取无数种应变措施。在移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自媒体”模式异军突起,成为现阶段最受瞩目的新型传播方式。自媒体(We Media)是相对于以旧媒体为代表的媒体1.0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2.0而言的媒体3.0概念,是指“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单向信息输出路径,同时将新媒体的信息加工由工作室、办公室或住所推向第一线,体现出了强烈的交叉性与互动性。信息形成的快速、信息渠道的多元、自我认同的彰显、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寻求共识的努力都成为自媒体最鲜明的特征。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大学生王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搭建起报道灾区情况的“新闻平台”,便是自媒体特征的典型案例。
自媒体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010年8月7日夜,甘肃省舟曲县城在经历了数小时连续强降水之后,开始出现积水,并且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放假回到老家的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王凯正住在舟曲县城家中——与邻居匆忙地逃离这片危险地带不同,他与家人选择留下。时间推移至8月8日凌晨,洪水不可阻挡地向王凯所住的楼房三层涌来。向外望去,纵横的街道不见踪迹,整个县城成为一片汪洋。他们无从知晓,舟曲县因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公共设施已经处于瘫痪状态,而救援通道还远远没有打开。无路可退的王凯一家只有选择向高层转移。当他们来到顶层六楼时,发现那里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人。3时23分,因为停电停水,六楼的户主点燃一根蜡烛照明,大家也就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这幅画面被王凯用手机拍下,并随着一条“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的信息,在名为“Kayne”的新浪微博账户成功发送,成为全国首条来自舟曲泥石流灾区的新闻,激起了社会各界支援灾区的舆论浪潮。
往日活跃在传媒战线上的电视、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此时集体哑然,而王凯手中的手机成为跨越信息天堑的利器,为焦急等待中的外界媒体照亮了唯一通途。王凯并非具有专业素养的媒体人,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感而发的人生瞬间,将成为推动移动传播多米诺牌局的关键力量。在信息发出的几分钟后,就有王凯的朋友在微博上阅读、评论并转发了出去,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到天亮前的五十多人,再到天亮后的五千多人……此时,王凯透过手机了解到,舟曲与外界的联络被全部切断,外界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自己家乡的灾情。于是,他随即用微博发出了一张家门外建筑受淹的情景,再次向外界传递了灾区的第一手新闻资料。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浪微博主管部门的新浪网,在8月8日当天即通过王凯在新浪微博登记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他,紧随而来的则是身处各地的媒体记者采访,实际上形成了博主实时更新+传媒机构专业化制作的新型报道模式,在保留前方报道原始性的前提下,借助传统媒介的受众基础,推动公众关注度的爆发式增长。
8月9日,专业报道团队陆续抵达灾区核心位置,新闻报道工作开始有条不紊进行。与此同时,王凯也收到一部数码相机。“一个数码相机,一部手机,我也是记者”,王凯这样在微博中写道。相比于记者们的经验和视角,王凯的微博播报自然显得粗糙与散乱,但的确在三个关键点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超越:一是发送速度之快,二是报道中极强的现场感与可信度,三是媒体与听众实现了自由互动。因此,王凯不仅没有停止报道,反而在新浪微博团队及众多热心网友的鼓励下更加活跃起来。据《天府早报》记者统计,王凯使用手机和相机持续播报舟曲泥石流受灾情况与救援进度,其中既有对家乡遭受灾难重创的痛惜,也有对灾难中显现出的光辉人性的感慨,还有对救灾工作开展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映。截至8月10日,其相关微博总数已超过200篇,被转发最多的一篇转发次数达到5404次,评论数量达1144条。微博报道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则更加强大。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地方新闻主管机构,纷纷将微博作为舟曲救灾工作的重点信息发布平台。前方记者通过手机微博实时进行新闻播报,在全社会范围引起极大反响。据《甘肃日报》统计,截至8月19日,仅甘肃网腾讯微博平台就发布相关微博报道近千条,近百万听众参与互动与分享。随着灾区网络通信的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个人加入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行动中。有的像王凯一样深入救灾现场的细枝末节观察真实的人和事,有的代表周围受灾的居民向全国网友请求生活必需品援助,有的组织网友为灾区鼓劲、祈福,还有网友自发组织起抢险、医疗、教育、辅导等志愿者团队,用“微”力量撑起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片蓝天。
二、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层面普及程度的加深,“移动”正在以几何级数速度赋予人们的生活以新的特征。如果说互联网的兴起代表着大众进入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信息时代,那么,移动互联网所创造的就是一个虚拟程度更加深刻以致信息主导实体的数字化帝国。它通过移动设备媒介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态地渗透进生活的每一细微部分,试图对人们生活的环境、状态、物质、历史、未来甚至思维进行编码,将它们全部纳入数字化的解读模式之中,工业时代塑造的生活模式不仅被互联网时代解构,更在移动互联网络中得到重组。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化生活方式中,支付步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支付功能登录移动互联网平台,手机钱包成为切实可用的生活工具,带动生活类APP从概念走向实操,并迅速展现出划分时代的变革威力。现有支付手段下,支付宝、微信支付与网银支付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但相比于支付宝立足PC端支付主阵地,网银支付依托实体银行作为业务基础,建立在移动社交网络上的微信支付则直接抢滩移动支付领域,成为以开放式、情境式为主要特色的行业引领者。
移动支付
关于移动支付的定义,国内外移动支付相关组织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行业内比较认可的为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iPad、移动PC等。
2013年8月5日,已拥有近6亿用户的腾讯微信在5.0版本中正式推出支付功能。作为一种基于社交行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旨在建立人际交互场景下能够随时随地发起支付的交易模式,开了互联网“面对面”支付方式的先河。连通消费者与商家是微信支付运营的核心,与传统互联网支付将买卖双方纳入指定场所进行交易的理念不同,微信支付创造性地引入四种新型支付方式,全力打造自由开放的移动化交易空间。
第一种是微信公众平台支付。这种方式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主打线上交易类型,通过商家在微信社交网络中集中展示产品信息,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途径进行实时互动,消费者确认购买商品后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付款。由于手机的便携性与高使用频率,公众平台支付切实降低了交易双方沟通的时空障碍,令商品信息获得渠道多元化与沟通效率得以实现。第二种是APP支付。这种方式更加体现出移动互联时代的支付特性,它摆脱了特定软件对支付的限制,通过跳转连接加入其他移动应用的服务环节,使得线上支付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2014年年初,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由后者全面接手打车线上支付业务,大大拓展了移动支付的兼容性与实用性,培养起消费者使用微信进行日常支付的习惯。第三种是二维码扫描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将线下商户纳入二维码扫描体系,打通线上与线下的技术阻隔,实现了线下扫码与线上支付一次性完成,为移动支付积累出稳定的实体商业基础。第四种是刷卡支付,商户通过扫描顾客手机微信中的钱包二维码,以同样快捷的体验完成收款环节。相对于银行卡支付或现金支付,微信支付无论在连接速度、付款速度和凭证生成速度上都构成了对传统支付模式的颠覆力,集移动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与实体化交易场景的高可信度于一身,受到越来越多中产收入人群和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更加贴近用户是微信开拓移动支付市场的信条,让每一个店铺都能够依托微信支付平台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以此为中心吸引和服务消费者。微信团队认为,利用支付平台形成电子商务领域的垄断局面,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理想生态,只有助力小微企业在便捷的交易环境下实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才是互联网推动服务业全方位升级的途径。同时,微信支付还构建起由大数据风险评估、全天候客服、手机安全应用防护、内置安全体系和商业化赔付规范等内容组成的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集漏洞查找、支付行为监控、恶意程序屏蔽和应急处理方案于一身;在服务层面,围绕客户心理,重点对支付过程中易产生人为疏漏的环节进行把控,并提供快速的反馈通道和详细的交易信息留存,帮助客户追讨损失。2013年至2014年,微信支付联合中国人保与平安保险,对以微信支付为责任方的财产损失实施全额赔偿,不断提升支付活动的诚信度和安全性,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转变树立了新标杆。
三、移动政务
移动政务(M-Government),又称移动电子政务(Mobile E-Government),一般指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府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在终端功能、接入速度、接入安全性和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将电子化与网络化政府的改革成果通过移动数据服务作用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实现电子政务的可移动化。从前后相继的发展角度观察,移动政务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解决电子政务长期停留在公共信息发布、民众意愿传递和文书材料收集整理等初级阶段等问题的能力。表现为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透明性和便捷性优势,紧随私营企业掀起的移动办公潮流,整合政府办事流程使其更加适合移动端精简的操作风格,降低公民使用电子政务的准入门槛并扩大参与范围。作为一种融合了无线通信、云计算及物联网的创新型移动政务模式,北京市移动政务“城管通”依托完善的政府管理系统建设,借助日益成熟的移动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移动政务发展趋势
联合国与中国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发布的《2016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数据显示,电子政务发展指数达到“非常高”的国家数量从2003年到2016年增长近两倍,其中移动公共服务的发展则更加迅猛。2016年,90个国家(46%)在教育领域提供移动服务,而2012年仅有11个国家(5.7%);2016年,63个国家(32.3%)在环境领域提供移动服务,而2012年仅有7个国家(3.6%)。并且,移动应用正在快速追赶短信服务,成为未来移动政务的主要形式,显示出移动政务在多元化、便利化,以及向扩大参与和增强互动发展的潜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保持高速进展,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展,同时带动了旧城改造工程大范围实施,使政府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难度加剧。原先依靠简单的部门分工方式管理不仅工作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位,导致实时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早在2004年,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以东城区电子政务网为试点平台,以国土资源部门的东城区单元网格数据库为蓝本,联合北京移动公司与相关职能部门,打造了基于GPS定位服务的执法城管通。执法城管通应用于市政管理之中的亮点在于,执法人员使用具备专业化通信传输功能的定制手机,实现多部门合作所必需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能够精确定位案件现场,灵活调配执法力量,高效实施管理活动,并提供可视化操作以便更全面地反馈现场信息,监测执法过程。
2012年元旦,北京城管在移动政务与智能手机普及化相结合方面更进一步,推出全国首款城市公共服务移动应用——“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APP,使开发近十年的北京城管通系统大踏步迈向移动端口。“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APP采用移动应用设计的最新理念,结合执法城管通建设提出的“打造综合办公的‘一卡通’、督促考核的‘成绩单’、应急处理的‘护身符’”目标,提供了包括执法机关信息、举报、投诉、咨询、建议和纠错等内容的服务。从表面上看,执法城管通与市民城管通的区别体现在使用者的不同。实际上,两者的最大不同是后者代表着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治理精神,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所在。为了更好地支持大众参与城市管理创新,以及多主体交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市民城管通重点选择在兼容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动应用商店上线。市民城管通的市场化推广策略极大方便了普通市民下载安装,使城管通的适用范围呈几何倍数拓展,形成移动互联网与社会关系网的相得益彰。
移动政务为未来社会治理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北京市移动政务城管通的背后,还有着完备的互联网支持体系。一是北京城管物联感知平台。2012年,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城管物联网,将物联感知放在移动模式下城市管理的首要位置,融合城市泛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覆盖,以及城管指挥中心数据汇总与综合协调系统,利用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无线频射、状态监测等多种手段感知信息,增强了城管通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二是“云”到“端”的技术支撑平台。“云”是指北京城管综合信息处理云计算技术,“端”则是多种城管通移动终端。打通“云”“端”之间的技术屏障,就实现了前台与后台、执行与分析、服务与决策的高效搭配,有助于城管通系统激发全民参与和大众智慧,促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三是执法城管通综合应用平台。通过对全市执法城管通建立综合管理体制,以移动应用为抓手统合散布在社会毛细血管中的一线管理活动,切实提高城管巡查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公正性,构建移动政务活动“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模式,为城管通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