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孩子自信能力测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家长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你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呢?家长不妨做做下面这个测试。
1.一旦孩子下定决心,即使没有人赞同,他仍然会坚持到底吗?
2.你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吗?
3.你的孩子不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4.别人批评孩子时,他会觉得难过吗?
5.你的孩子很少对他人说出真正的意见吗?
6.对来自别人的赞美,你的孩子会持怀疑态度吗?
7.你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吗?
8.你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满意吗?
9.你的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吗?
10.你的孩子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11.你的孩子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吗?
12.你的孩子有幽默感吗?
13.目前所学的功课都是孩子喜欢的吗?
14.你的孩子懂得搭配衣服吗?
15.危急时,你的孩子很冷静吗?
16.你的孩子与别人合作无间吗?
17.你的孩子认为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吗?
18.你的孩子经常希望自己长得像某人吗?
19.你的孩子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吗?
20.为了不使别人难过,你的孩子会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21.你的孩子勉强自己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吗?
22.你的孩子任由他人来支配他的生活吗?
23.你的孩子认为他的优点比缺点多吗?
24.你的孩子经常跟他人说抱歉吗?
25.你的孩子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的才能和天赋吗?
26.你的孩子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27.你的孩子每天照镜子超过三次吗?
28.你的孩子的个性很强吗?
29.你的孩子对同龄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吗?
30.你的孩子懂得理财吗?
◎评分标准
以上各题,选“是”记1分,选“不是”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测试分析
15~30分:说明孩子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如果孩子的得分接近30分的话,别人可能会认为他很骄傲自大,家长不妨告诉孩子在别人面前要谦虚一点,这样才会有好人缘。
6~12分:说明孩子对自己颇有自信,但是孩子对自己产生过怀疑,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会缺乏安全感,家长不妨教孩子提醒自己: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给别人,要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5分以下:孩子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过于谦虚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家长先要教导孩子学会看重自己,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这样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自信让孩子的路越走越长——杜根定律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曾指出:“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后来,杜根主席的这一观点被后人归纳为“杜根定律”,也就是说,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只要拥有自信,最终便能获得成功。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对所处的环境也更有安全感。而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聪明、反应灵敏,在生活或学习中稍微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发生问题。然而,有些时候,父母的不当教育方法,却很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
舜舜妈妈带着孩子刚到小区广场,就看到一个妈妈抱着和舜舜差不多大的孩子,于是舜舜妈妈就抱着舜舜走了过去。
自打有了舜舜之后,舜舜妈妈总是爱和很多妈妈在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特别是看到和舜舜差不多大的孩子,她就更会主动和大人打招呼。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打过招呼后,那个妈妈就对她的孩子说:“和小弟弟握握手。”
看得出来,孩子很高兴,一个劲地冲着舜舜笑,舜舜也冲着孩子笑。但是孩子就是不肯伸手,而舜舜早就把手伸了过去。
这时,那个妈妈的脸色一下子紧张起来,很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笨得很,在家特能闹,一出来就不行了!”舜舜妈妈听了,心里酸酸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会说这样的话:“我的孩子,不行……”“我的孩子不像人家的孩子,能怎样怎样”“你看人家xxx多聪明……”等等。虽说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充满自信,心态阳光,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然而,一旦走入现实生活,家长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说出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之初,在我们的孩童时代,都是通过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年幼无知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他需要身边最重要的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肯定。如果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那样的好,他自然会勇气十足做得更好。如果孩子总是遭遇父母的批评与否定,他自然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于是只会看不起自己,失去勇气与自信。
“杜根定律”提醒我们:孩子是否自信,与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每位家长应该从现在起,试着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以欣赏的目光、愉快的心情来表扬孩子的优点,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自信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动的内在动力。那么,又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充分发掘他的潜力呢?
◎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孩子的自信来自成长感、价值感和胜任感,而赞美、肯定等鼓励性的语言、动作最具神奇的功能。因此,曰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你在长大、在进步;你是有用的、被需要的、被喜爱的;你是有能力的,会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多尊重,帮助孩子积累自信
孩子从小受到来自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而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是不会有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因此,父母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经常埋怨孩子“没出息”、“不成器”,是否当众嘲笑孩子“幼稚”、“愚笨”等等。虽说父母的做法有时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消极的评价无疑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严重伤害。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作为家庭一员的地位,应当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如此这样,孩子才会体验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尊重和信任,自然也就能形成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引导,帮助孩子恢复自信
现如今,很多孩子都在过分溺爱中成长,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一旦孩子离开家人的帮助,什么都做不了。因此,家长要引导、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床铺等。这样孩子才会在动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成功的愉快体验中恢复自信。
乐观也是一种能力——斯万高利效应
美国亚利桑那州博览会曾展示过一副让人着迷的“斯万高利”魔术牌。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你看清不同的牌面,然后你随便抽出一张。如果你抽到的是红桃K,不告诉表演者是什么,然后又把它塞回牌中,表演者任意洗牌后,大叫一声“斯万高利”。当牌摊开时,每一张都变成了红桃K。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不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像红桃K那样在脑中繁殖,最终使自己的心理充满挫折与失败白勺阴影,这就是心理上的“斯万高利效应”。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心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乐观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成败。而“斯万高利效应”又提醒我们:乐观是人们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事情已经如此了,高兴也罢,伤心也罢,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然而,能够改变的唯有看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在挫折面前,乐观能够让人更好地活下去,直到收获最终的成功。
有一次,美美和爸爸走在路上,看见冰激凌店,她忍不住说:“爸爸,我想吃。”当时,美美正在换牙,甜食是被禁止的。不过,美美确实很久没吃冰激凌了,看样子她很想吃。
爸爸看了看说:“好吧,就吃一个球,好不好?”美美乖乖地点点头,对她来说,一个球已经很满足了。拿着冰激凌,美美和爸爸继续走着。美美吃得很慢,似乎在细细品味久违的香甜。吃到一半时,一个小男孩突然碰了美美一下,手里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
当时,他们已经离冰激凌店很远了,不可能回去再买了。美美看着地上的美食,一脸不悦。小男孩赶忙道歉,美美依然撤着小嘴。爸爸替美美说了没关系,牵着依依不舍的女儿走了。
刚走几步,美美就说:“爸爸,真可惜呀。”爸爸笑了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半杯冰激凌。既然掉了,可惜也回不来了。”
美美又说:“下次,又得等好久了。”爸爸听了,耐心地对她说:“宝贝,下次就算再买了,你这半杯也回不来了。有些事一旦发生了,就无法逆转。所以,你不能太介意哦。”听了爸爸的话,美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美美之所以会闷闷不乐是因为她正处于禁食甜食期,而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被弄坏了,她当然会感到可惜和难过。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会碰到类似的小问题,虽说都是小事,但是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性格都能从中看出一点端倪来。
如果孩子总是以悲观的态度看问题,只盯着“打翻的牛奶”,自然经常会有挫折感,甚至患上忧郁症。反之,如果总是以宽容、接纳、愉悦、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就算是跌倒了也会笑着爬起来,继续走。事实上,乐观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不仅能帮助孩子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学习和工作中也都容易成功,而旦孩子的身体也比悲观者更健康。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乐观不仅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更是一种心理免疫力。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其日后拥有快乐的人生奠定基础呢?下面是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几点建议。
◎家长要具备乐观的思维方式
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性,家长首先要有乐观的思维方式。如果父母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处理问题,那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也会逐渐养成乐观品性。而旦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所以说,家长看待问题时,要尽量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期待有利的结果,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宫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前就能感受到周围的氛围,充满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自然是孩子情感绽放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然而,充满敌意甚至是暴力的家庭氛围,则是很难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
◎善于分享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把他认为快乐的事情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流露出不以为然或是麻木的态度,那样只会残酷地削减孩子的快乐体验,而应该做出和孩子同乐的样子,分享孩子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他的未来也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而旦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沮丧的情绪,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变得开朗而自信,即便遭遇困难,也能打开心锁勇敢前进。乐观是孩子拥有的最大魅力,它远比聪明漂亮更重要,而一个乐观的孩子,必将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勇于承担的孩子最优秀——尤人效应
日本心理学家曾对1000人做过一项测试,询问每人三件不愉快的事及其原因,结果有991人把原因归于他人。现实生活中,不少“尤人”遇到困难首先会埋怨他人,认为老天不公,不给自己机遇,无法发挥才干,或是说出有人故意要压制自己等“尤人”之语。然而,最终不但工作越来越难做,自己的脾气也越来越糟。在成败归因心理研究中,人们把自己失败常归咎于他人或环境的现象,称为“尤人效应”。
“尤人效应”告诉我们:“尤人者”的最大悲哀之处就是一事当前,不是想办法战胜困难把事情做好,而是先指责埋怨他人。最终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对于孩子来说,责任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然而,当孩子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
某小区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晚上,很多辆轿车都被人用石头划伤。事发后第二天晚上,一位爸爸带着自己10岁的儿子来到小区物业,说划车的人是他的儿子。说完这些,这位爸爸接着补充说,他们夫妻愿意为孩子的所作所为承担一切后果。
之后,爸爸带着小男孩在小区内的每一幢楼的每一个单元的告示栏上都贴了一张致歉信,署名“深感歉意的孩子爸爸”,语气非常诚恳。
此后不久,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又挨家挨户到13位被划车主的家里登门道歉。而且每位车主还收到一件小礼物,这位小男孩自己折的一只小纸船,在每个纸船上还清晰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字。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不能坚持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地做完?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别人漠不关心?为什么有些孩子缺少克服困难的毅力?……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孩子缺少责任感。然而,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我们的不少家长往往喜欢主动为孩子找借口,比如,孩子还小、孩子还不懂事等等。
其实,只要孩子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家长就应该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让他们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份愿意负责任的热情,只要有人去点燃它,孩子的心灵就会“闪光”,而旦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种体验。
值得庆幸的是,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就做得非常好,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必须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后果。而旦这位爸爸的解决方式也很有效,让小男孩从内心中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是多么的不应该。要知道,孩子做事时往往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换句话说,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反之,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责任扛到自己肩上,长期地姑息迁就,只会助长孩子做事不认真负责、虎头蛇尾、得过旦过、高傲自大、不懂礼貌、厌学的不良心态。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只是对其进行生硬的教训、批评,只会令大人和孩子的关系逐渐恶化。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为了让孩子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自己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后果的道理,除了在孩子犯错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帮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一个“甩手不干”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责任感的。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得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绝不能凡事都大人包办代替、处处替孩子承担责任。具体来说,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白哪些事情该大人做,哪些事情该孩子自己做,而又有哪些事情应该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对于应当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也应该给孩子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调整范围。
◎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无论这些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引导并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由家长替孩子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帮助孩子履行自己的诺言
只要是孩子许下的诺言,就应该让他尽力去履行;只要是孩子答应了别人的事,即使不情愿做,也要告诉他必须认真对待。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从小学会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表率,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甘地夫人法则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又是孩子心中最好的老师。在甘地夫人看来,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作为母亲,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从容地适应生活的各种变化。
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由于父母的“呵护”,总是泡在蜜罐里。可是结果呢?年幼的时候,一哭、二闹成了他们达到目的、“惩罚”父母的手段,孩子自己也逐渐习惯了“不劳而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渐渐摸清了父母更多的“死穴”,而此时的父母更是拿他们没办法,而旦还越来越担心,“外人”会不会像自己一样“宠爱”孩子。
其实,甘地夫人法则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幸福和快乐,当然也有挫折和痛苦,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事实上,父母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给孩子尝试成功、挫折的机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对于挫折的体验,这对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反之,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就无法增强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长大以后也很难更好地战胜挫折。
从薇薇牙牙学语时起,爸妈对她就不娇惯、不纵容,尽管爸妈是爱她的、疼她的,但是该“狠”的时候,他们还是坚持决不心慈手软,尤其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和独立意识方面,他们更是“狠心”到底。
薇薇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难免会大哭大闹的。观察了好多次,薇薇爸妈分析起来:孩子会哭闹,其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其二则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扶自己。有了这样的分析,薇薇爸妈决定只要确定孩子没有什么大碍,他们就不会去扶她。
后来有几次,薇薇不小心摔倒了,薇薇爸妈就对她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总是要别人来帮你。”其实,看到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薇薇爸妈也很心疼,恨不得马上把她抱起来,一把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薇薇爸妈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在薇薇哭的时候,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几次之后,薇薇发现即便自己哭上几声,爸妈也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就自己爬起来了。
有一次,薇薇在户外玩,跑着跑着,不小心被路上的石子絆倒了,大概是太疼了,她趴在地上“哇哇”大哭。爸妈见了,很想过去扶她,但是想了想,还是把心狠下来,只是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走到薇薇跟前,蹲下来鼓励她说:“宝贝,自己爬起来,好吗?你真勇敢!”薇薇听了这番话,扭了扭身子,慢腾腾地爬了起来。
这时,薇薇爸妈看到孩子的膝盖被石子划破了,还渗出了一点血。那一刻,他们的心很疼。不过,当他们看到薇薇脸上坚毅的表情时,觉得自己的狠心还是值得的。这件事情以后,薇薇爸妈发现薇薇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了。
看起来娇柔可爱的孩子,似乎就像一株小嫩苗,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所以,对孩子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因为挫折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反倒是那些接受父母太多爱与关注的孩子,越有可能经不起挫折、经不起挑战;二是挫折教育能坚强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个性品质,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从容面对挫折的打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对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及成功事业自然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么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还是很值得的,幸福的孩子“苦”着教也是很有道理的。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要有个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可以说,挫折教育好比妈妈烧的一道菜,主菜、配菜和调料都选择恰当、分量也适宜的话,才能让孩子开心又健康的成长。那么,父母又该如何为孩子烹制一道营养全面的“挫折菜谱”呢?
◎“主菜”要求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困难
尽管孩子不一定喜欢挫折的体验,但是就像孩子不喜欢吃很多营养食物一样,父母还是要想办法让他们体验挫折的感受。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孩子系不好鞋带时,千万不要帮,一定让他自己系,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但是孩子自己面对困难时,便会逐渐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失败了,也会想其他办法去解决问题。
◎“配菜”要求父母起到鼓励和榜样的作用
挫折教育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面对挫折时,要从容对待,让孩子感受到你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别小看这几句简单的自我鼓励,孩子从你身上能学到自我鼓励和平和的心态。
◎“调料”要求父母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度
挫折教育是推动孩子向前发展,还是“挫折”孩子的自信,关键在于这个“调料”的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父母应考虑其年龄和承受能力,要知道,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而旦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的不同,挫折承受力也不一样。所以,父母不应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而牺牲孩子的快乐与健康。
孩子的“谎话”要不要戳穿——说谎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研究认为,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樹居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
很多人习惯地认为,孩子生来就是天真、纯洁又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说出来;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孩子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的话,我们往往深信不疑。然而,孩子的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人心理的道德理念,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峻熙是个4岁的男孩,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
一个周四的下午,峻熙爸妈迟迟没来接他。于是,峻熙就跟几个同样等待家长来接的小朋友在沙坑里玩。
眼看天色不早了,峻熙从前院跑到后院,又从后院跑到大厅,当他发现自己是幼儿园里唯——个还没有被接走的孩子时,一下子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凳子上,捂着脸伤心地哭了起来。
一旁的班主任蒋老师看到了,也有一些诧异,她可是第一次见峻熙这么伤心,赶紧过去安慰他,可是,峻熙只是哽咽着说了一句话:“我爸爸没有来接我。”
又一天的早上,峻熙爸爸来送孩子。
可是,在峻熙放下书包来到餐厅后,却低声抽泣着。
过了一会儿,蒋老师又发现他扶着活动区的墙壁鸣鸣地哭泣着,蒋老师赶忙走过去,蹲下身来,轻声问道:“峻熙,发生什么事了?”
峻熙边哭边告诉老师:“我爸爸骂我。”
蒋老师听后非常气愤:“我会让你爸爸向你道歉的。”说着就安慰起孩子来,过了好一阵,峻熙的情绪才慢慢缓和过来。
到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蒋老师向峻熙的爸爸问及此事,他反倒非常吃惊,说他们夫妻俩从来都没有对孩子,甚至是任何人说过粗鲁的话。
后来,峻熙爸爸想了想,说:“只是今天早晨出门时,因为时间不够了,就没来得及满足孩子想买零食的心愿。”
为什么峻熙不正面说出原因,反而说爸爸骂了他呢?
一方面,由于孩子的经验和记忆有限,很容易错误地诠释某个事件。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会害怕父母不来接他;到了五岁左右,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如果父母不来接,他们便会把这理解成一个父母爱他或是不爱他的问题。这种时候,孩子的表现就不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哭了,而是把事放在心里。可以说,孩子的“说谎”只是一种描述方式,是其焦虑和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表达。
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顾事实真相,而编一个小谎言恰恰能让他达到目的,于是,说谎就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然而,事实上,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理解说真话的重要性,也不理解说“假话”的道德意义。他只是利用现有的条件,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所以说,这里的“说假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撒谎。不过,在孩子看来,他们以为成年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如果孩子丟了玩具,便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人是小朋友抢走了,以此来保护自己。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虽说孩子不知道如何区分“事实”和“谎言”,也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说“谎话”的严重性。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面对这些“小谎言”,避免给孩子扣上不诚实、爱说谎的“帽子”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吻合,不要急于认为他是在“撒谎”,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他的理由?比如,如果孩子在小朋友面前“吹牛”自己可以展翅高飞,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人?是不是希望老师会表扬他?
◎试图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
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瞎话”,不要急于揭穿他,不要“刑讯逼供”,而是尝试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引导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最终,你会发现孩子自己会收拾“残局”。
◎家长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诚实品质,家长不仅要对孩子从不撒谎、坦诚相待、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人都能这么做。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便“闯了祸”,只要说出真相,并不会给他带来伤害。事实上,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会更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孩子认为说实话没有好处,反而不如掩盖事实更能让他逃脱,这样的话,他就不会主动选择诚实了。
此外,孩子承认事实时,无论他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家长也不要惩罚他。因为鼓励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远比惩罚他打碎了贵重的花瓶更为重要。
爱孩子,就要让衡蚊——狐狸法则
一个寒冬,狐狸富来普和莱拉相爱了,生了5只小狐狸。一次觅食时,莱拉不幸被夹子打中而死去,富来普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任。他没有像母鸡孵小鸡那样把孩子们保护在身下,而是让他们自己出去独立生活。因为富来普知道,没有谁能养他们一辈子。后来,小狐狸们长大了,学会了如何生存,也变得更加健康强壮,这就是大自然中普遍流传的狐狸法则。
动物长大后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去生活。如果动物不知道如何生存,那么便会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尽管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是动物为了族类持续生存的天然法则,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缺乏独立性,长大后也无法独自生活,更不会过得幸福,这就是狐狸法则告诉我们的教养之道一爱孩子,就要让他独立。
5岁的萱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是生活老师却发现她的依赖性太强了,凡事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午睡要老师给她脱鞋、脱衣服;就连上卫生间也离不开老师……每当生活老师说让她自己做时,萱萱总以“我不会”为理由而拒绝。
后来,生活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萱萱的家长,萱萱妈妈听了,无奈地说:“有一阵子,萱萱遇到事情总要自己做,我还嫌她烦了;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想让她自己做,她简直一万个不乐意。”
了解情况后,在生活老师的耐心鼓励和引导下,萱萱终于开始学习独立了。她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去卫生间,而且学得还挺快,生活老师也及时表扬了她。
一天放学后,萱萱妈妈来接她,萱萱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老师还表扬我了,我以后自己穿衣服,好吗?”
“好的。”萱萱妈妈一边回答女儿的话,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墙上的外套拿了下来,然后抬起萱萱的胳膊,就又给她穿了起来。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家长会有这样一个共识:孩子学吃饭时非要自己吃,会吃了又非要大人喂;蹒跚学步时非要自己走,会走了又非要大人抱;学穿衣服时非要自己穿,会穿了又非要大人帮他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一岁后会表现出一种独立意向,有“自己来”的要求。从心理角度说,“自己来”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角度说,“自己来”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理及自信心。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总是抱着赶时间、嫌麻烦或是担心孩子小的想法,帮孩子做了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鞋、替孩子收拾玩具等等。这样的包办代替多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便会渐渐形成,难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故事中萱萱的表现,就在于家长没有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来做”,没有养成独立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对孩子的一种真爱,而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则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只会让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吃尽苦头。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既然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及今后事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意识呢?
◎更新爰的观念,改变爰的方式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在不经意间剥夺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所以,改变爱的方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
◎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孩子“自己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这样既锻炼了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增强了他的自理能力。
◎耐心指导,教会技能
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尝试“自己来”时往往会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切不可横加指责,否则孩子极易养成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另外,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旦事情做完后还应及时评价,尤其要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与此同时,为了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父母还要经常提醒,给予帮助和督促。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棘轮效应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这样一个经济观点: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对此,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这一S论就是“棘轮效应”。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事都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只会享福,不会吃苦,那么在遭遇逆境时,很容易一蹶不振,难以东山再起。对于孩子而言,要想成材,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而那种只想依靠父母,不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取成功的人,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这就是“棘轮效应”提醒我们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教子一定要记住: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和很多祖辈溺爱晚辈不同,谢教授非常推崇刘禹锡的《陋室铭》,更认同他的一个观点,成由勤俭败由奢,止奢当自年少始。所以,谢教授从小就让小孙子凯凯过“穷日子”。
一天,谢教授带着5岁的凯凯逛街。路过麦当劳门口,凯凯看到小朋友在吃汉堡还有薯片,就拽着爷爷的手说:“爷爷,我们去吃麦当劳吧。”谢教授想了想,孩子平时也没少来这里吃东西,电视上也总说这种东西吃多了对健康不好,又觉得父母不在的时候更不能惯着孩子。于是,谢教授假装把没装钱的口袋翻了个底朝天,笑着说:“你看,爷爷没有钱啊。”凯凯只好咽了咽口水,跟着爷爷走开了。
一个周末,谢教授带凯凯去公园玩。路过湖畔,游船老板热情地邀请他们来玩。其实,这种活动凯凯已经玩过多次了,然而,每次到这还是会兴致勃勃地跑过去,期待地望着大人。不过这一次,爷爷反倒耸耸肩,双手一翻,用很西式的动作表示自己没带钱。后来,这样的经历多了,游船老板再想邀请时,凯凯都会抢先说:“爷爷没钱,我们不坐。”
这时,刚好有一对祖孙从游船上下来,孙子迟迟不肯走,嚷嚷着还要玩,爷爷解释说,都玩了好几次了,不要再玩了。可是,孙子哪肯听,又哭又闹的,还在地上打起滚来。爷爷急得面红耳赤,只好买票又玩了一次。
在很多祖辈看来,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晚辈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了。于是,这些祖辈会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条件,尤其是在孩子一哭二闹的时候,他们就更没了原则,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来送给孩子。不仅祖辈如此,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说一声“要”,即便是经济条件不怎么宽裕的家庭,父母也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过得安逸舒适。
其实,家长没有想到,尽管自己口口声声地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但是这种“爱”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因为一旦孩子的消费“指标”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长此以往,孩子极易养成大手大脚、不懂珍惜的习惯,只懂挥霍金钱,贪图享受,拒绝“吃苦”。
曰本有一句有名的教育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衣服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挣钱的艰辛,这比金钱更让孩子受用不尽。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既然坚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其成长与发展非常有利。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呢?
◎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爱、需要教育、需要受苦。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大人的怀抱,振翅高飞,自己去生存,去奋斗。从小磨炼他们的“翅膀”,锻炼他们的筋骨,这样等他们长大以后,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顺利。
◎爰孩子不等于放纵孩子
俗话说:“豪门出败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止奢当自年少始”。因此,教育孩子时,不能因为他们一哭二闹就没了主意,也不能因为自己挣钱多,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无理的要求。
◎花钱时要制订消费计划
对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节俭意识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生活能力。比如,家长给孩子花钱之前,先要制订一个消费计划,并告诉孩子哪些该花、怎么花。这样孩子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进而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此外,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应该根据家庭情况给孩子零花钱,不能一味地孩子张口就给,更不该给孩子买大量礼物、名牌服装和时尚用品。因为对孩子来说,钱来得太容易并不是件好事,不仅会使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会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
让孩子做个有主见的人——改宗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研究发现,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时,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这个人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因为“改宗者”敢于直言是非,会让讨论更有意义,而那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也不能使讨论深入。简单说就是“反对者”比“好好先生”更受欢迎,这一发现即“改宗效应”。
你的孩子是不是什么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见,似乎自己没有任何想法。吃什么、穿什么、小朋友的邀请要不要去、学校组织的活动要不要参加等等,这些问题事无巨细地都要家长操心。可以说,缺乏主见是如今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可能会出现在很多家庭中。
悦悦是全家人的宝贝,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注意。悦悦渴了,爷爷说让她喝白开水吧,妈妈说应该喝鲜榨的果汁才有营养,而爸爸则说女儿随我,她更喜欢喝可乐……结果最后,悦悦可能什么也不喝了。
久而久之,悦悦对很多事情都变得无所谓。比如,你问她喜欢什么,她会说“随便”;你问她这件衣服怎么样,她会说“还行”;如果你追问她周末想做什么,她很可能会漫不经心地说“不知道啊!”
渐渐地,悦悦家长也开始犯嘀咕了。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甘愿做这些事,可是现如今,孩子慢慢长大了,还是这样,孩子这么没主见,将来可怎么办呀?
人有主见是一种优良的品质,而优柔寡断、易受暗示则是一种不健全的性格。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主见,其中原因往往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关注有关,故事中的悦悦即如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总是特别地深,生怕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一点挫折、伤害,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替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而我们的孩子也习惯了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就会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即便长大成人了,对父母、师长仍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仅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的过度关注还会引发孩子的关注焦虑,这种关注焦虑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冷漠心态和缺乏主见,而旦孩子缺乏“主见”,也缺乏深入思考或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方面也往往是机械模仿的成分较多。
这么看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是极为重要的,而这也正是“改宗效应”向我们昭示的教养之道。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又该如何使孩子变得有“主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思维的人呢?
◎对孩子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认识
家长可以通过典型的成功事例,让孩子体会到有“主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执着奋斗所带来的好处。同时,通过身边的反面例子,也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缺乏主见”的影响及危害,从而提高孩子的“主见”意识。
◎让孩子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孩子遇事有疑问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多独立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只要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就应敢于坚持,而不要随意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左右。
◎创造让孩子“自我做主”的机会
曰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不妨这样和孩子沟通,“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想?”“如果让你来组织这次活动,你会怎样安排?”总之,只要家长充分地信任孩子,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设计,去计划,去安排,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无主见”转变成“有主见”,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思维的人。
除此之外,因为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怎样,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这种时候,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惩罚,而是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想当将军的士兵——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个人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内在推动力,这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并非仅仅具有随机、随意地支配身边环境和事物的意愿,而旦还具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心中理想、取得成就的意愿,这种意愿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就动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具有成就动机的人数的多寡。
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材,就应该重视孩子成就动机感的培养。因为成就动机是启迪孩子主动发展、培养孩子优良品格、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靖铭的母亲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公司经理,在公司里她是出了名的女强人。然而,这位母亲却把公司里的一套也搬回了家。她给自己还在念小学的儿子设计好了一切,将来考入名牌大学的金融系。
为此,靖铭的妈妈给他请了家教,买了大量参考书,还给他安排好了每天的家庭学习时间,总之,这位母亲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金融精英。但是,这位母亲这么做的时候,却没有真正考虑过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靖铭试探性地谈起自己对地理比较感兴趣,没等他继续说下去,就被妈妈劈头盖脸地骂了回去:“你别给我胡来,我辛辛苦苦地供你读书,给你安排这一切都是希望等你长大了,能有一个好前途。如果你半途而废了,怎么对得起妈妈呢?”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靖铭沉默了。他知道即便自己再怎么解释,妈妈还是会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他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成全妈妈的心愿。
这次交谈之后,靖铭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不仅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滋生了撒谎、旷课、打架等坏毛病。
跟靖铭妈妈一样,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子女特别关爱,只要是关乎孩子的成才问题,他们往往会包办一切,其实这样做,看似爱,实是害。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求知欲或兴趣;也可能是外在的,如父母的称赞、物质奖励或是期望。
虽说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称赞或是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孩子的“外在成就动机”,但是因为这种父母忽视了发展孩子的内在潜能,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棋子”,照着自己的安排去做,尽管短时间内,孩子会热情十足,不过这种状态并不会持续很久。
反倒是那些较早受到独立训练或是迫于环境不得不早早自立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大的“内在成就动机”,他们自信、精力充沛,有开拓精神,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事实上,这类孩子也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应了法国著名战略军事家拿破仑所说的那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虽说此话有些极端,但是深刻地指出了成就动机的内涵。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获得成就动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既然家庭是孩子人生航程最初的港湾,是培养孩子成就动机感的理想基地。那么,作为家长,又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呢?◎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的成就动机现如今,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无视孩子的天赋条件、兴趣以及好奇心,总是以自己的意向和社会“热门”来规范孩子的成就方面。其实,这样做不但使孩子喘不过气来,还会造成逆反心理。事实上,好奇心的萌发与外部条件相适应,父母学会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顺其自然继续发展,孩子的成就动机无形中就会被激发。◎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巩固他的成就动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是先从父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形成的。评价孩子时,父母应以肯定、表扬为主。即便孩子做错了,批评也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能说出“你真令人失望”这种令人沮丧的话,更不能当众训斥孩子,这样做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自卑感。
◎鼓励孩子的独创精神,发展他的成就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孩子除了需要鼓励以外,更需要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也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而鼓励孩子的独创精神,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对发展孩子的成就动机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别让孩子成为“温水青蛙”——温水效应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投入沸水锅里,结果青蛙像被电击似的跳了出来,科学家又把它放入温水里,随着水温的慢慢加热,青蛙觉得很适应就没有往外跳。但是,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感觉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它再也没有力量跳出锅外,结果被热水烫死了。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在受到强烈刺激后,青蛙奋力一跳,保住了性命。心理学上,称为“温水效应”。
温水中的青蛙之所以会遭遇如此厄运,与其缺乏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以及忧患意识有关。对比现如今的很多孩子,他们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没有承受过任何苦难,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根本就不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没有一点忧患意识。
诚然每个人生来都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安于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改变现有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沉迷于这种安逸的生活,往往会忽略周遭环境的变化,一旦危机到来时,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徐女士的女儿珠珠从小聪明怜倒,讨人喜欢。不仅夫妻俩对女儿宠爱有加,公公婆婆更是舍不得让孙女受半点委屈,凡事百依百顺,而且徐女士的父母也会时不时地从老家给外孙女带来好吃的、好玩的。但是,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珠珠却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相比年幼无知的幼儿时期,已经念了小学的珠珠还是娇气无比。平时牛奶要插好吸管递到面前才肯喝,水果要洗干净削好皮才肯吃,吃面条要大人把配菜、炸酱、醋等调料放好、拌匀端到面前才肯吃,就连吃鱼也要大人给摘完刺才会自己吃。总之,所有事情都得别人为她准备好了才行。
有一次,珠珠看上了一个好几百元的芭比娃娃,因为妈妈没有同意,她就埋怨说:“我们班有个同学要过生日,她妈妈一口气就给了她500块钱,她还说要请我们几个好朋友大吃一顿。我不就是想买一个娃娃吗,妈妈你也太小气了。”
徐女士听了,惊讶现在的孩子口气真是越来越大了,小小年纪都懂得享福了,一点也不体谅大人的辛苦。这件事让她越想越气,愤愤地摔门而去,只留下珠珠一个人在那里哭鼻子。
现如今,很多家庭都存在类似问题,而这一困惑也是让不少家长颇为无奈又头疼的一件事。对于家庭教育的施教者而言,无论是父母亲,还是祖辈们,总觉得家里就这么一个独苗,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愿意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愿让他们受一点点委屈,家长这种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对孩子百般疼爱、百依百顺,时间久了,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难免会养成娇生惯养的性格,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日子,全然不知生活的艰辛、全然不懂父母的养育之恩,反倒动不动就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随波逐流、意志消沉。一个缺少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精神的孩子,最终只会害了自己。这么说来,这些在安乐窝里长大的孩子又与“温水青蛙”有何区别呢?
回顾一下过去,做家长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常常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力量。可是,一旦生活趋向平静,我们便安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最后反倒不断遭遇失败,在挫折中一蹶不振。大人如此更何况孩子呢。这就是“温水效应”给每位家长的思考与警醒,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不可缺少“磨难教育”这一课,尽早将忧患意识植入孩子的心灵,才能培养出一株好苗子。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温室效应”提醒每位家长:安逸并不是错,从安逸中照样可以培养孩子很多优秀的品质,下面几个方法就能教你做一个智慧的父母,不让孩子成为“温水青蛙”。
◎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养育孩子之前,父母先要有一个共识:自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成长是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养成各种习惯、塑造优良品德的一个过程。如果父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势必会缺失这些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教训和历练。
◎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年幼的他们对物质的需求是很有限的,父母只需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养护,比如,吃饱、穿衣和健康就足以。所以,父母无须把物质的表象更多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反倒容易滋长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和依赖心理。所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帮他们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
◎父母要学会优化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平时的言谈举止、交友习惯都会被潜移默化地反射到孩子的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养孩子的某种品格,那么你想让他变成什么样你自己就要先变成那样。要记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优点和弱点烙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上。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优化”的过程。
此外,家长们也不应该一味地迎合孩子的需求,盲目地放纵孩子,甚至鼓励孩子高消费,这样极易使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