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同学先上来练习讲课)

要你们练习讲解,有两个原因,一者,非逼自己读书不可;二者,使大家观摩学习,将来年纪大一点,有所成就时,知道如何弘法。

刚才他们两位的报告都很好,都很对,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为了培养大家未来弘法,关于自己的修持及利他的关系,他们两位讲法都对了,但是没有分量。为什么呢?他们是文字禅,只是用文字讲出来,不能发挥,因为欠缺修证的经验。其实平常的生活,就是做人做事方面的行为,都与修持有关,道理也是一样。讲到这一段,要你们大家注意去看,对修行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段是《瑜伽师地论》的重点,为弘法的需要,不但要研究了解经意,而且要会讲,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修持。你们要注意,出家做法师的,在弘法的时候就要了解,这个时代讲经说法,不能走从前的路子,那会使人听了睡觉。你们两位讲的,比从前已经很进步了,但是你们不敢发挥,因为有两个原因,一者我坐在这里,二者听的是同学,所以你们心理上有障碍。可是你们要注意,将来如果没有这两个障碍时,讲经说法的目的是利他,是为他人得利益,不是为让听众对自己有好的反应,所以这个观念一定要清楚。我们把身心投入佛法,投入听众之中,使人家得利益。即使你们办教育,讲课也是同样的道理,站在台上做老师,不是表演,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得利益,那是你上台讲课的目的。现在看原文。

五盖的严重性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其次,我们在修禅定、修止观的时候,有许多的障碍,不是一个一个来的,是“等至”,就是平等随时会来的。也就是说,不是昏沉过了再散乱,散乱过了再昏沉,而是昏沉与散乱同时存在。其实昏沉时一定散乱,这个时候好像没有念头,而有许多的幻影境界,同时也非常散乱。其实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因为不能得定;换句话说,散乱的本身就是昏沉。如果一念觉性清明,万缘不起,哪里有散乱呢?既然散乱,已经落入无明中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散乱心来不知所来,去不知所去,它本身就是昏沉。所以昏沉散乱是这一念之间,这一切障碍是“等至”来的。

读经、读书要会意,尤其读经典,因为翻译经典,每一个字都是用尽了心思,不是乱下笔的。所以我们看古人的经典不可大意,略略看过就说看懂了,其实是青蛙跳井,不通。修定时的障碍“略有五盖”,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仔细分析还不止那么多。因为表面是一句,它暗中还有一句,要这样了解才叫读经。读经或读书能够做到这样,我就替你们高兴了。

“将证彼时,能为障碍。”这是说人随时可以入定,可以证道,问题在哪里呢?譬如说双腿一盘上座,这一刹那,好像自己蛮好的;等到你坐好,眼睛一闭,不好了,对不对?这一刹那变了。所以在你快要证入定境界的那一刹那,就可能有障碍起来了。古人的文字写得多好!所以我说你们懒,不读书,你们还不服气,因为你们一个字也没有看懂;要像我讲的这样,才是看经、读经。在将入定时,这些心理作用起来,就是障碍了。

“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这是修行的大五盖,睡眠是五盖之一,愈爱睡愈不能得定。久睡伤气,像胖子喜欢睡,一睡就打呼,为什么打呼?因为气不顺,坐在那里也会睡,所以睡眠是障碍。修行的小五盖是财色名食睡,金钱、男女关系、饮食的问题、好名好胜、好睡眠,心理生理都有。比如有人说,“你看,你们做不到的,我做到了”,虽然不要人家恭维,但那个自叹自荣,就是好名的心。人为何好胜?因为好名。所以我们怎么能够得定呢?都被五盖盖住了,盖住就是捆住了,冲不开,闷住了。上面是纲要,下面再加以分析。

检查自己的贪欲心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贪色声香味触的是妙五欲,不妙的色你不愿意看,不喜欢看。那人对你发脾气是冤家,你看都不看他的,因为他不是“妙五欲”;你看到好看的,喜欢看的,为了戒律的关系不敢看,但站在那里多瞄他一下,那就是“妙五欲”了。声也是如此,好听的声音,一定想听,有的声音听不到,还干脆打坐,心静了好听见。所以“妙五欲”的“妙”,是没有标准的,没有定相的,你认为妙的,我可能认为是不妙的。

追随着五欲“净相”跑,那是你喜欢的那个。像一个艺术家,看到他喜欢画的好风景,“唉!好美呀”,然后手一放,与大自然融合了,那就是艺术家的“净相”。一个音乐家,听到好听的音乐,自然双脚就打起拍子来,手也拍起来了,那是声音的“净相”;听不喜欢的声音就不拍了,因为那不是他的“净相”。所以我们众生总在随逐“净相”,这个“净相”是唯心而定的,是随唯识而转,唯你心意识而转。色、声、香、味、触这“妙五欲”,众生于此“欲见,欲闻”,很想去多看一眼,多听一下,所以难以得定。

以后你们出去弘法要这样讲,而且不能这个、那个,口头、口尾的说话习气和声音,都要注意。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真正的佛法,是大心理学,我们有时候打起坐来,在接近静定的时候,就会恍恍惚惚的,好像做梦一样,看到山呀,水呀,浮起了影像,这是过去生的种子起现行,都是“妙五欲”境。“随忆念”,不是有意去回忆它,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呈现。所以有许多人打坐,坐到好的时候,不管是外道还是学佛的,看到光,看到菩萨,自己认为有了神通,实际上是自己阿赖耶识中种子起的现行。如果自以为是眼通境界,那就是入魔了,是魔通,与鬼打交道。这是阿赖耶识中的五欲盖,过去生到现在生的种性,形成习气的影像,这也就是唯识的道理。

譬如夜里快要进入睡眠时,眼前迷迷糊糊有些境界,有吧?(同学答:有。)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的,这个时候你不是故意想的,因为你已经想睡了,并没有故意去想,这个境界是在将睡未睡之间来的,这个就是“忆念”。了解了这个道理,在打坐快要入定时就要注意了,这个“忆念”不是有主的,说没有主吗?也有主,是过去生阿赖耶识的种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欲念的串习所造成的,是阿赖耶识种子起的念。所以有时候静坐,坐到无念,这无念里头正是有念,只是你没有检查出来而已。

定力越高的人,境界来得越奇怪,就是“或随忆念,先所领受”,这一生未去过的地方、未经验过的事都现前了。你懂了这个教理,就晓得这是过去某一生经过的事,不是你这一生经历过的。每人都有上过天堂、下过地狱的经验,过去生的种子在这个时候呈现了,就是现行。“领受”是受蕴,以现在话来讲,是过去经验过的,是我们过去身心长时间领受过的那个境界,所以自己的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由于追念寻伺而呈现出来的。

有一个打坐的笑话。老太太跟老公学打坐以后说:哎呀!打坐真好,三十年前人家欠我十块钱,一打坐我就想起来了。这就是打坐静极时,阿赖耶识中种子的呈现。

透过这个笑话想想看,这是什么力量呢?因为静极了,阿赖耶识的种子翻出来了。有些人本来脾气蛮好的,坐,坐,坐,脾气反而变大,过去的瞋心压制在里面的,一坐一静,都爆发出来了,那个毒发出来了。所以有时候,坐,坐,坐,会哭起来,不是神经,是过去生的那个慈悲心,乃至多生累劫的堕落,现在到了静极时,自己会伤心起来,好像说,唉!我怎么会堕落成这个样子呢?这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被挑动之故。这个“寻伺追恋”不只是这一生的现行行为,还包括了种性里人事上的追恋。

这是讲广义的“贪欲盖”,包括现生及过去生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狭义地来讲更严重,多半都是现生现行里的。什么叫现行?譬如第六代达赖喇嘛的情歌:

动时修止静修观 历历情人挂眼前

若把此心移修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入定修观法眼开 启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这就是现行的“贪欲盖”,这个力量比种性里的粗浅较为容易去除。可是如果没有经过修持,现行的力量就把你障住了,在不知不觉中就入了魔障。就如想念父母,当然没有错,但以修定来讲,这一念眷属之念就障碍了修持,所以要特别注意。现在讲的是广义的“贪欲盖”,对于狭义的更要注意。

你也有瞋恚心吗

“瞋恚者”,有些人向来脾气好,像说血型O型的人脾气大,A型人脾气好,其实不一定,每一个人内在都有瞋恚心。脾气好的人就不发脾气吗?他生闷气,闷在心里面;脾气坏的人,面孔上每一个细胞都讨人厌。有许多人在笑的时候,都是一脸横肉,苦恼相。换句话说,他细胞里都是瞋恚,没有转化过来。如果转过来的话,哪怕你金刚怒目的时候,看起来都是慈祥的,那才是转了习气。“瞋”是外表,是粗的;“恚”是内在,是细的。瞋恚是脾气大,你们里头脾气大的太多了,一个比一个大,将来都成了气大佛,八十八佛以外的。瞋恚是怎么来的呢?你们检查自己,看下面的许多原因就知道了。

“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一群人在一起修行,就是同梵行,别人的错误你看不惯,脾气就大了。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同学答:有。)不止有,而且太多了,看人家的错误,看得透彻得很,自己的错误都忘了,这就是瞋恚。然后气得呀,自己打坐都坐不好,对不对?这就是障碍,就把自己盖住了。你们检查看看,你们不只要脸红,要红得发紫才是。

“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者想起过去受了人家一句话的气,现在打坐想起来了,越想越气,有没有?(同学答:有。)看!修行多难啊。

“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瞋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或者在打坐的时候,就像某教授当年一样,二十几岁跟我学打坐,腿子痛得受不了,看到满堂都是有地位的老头子,他越看越气,想找一颗炸弹,把大家都炸死。这就是“欲当作不饶益事”,当场的瞋恚脾气越来越大,然后联想更多愈加火大的事。寻伺就是现在心理学所谓的联想,今天害得我腿子痛,前天叫我念佛,刚刚还叫我跑香……越想越气,这叫“多随寻伺”。接着多方面的联想都起来了,“心生恚怒”,心里头更气,这是广义的瞋恚相。

狭义的瞋恚相是自己讨厌自己,打起坐来,唉!为什么不得定呢?已经坐了三个月了,双腿怎么不帮忙呢?人生常常会对自己不满意,个个都有这个经验的。早上起来照照镜子,化妆一下蛮好看的,有时候又很讨厌自己,这就是狭义的瞋恚相。所以自己修行为什么不上路呢?不是因为打坐工夫不上路,而是理不透;如果把自己的心理检查清楚透彻,没有不得定的。所以要思维修,要参通这个理。同样的,《瑜伽师地论》你们也会讲,我也会讲,为什么我讲的比你们卖座呀?就是因为我会说。你们为什么不会说呢?因为你们没有把自己身心投进去,懂了吧!自利利他是很困难的事,不是容易的。

谁不烦恼不昏沉

现在开始要讲昏沉,要注意,你们每人昼夜都在昏沉中,《千家诗》上面有:

镇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偶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很好,很有名。结果到了元朝,有一个读书人很有文才名气,到山上去玩,经过一个寺庙,有一个和尚尽拉住他讲话,他很烦。和尚知道他是有文名的人,就请他题诗,他把这首诗头尾颠倒了一下,平仄押韵都对:

偷得浮生半日闲 忽闻春尽强登山

偶过竹院逢僧话 镇日昏昏醉梦间

他把这个和尚骂了,说他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文人文思敏捷,骂人不带脏字。

“惛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犯了戒的人容易昏沉。“尸罗”是戒律,男孩子手淫漏丹的,就不是“净尸罗”了。女孩子经期要来啦,昏昏的,脾气也大,又烦恼。另外如果犯了杀盗妄淫戒,容易昏沉,马上定境界就差了。有些朋友一进门,我眼睛一看,他们昨晚干的事我都知道了。我说感冒了吃药去,他不承认,不吃。第二天来,流鼻涕,咳嗽,感冒现象出来他才信。因为他脸色已经显现出来了,犯了“毁坏净尸罗”的毛病。

所以善知识有那么容易吗?大慧杲禅师说:“你们在我前面走三步路,我已经知道你的命根在什么地方了。”这句话就是说,逃不过他的眼睛的。所以,随便毁坏哪一点净戒,随便毁坏任何一点善行,就会使你昏沉。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古今中外一切宗教都赞叹善行呢?善能生阳,阳气就来了,所以为善最乐。这不止是教育上的话,因为阳气来了人也会快乐,如果都是阴气,就烦恼忧虑了。阴者就是五阴、五盖,所以任随哪一种善行被破坏,都容易落入昏沉,头脑就昏瞆了。譬如杀了人的,最后都被抓住了,因他东逃西逃,头脑昏瞆就被抓住了。因果也是这个道理,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话,读经,一句话都不能疏忽。

“不守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门护持不住。看电视看多了,打起坐来,就昏迷了,因为不守眼根门。听人讲话,听歌,听多了,打起坐来昏沉,不守耳根门。天天练气功,练多了也容易昏沉。呼吸太用力,久了,气不够也容易昏沉,不守鼻根门。有个故事,说有一个比丘,打坐就昏沉,来问世尊,佛说山中有草(烟草)可以解倦。昏沉就有一个昏沉相,等于一个人要死就有死相,瞒不过人的。一打坐就昏沉,净尸罗都有问题,就是“不守根门”的问题。

但是你们可不能抽烟!抽了烟就散乱,除非你有定力,随时可以入定;你偶然可以用茶叶、咖啡去减少一点昏沉,可是这些也是会引起散乱的。为什么受戒不准吃五荤?因为五荤是有刺激性的,刺激神经,增加荷尔蒙的活动,不容易得定,所以要戒五荤。像葱蒜吃多了,振奋你的神经;但是太昏沉时把五荤当药吃,不犯戒,要懂这个道理。但不能藉我的话学抽烟呀!如果你真的太昏沉,或者可以喝浓茶,像我一天浓的铁观音茶要三四杯,你们程度不到不要乱来,否则会出毛病的。这些不要学,当个话头来参可以。

另外,吃东西贪好味,吃多了就昏沉。所以佛的戒律过午不食,就是为了少昏沉。肠胃清了以后,脑子就清明;肠胃不清,脑子就不清,所以过午不食是有科学的道理。身根就是男女性器官,男性犯手淫遗精的,身根破坏了容易昏沉。女性两乳房也是生命身根之一,所以要守根门,现在跟你们讲明了,否则你们学佛一辈子也不知道身根是什么。

“食不知量”,或者贪嘴乱吃,吃得太多了;或者什么都不吃,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饿出毛病来了,都是“食不知量”。做劳动工作的更不能饿,否则一脸乌气,胃要开刀的,所以饮食一定要知时知量,以避免昏沉。

“不勤精进,减省睡眠”,心理方面,不勤精进,心理懒惰,睡眠不够,打起坐容易昏沉。这句经文如果看错了,会认为要精进,不要睡眠,那就错了。睡眠的需要量和年龄有关,要知时知量。如婴儿则要十八到二十个小时,十岁左右的孩子需睡十个钟头。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每天六点钟起床赶公共汽车,很晚才睡,从小都在毁坏自己。我非常反对这种家庭教育的生活习性,睡眠已经不够了,加上营养不对,然后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什么都成不了,有什么用?所以我经常大声呼吁,现在所有的父母全要重新受教育,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少年人要多睡眠,老年人一夜睡三五个钟头已经多了,老年人老而能睡并不坏,大多数老年人睡不着的,愈老愈睡得少。少年人可以多睡,但是人太胖而爱睡,那是病,所以饮食与睡眠都要知时知量。

“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你的知识范围不正,习惯性地在一个不正、不好的境界上修。做工夫可以断睡眠,但是断除睡眠是有方法的。像练瑜珈气功,佛法中也有特殊的气功方法。道家说“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精气神充实,脑的神充足,那就不需要睡眠了。这个四大的身体,精气神修炼成功,一身业力习气转化了以后,“夜睡无梦”,睡时绝对没有梦,一觉可以睡多少年,也可以多少年不睡;“身轻如叶”,可以在空中飘;“昼夜常明”,日日夜夜此心都是光明的。记住道家这三句话。

“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睡眠这个习气是可以断的,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断得了,工夫不到断不了的。医学上也晓得睡眠是一种习惯,譬如我几十年练习睡眠,可长睡,可不睡,昼夜也可以不受影响。如果觉得夜里必须睡,白天不能睡,这只是习气的观念,并不是一定要如此。现在是夜里,到了美国现在是白天,所以在美国住了几个月回台湾,会好几天睡不着,因日夜时间颠倒。其实你把日夜的时间观念忘掉,要睡就睡,没有什么颠倒的,颠倒不颠倒是心理上的意识习气观念。所以睡眠、饮食,这些都是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断的,因为随顺这些习气,不免常有烦恼,有烦恼就不免昏沉了。

可是你们不要乱搞,睡眠不够,首先是眼睛吃不消,弄不好会瞎的。这些都要懂得加行的方法,加行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像你们如果真修得好,近视就会恢复,老花眼也可以改进。但年纪真的太大时,眼睛总是比较吃力,配个最轻度的眼镜来戴,可轻松一点。

“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由于生起一切的烦恼,以致身心都昏昏的,不清爽。其实昏沉本身就是一个烦恼,身体整天重重的,不舒服,不轻松,头发胀,脑子昏昏的,双眼干干的,这不烦恼吗?因为大家烦恼惯了,所以不觉得烦恼。如果碰到这些情形,我就烦死了,一定做工夫,绝不让身心留一点点这些东西;不然我就找一些药,把这些病解决掉,这些都是障碍修行的。所以大烦恼就是“惛昧”,一天到晚脑子不清明,糊里糊涂,这是身烦恼;心烦恼是智慧开不了,所以昏沉能够使你生起一切的烦恼。换句话说,大昏沉的人,贪、瞋、痴、慢、疑都来了,爱睡眠的人,一定好吃懒做,酒色财气都喜欢。尤其欲界中一切众生,犯罪行为都在晚上或夜间,这事研究清楚了,就晓得昏昧生起一切烦恼,一切烦恼都是跟着昏沉来的。

譬如跳舞厅,里头是昏暗的,只看到鬼影憧憧,那是地狱的画面,大家在昏昧的境界里。为什么要灯光暗才舒服呢?因为昏昧与黑暗是同一个境界,一切众生都以身心进入昏昧为快乐,这就是佛说的“众生颠倒,是为可怜悯者”。所以修持成功要进入大光明定,不在昏昧境界中了,道理就是如此。“堪”是可能,“任”是担这个任务,由于“身心惛昧”,所以担不起正修行的功力。这只是昏沉,还没有讲睡眠,重昏沉就是睡眠。

睡眠 昏沉 烦恼

“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沉性。”睡眠比昏沉还厉害,睡眠多了容易生起一切烦恼,睡眠中最容易遗精——漏丹,就是顺生的烦恼。不睡也不会漏的,男孩子的经验最多,少数女孩子也有,女孩子也会漏丹,只是自己很糊涂不知道,也都是在睡眠中。因为睡眠的关系,广义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没有一样做到。狭义地来说,睡眠时什么工夫都不做。

所以人生活到六十岁,你把这个账算一算,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谈了,年老有十几年没有用,去掉二十几年了。还有一半赖在床上睡觉,加上三餐饭、大小便的时间,还剩有几年呀?有位朋友失眠了三十几年,很痛苦,来找我。我说,你失眠了三十几年,现在六十几岁了,一般人活六十年等于只活三十年,你活六十年等于我们活一百二十年,有什么不好?这太划算了。其实失眠本身不是病,感觉失眠痛苦是心理病。所以说睡眠是“顺生烦恼,坏断加行”,睡眠是大昏沉,越笨越爱睡。世界上有位猪老兄吃了就睡,醒了就吃,所以睡眠习气一旦有了,就变成这位老兄了。

“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不用心,头脑不清楚,是睡眠性,小睡眠叫昏沉,大昏沉叫睡眠,这两种合起来是一盖,是修行上的一盖,把你盖住了。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当你昏昧时,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你写文章,拿着笔在那里发呆,看书看不到两页就困了,全与孙悟空的师弟猪八戒一样,闷住了,全在昏昧中。虽然有时看你眼睛是睁开的,但是人在昏昧中。佛教的念经为什么敲木鱼?是睡觉时要像鱼一样不闭眼睛。敲木鱼有警觉性,要修行人昼夜长明。如果头脑终日昏昏,一天到晚在细昏沉中,他生来世的果报是白痴,是笨人;变猪则是笨猪,变狗、变鸟则是笨狗、笨鸟。昏沉有这样可怕,不能担当任何事。

俗话说“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常人的精力,这精力是由意气志气来的。如果一个土匪拿枪逼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当然绝不敢睡了,就有堪任性了。因为你要保命,精神就来了,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有人说:“唉!不行呀,我身体不好”,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懒家伙。像我碰到这种人,绝不叫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精神,一分学问,人都是这样来的。当昏昧到一点清醒都没有的时候,就叫睡眠。

“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由于昏沉而生起一切烦恼,乃至大小随烦恼也都跟着生起来了,其他的善缘就不容易接近了。在睡眠的时候,根本烦恼、随烦恼,这些大小烦恼都是在睡眠时梦中所起,属于独影意识起来的。有些做梦时的烦恼,是自己第七意识起来的,你们自己去研究观察。睡眠时看他脸上的表情,你细细地观察就有他心通,就知道他心中有事。有时候都笑瞇了,有时候气得不得了。为什么他自己不觉得呢?因为第六意识不清明,只是独影意识兼带质境生起的作用,所以在全身的细胞表情上有,但在意识记忆上没有。要昼夜长明,才是觉醒,所以佛者觉也。禅宗四祖道信的《信心铭》中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所以表面看来睡眠时没有事,但在睡眠中,阿赖耶识的犯罪行为比醒时还严重,唯有得定的人才看得清楚。

掉举 恶作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掉举不是散乱,散乱比较明显。譬如我们一堂人,东站一个,西坐一个,散开一定乱,乱了一定是散,所以叫散乱。掉举是掉动,东掉一下,西掉一下,不规矩。打坐坐得好时,好像入定了一样,但内心还有思想,东一个,西一个,稀疏一点而已,那是掉举。看去好像入定,实际上在掉举中,比散乱还不容易看出来。就像一桶不动的水,微风过来,一点点的波纹看不出来,掉举就是这种心理状态。有时是想家人、亲戚,想过去的情人。

苏曼殊的诗很多是亲属寻思:“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苏曼殊没有受戒,他的度牒是从一个死去的和尚处捡来的。“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他这些诗句看起来很洒脱,实际上是假的,这正是“亲属寻思”。亲属包括了情人、朋友、师长、同学。如果你们以后打坐想起来我这个老师,也是“亲属寻思”,不过可以把这个转成上师相应法,那就转了。就看你临去秋波那一转能否转得好,如果转得好,恶法都成了胜法;转不好,一切善法都变成恶法,修行就是一个转识成智。“国土寻思”是想国家大事;“不死寻思”是想修到长生不老,想工夫做得好,多活几年。老人家来打坐,多半是为这个目的,求长寿,这是寿者相。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或者想过去的事,偶然静坐坐得很好,想起来人家以前欠你十块钱,“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打坐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回味当时一颦一笑,“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的诗,这一惘然,三大阿僧祗劫就惘过去了。这一些事情大家心中不能说没有,蛮多的哦!就是少年出家也会有,有时想起小孩时跟某一个孩子玩,那个味道真好。不做工夫,不镇静,这些事想都想不起来的,现在工夫做得好,就来了,这个叫“掉举”。所以要认清楚做工夫的盖,它到这个时候来盖你了。谁来盖你?是魔,但魔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

“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恶作”是一般讲唯识因明的,“恶”字念“物”的音,是讨厌的意思。派给你们很多工作,你们很多不愿意做,是不得已而做的,心里都在讨厌。人生每人每天所做的事,都是很厌恶的,也就是一般人讲的,“吃哪一行,怨哪一行”。你们有人虽然出了家,也在讨厌出家;学佛的人,讨厌学佛。我也经常“恶作”,我一听到上课头就大了,讨厌这个事。

有人想到家里的事,如果当时不发脾气,不剃光头,不换这件和尚衣就好了,现在穿上了怎么办?想起父母有时也蛮难过的。为什么我离开父母到这里来呢?为何我不到美国去呢?为何我离开南部到台北来呢?现在吃这种饮食,喝这种水,想到南部的番石榴才好吃呢!心中怀念故土的食、饮、衣服、卧具、医药、生活用具。我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出家呢?应该等老一点出家才对。就在那里不断地后悔,所以人生都在“恶作”中。

“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变心,恶作追悔。”

男女互相在骗人,一句温柔话,明知对方是在骗自己,也愿意上这个当。有时还要求对方说一句骗你的话,明知上当,但就是爱听。彼此互相哄骗,这就是众生相。这种嘻笑,明知这是笑话,偏要爱听,“纵然是梦也风流”,明知是假的,假一下都好。当时全体劝我不要出家,我不答应,强要出家,现在想起来后悔。由于这些种种原因,而忧恋、恶作追悔。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

掉举和恶作合起为一盖,自己又讨厌事情,又讨厌人生,讨厌自己,这个讨厌心始终去不掉,障碍修行修定。有时候没有刷牙,打起坐来嫌口气不干净;然后又起一念,我这个人怎么那么讨厌?一点习气也改不掉,一点小事都放不下,就是这样不断地恶作追悔。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变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喧动,今此亦是忧变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恶作”是讨厌,比悔轻,悔是后悔,人生都在“恶作”中。譬如为了稿费和家庭经济,一边写文章,一边讨厌。有些人结婚生子,爱是爱,但一边抱孩子,一边埋怨讨厌,为什么生活负担那么重,这也是“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