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切落实不到具体行动的“打鸡血”,都是耍流氓

认真生活的人,生活绝不会亏待你

1.认真学了本事,就会带来好运

同学群里组织聚会。

谈及将要聚会的城市以及酒店住宿和出行工具,不常发言的韩同学——曾经的学习委员整理了一个文档过来。

打开一看,发现韩同学心思细腻,思虑也周全。

首先,她总结了群里大部分同学所在的城市,给出每座城市与聚会地点的距离和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刻表。

再次,她分列了几个当地同学的时间安排,以及能够提供的车辆。

然后,她选出有代表性的几家酒店,并标出星级、价格和住宿环境。

最后,她把聚会暂定场所的平面图发了过来,并表示她会联络广告公司,制作适合久别重逢的主题与现场布置。

由于是AA制,她还推荐了几个同学,分别作为“财务人员”“后勤小组”“食品酒水负责”“报名联络人”“文艺节目统筹”等负责人,以求分工明确,办一场热闹温馨而不是混乱无章的同学聚会。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年老师指定班级管理人员的时候,如今推选负责聚会事宜人员的时候,那些安排都是有道理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事情办理得有条不紊,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待身外之事如此认真。

韩同学已是外企的管理层人员,手中握有大把公司股票及年底分红,事业有所成就。这些小事,本不必她来做,但她做了,并且有条有理,这是她做事认真的态度,也是待人接物的素养。

早些年,她报了书法社团。本来一起报名的同学也是误打误撞,随意写了个名字凑数,也没见谁就去认真练习毛笔字,谁想她却并不敷衍,能参与的课程绝不偷懒,有空闲的时候便独自练习。

那会儿我还调侃她道:“论一个业余书法练习者是如何逆袭的。”

有同学也说:“不是专科出身也成不了书法大家,练来有什么用?”

她只是笑笑,轻轻柔柔地说:“就是想着既然报名了,就认真做好这件事,闲着也是闲着。”

后来,她的毛笔字练得苍劲有力、雄浑大气,连教导主任都夸赞过;再后来,听她婉转提起,公司领导对传统文化颇为推崇,对她懂得书法这事儿很有些敬意。

诚然,她能够做到今天的位置,与平日里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但最起码,是她认真做事所带来的好运。

你认真学了些本事,这些学到的本事才能变成你的敲门砖。

2.改变,从每一件细微的事开始

记得年少时,很羡慕那些活成了电视剧主角的人。

他们事业成功,朋友众多,有钱有权,有名有利,有爱人,有生活情趣,转身之间,权倾天下。

身为主角,有人烽火戏诸侯,逗她一笑;有人一掷万金,换她一面,她拥有你此生都无法企及的公主命。

而这些,都让身在泥土之中的你望尘莫及,你渴望着那种生活,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你一边艳羡,一边抱怨。

但有人与你不同。

他也同样羡慕,但又不只是羡慕,他还要改变。

怎么改变?从每一件细微的事开始。

真实的生活中,本不可能像电视剧里一般,时刻生离死别,随处轰轰烈烈,而是裹着琐碎的鸡毛,徒增你的郁郁不得志。

与你不同的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这鸡毛扫净,给自己一个太平,他认真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不为此看不起,不心生抱怨,他把每一段时光都看成磨炼。

你不屑于做的事,他认真做。

你不愿改变自己的懒惰,他却每天早起。

你不肯加班为公司多尽一分力,他却出色完成所有被交代的任务,还额外帮助了同事。

你不喜欢考英语四六级,随意放弃,他自学成了英语教师,又多一份津贴。

你不愿意工作之外充充电、多学习,他珍惜所有能提升自己的机会,无论免费的还是自费的。

尽管他走得很慢,却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每一次成长,都让他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

于是,他超越了你。

3.真正难的,是习惯,是态度

有个姐妹皮肤特别好,是真的可以用上“肤若凝脂,吹弹可破”这种词来形容的。美好的事物让人羡慕,我称赞她,她却笑言:“看来日常保养起了作用,也不枉费我每天那么辛苦。”

单说她每晚的护肤程序,确实辛苦,卸妆、洗澡、吹头发、蒸脸、用美容仪清洁、敷面膜、提拉脸部、冰镇毛孔、做手膜……这一系列程序日复一日地做下来,我是坚持不住的。

她坚持住了,所以她的皮肤,哪怕不化妆,也水嫩水嫩的,30岁的人,看上去像个大学生。

其实她以前的生活也粗糙过。

仗着年轻,对护肤不甚在意,卸妆也是马马虎虎,早饭从没有按时按点地吃过,要么暴饮暴食,要么专喜欢麻辣烫方便面这类垃圾食品,打着手电筒熬夜看小说,三五天不洗一次头,大好的青春,全都给了蓬头垢面。

你不认真对待自己,你的皮肤、身体、能力、学习成绩、工作……都不会认真回报你。

她因为长期脾胃不和,导致口臭,皮肤暗黄,头发枯草一样,眼睛近视到八百度。

真的不漂亮。

没有男生追求,连自己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反过来说,每天的护肤很难吗?不尽然,烦琐肯定是有的。

但当你知道,这样的付出一定能带来回报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累,更不会觉得难。

真正难的,是那些因为自制力养成的好习惯,对生活热爱所练就的认真态度,以及你那颗不甘于现状的心。

4.人生,拼的是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我们这一生,拼的是对生活的态度。

有次与因写文章而交心的好友Popo聊天,谈及生活,我说心态对了,就不会为难自己,认真过好当下每一刻,是一种本事。

她也表示同感,认为我们享受其中就好。

当你开始对生活认真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一朝一夕的时光有多么重要,简直不够用,你完全不会有时间怨天尤人,你只会对生活一点一点充满敬畏。

这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大的公平,把握得好,就是机遇,把握得不好,就会一手牌打个稀烂。

保持认真的样子,这会促使你走上坡路,促使你完成自我的蜕变。

这将是生活所给你的,最大的馈赠。

我害怕一无所有,但我更怕抱憾终身

1.大不了就是一无所有

燕子辞职了。

说起辞职,有的人会提前找到下家,给自己留好退路;有的人被猎头直接挖走,去一个更大的平台,致力于发散耀眼的光芒;还有的人能力超群,无论从哪块板上跳,都有公司等着接收。

燕子这几种都不属于,首先,她是裸辞,没有下家,没有计划,没猎头抛橄榄枝,也没有更大的平台在等待她。

其次,她手里所拥有的客户资源,在新的领域完全不适用,所以再强的能力也会遇见短板,而无用武之地。

燕子之前的工作是银行柜台经理,就我所知道的,她工资还可以,待遇不错,朝九晚五,关键是稳定有保障:比如持续的保险和几十年之后的退休金。

看起来也是一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模样,然而她说:“这种日子过得了无生趣。”

燕子的梦想,是做一个独立行走的摄影师。

燕子对摄影痴迷已久,真正踏入这个领域却属于半路出家,毕竟作为爱好去拍与作为职业去拍,是不一样的,但她挺有天分,拍出来的作品还被几家本土杂志刊登过。

她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带上相机,四处行走,大大小小的城市去过不少,弯弯曲曲的路走过良多,一棵草、一朵云、一次牵手和接吻、一场繁星和夜空,都成为她眼里的风景,并且,她还在后期自学了各种修图软件,她预备自由行走两年,两年之后积累经验和资源回来开工作室。

“但前期挺苦的吧,虽然有编辑认可你的作品,你也能拿到一些外快,可这暂时还不能养活你啊!”这一刻,我承认自己是传统的、保守的,我总担心她离开银行选择摄影会得不偿失,如果因此一无所有,如果前路漫漫她的热情遭遇冷漠和达不到预期的回报,她一定会备受打击。

“可是啊,”燕子说,“大概是文艺片看多了,对于那些勇敢的人抱以了巨大的羡慕,你说的这些,我都考虑过,大不了就是一无所有。”

“但是,亲爱的,一个人可能也就活七八十年,你说我们为什么要压抑地活一辈子呢?现在,我才二十几岁,如果我不去闯一闯,如果我不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了,到时候会忙着看育儿书研究奶瓶纸尿裤,给孩子报特长课培训班,体验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感和无助感,说不定还会应付中年危机,比如人老珠黄,比如老公出轨,到那个时候,我早没力气折腾了。你说,我为什么不趁着有精力的时候,过得有活力一点呢?”

“我不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对着前来存款的客户说:您好,请问要办什么业务?”

2.因为担心失去而放弃的后悔

人生是不能回头的,只能一路往前走。

走着走着,可能就会发现,有些事情还没做过,有的是来不及,有的是明明来得及却眼睁睁看着自己错过,从此,只能在回忆的时候对自己说:“好遗憾啊,当年因为担心失去一些东西,硬生生放弃了另一些。”

可是,当年担心失去的那些,如今也并没有成为自己身上的盔甲,反而使得自己的悔恨愈加明显。

不得不承认,燕子是对的。

在20多岁没有努力过的事情,30多岁的时候想起来,一定会后悔。

想起《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

她一直按照父母的期望活着,餐桌上保持礼仪,成绩单上永远是最好的成绩,她活成了一个真正的、温和有致的标准乖乖女,但她向往安生洒脱不羁的生活,她渴望那样的自由不被束缚,她遗憾着不能像安生一样恣意地打量这个世界。

这种遗憾,让她在挣脱的时候,抱了鱼死网破的态度,她对苏家明说:“我不想跟一个不够爱我的男人过一辈子。明天结婚,你别来了,只有这样,我才能名正言顺地离开这座城市。”

与其说她对苏家明死了心,不如说,她是对这种无望的生活死了心,她那么担心失去,最终还是失去了。她努力去走未走过的路,去长未长过的见识,去遇见更多美好的人和事,她开始笑得很开心,可是,还没来得及继续这一切,她永远地活在了27岁。

如果七月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过去的那些岁月,一定不会压抑着遗憾过日子吧。

3.从头开始,怕不怕

无论改变,还是不改变,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我是半路换城市的。

那年,我也是20多岁,儿子即将入园,老公在国企拿着不错的工资,固定朋友不少,三五天不时小聚一下,除了北京高昂的房价和经常的堵车,一切都是喜欢的模样。

从京城撤退,回到沿海城市创业,等于一切从头开始。

要重新开始结交一些新朋友,去熟悉每一条不认识的街道,去研究附近的幼儿园哪一家更好,去百度这座城市有没有合适的亲子去处和漂亮的花园。

更重要的一点,创业是需要投钱的,银行卡里的余额也许会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想买的衣服和包?一直在心里不能变现。

这不是勇气的事儿了,而是一种孤勇。孤独像一颗种子,在漆黑的夜里发芽,一无所有的日子仿佛也不远了,就等着现实嘲笑我:当初那么多的筹码不要,如今输得一败涂地了吧?

秦先生曾问过我:“从头开始,怕不怕?”

我说:“怕啊,特别怕,你知道多愁善感如我,受不了孤单和失去。”

可是啊,我更害怕多年以后的我,对着相框里的自己说:“你看看你,活得那么憋屈,都没能认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决定,既然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还要在别人的期待里忍受大都市的雾霾?不是每个人都对北上广有着深刻的热爱,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

时至今日,如果秦先生再问我怕不怕,我依然会心有余悸地说:“怕。”

但转过身,掩藏起害怕,我仍旧会对他说:“既然有‘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这么一句,那我们就去实施吧,选择喜欢的城市,过着温暖的生活。”

是的,我害怕一无所有,但我更怕抱憾终身。

4.愿你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年长的人,或多或少地都喜欢稳定。

因为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懒了,没有过多的精力耗在一些可能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因为虽有铠甲在身,却也有软肋:你不知道父母哪会儿会生病,不知道孩子的教育会遇见什么样的金钱考验,你想着稳定挺好的,就这么日升日落地过一辈子吧。

你开始有啤酒肚,你在小区的花园里遛弯,也不愿跑上几公里;你在一家单位待了好几年,想着继续待下去,就可以在60岁的时候领到退休金。距离60岁,可能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可能20年,可能15年,你说,还有这么点时间了,折腾什么?

趋安稳避流离,是人的本性,可是你却总在照镜子的时候,做梦的时候,与人聊起年轻的时候,后悔那些错失的机会,你本可以不用过这样无趣的生活,你本可以在20来岁的时候,改变命运的轨迹,让自己年长之后,不必后悔的。

如果还年轻,还想要闯一闯,体验不同于现在但让你心生欢喜的人生,也不要怕,努力一回,才知道哪条路是适合自己的。

这样,多年以后,经历会作为成长的一部分,刻进年轮里,印在血脉里,成为你的骄傲和奖章。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改变和别离,希望我们再相遇的时候,你已经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切落实不到具体行动的“打鸡血”,都是耍流氓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说,他读了很多励志成功学的书,还跟风报了一些学习课程,大大小小的讲座也听了不少,周末休息时间经常都会安排满当。

倒也不是特别故意把自己整得异常忙碌,只因为他是个慢性子的人,适合被动型学习,钱花了,课是一定要上的,被人推着走,能走远也是好的。

况且,每次听励志讲座,他都觉得有所收获,浑身打满“鸡血”,觉得人生有了方向和希望,振奋不已。

然后也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励志文的状态,以各种社交软件打卡,各种截图表决心等花式行为激励自己。

如此,持持续续地也坚持了两年,但他发现,钱花了,时间花了,却一无所获。

工资没有翻倍,也没有数以十万计的年薪,更加没有升职到管理层,一切都是老样子。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好青年如此努力了,成功却总不来报到,他的耐心都快被磨平了。

我其实对他是否按照学习课程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一定的怀疑,因为靠一时热血支撑的人生,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当你进入某个课程学习的时候,打卡一定不是目的,学到本领才是目的。

如果你自制力不强,可以尝试在社交软件打卡以此来监督自己,但你要知道,一切落实不到具体行动的“打鸡血”,都是耍流氓。

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很容易,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随便截个图打卡很容易,凭着一腔热血制订出十年规划也很容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并从中学到实打实的本事,并不容易。

前不久网络流行做事要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感会帮助我们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从而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对的,但注意一定不能矫枉过正,或者本末倒置。

无论给自己制订计划,还是“打鸡血”“灌鸡汤”,这些仪式只是开始,千万不要觉得完成了仪式,你的使命就完成了,仪式是做给别人看的,有没有学到内容,只有你自己知道。

其次,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条件,不是靠着“鸡血”的短暂兴奋和冲动,而是持久、稳定、理智的人生规划和清晰目标,输出与输入平衡。

也就是说,你不能今天听了成功励志学讲座,就觉得豁然开朗,然后坐在桌前通宵读书学习研究考证和升职,但接下来的几天又恢复玩游戏刷微博熬夜。间歇性兴奋努力,长期懒惰逃避,最要不得。

真正能够成功的人,生活一定是规律的,学习一定是持续的,比如每天拿出一个小时读书,一个小时健身,早起背十个英文单词,睡前研究下行业动向,雷打不动。

再比如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分析自身缺点和优势,按照制定的目标分解,按时有效完成自我规定的任务。

虽然缓慢,但每天一点不中断,就是最好的行动。

我有个四人的闺密群,我们约定好每天打卡减肥,我练习天鹅臂,主要为了瘦锁骨,其中两个跟着视频练习如何瘦腿,另外一个练瑜伽为了收腹。

内容不同,但本质相同,那就是要每天坚持,才能见到效果,不能中断,不能糊弄。因为减肥这种事儿,有没有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约定好之后,没有人打卡,但每次聚会见面,大家都要秀一秀最近的变化,彼此闹着笑一番,又鼓鼓劲儿说回家继续练,等下次见面再看。

所以说光有兴奋是不行的,光有打卡的仪式感也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得是坚持,是日积月累。

再者,其实励志鸡汤非常有好处,人都是在接触到新世界、新三观、新事物的时候,才能发自内心地进行自我变革,而励志鸡汤便有这一功效,它促使我们拓宽思路,转换思维模式,重塑某些过去执着的理念。

但灌输“鸡汤”之后怎么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靠嘴上说说却依然早晨不起晚上不睡?热烈地宣扬口号和语录,嚷嚷着年轻就该闯荡折腾,转身却通宵打游戏?

一女生,早晨在朋友圈打卡早起的视频,晚上在朋友圈打卡晚跑的路线,美其名曰要做自律达人。

她真的一直这样自律吗?事实是,她确实早起了,但她连半个小时都没扛住就去睡了回笼觉;她也真的夜跑了,就那么两三次,被她拿出来念叨了好多天。

她热衷于在朋友圈立志向,其实也在期许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至于最终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倒成了次要。

热血坚持不了三天,似乎是我们大部分人都遭遇过的瓶颈,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曾立过的誓言、愿望和目标,也颇有悔意,如果当初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可当初,我们确实是轻易地就放弃了。

其实一个成熟的人,不一定有那么多激动的时刻,但他们一定懂得认清自己的现状,将励志宣言带来的情绪,转化成此刻的行动,踏踏实实每天努力。

不患得患失,但也绝不随意中断,更不会因为懒惰、情绪不稳定而拖延。

当你想要做成某件事的时候,不要瞎嚷嚷,也不要吹牛画饼,你要学会冷静,学会默默地去执行、去实践。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挨住寂寞和无聊,抵挡吃喝玩乐的诱惑,才能一点点看见明亮的前途。

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鸡汤文”,你营造了那么多打卡仪式,你每天给自己定很多个口号,却总也无法成功?甚至你不得不抱怨,是不是怀才不遇,是不是注定这一生平庸无为?

一个人频繁立志却总不成功,必然是因为掺杂了太多的浮夸表演,而不是坚持;太多的空想,而不是行动。

做出决定的时候并不难,难的是把时间真正有效利用起来;读一篇好文章受到鼓舞易,难的是你把这些信息化作对自己有用的力量,去努力强大起来。

越不合群,越不可能优秀

1.关于“优秀的人都不合群”

有个读者关注了我的公众号,一来就提问:你们写文章的不是总说优秀的人都不合群吗?不是老劝人要放弃无效社交吗?为什么我这么做,却得罪了很多人?我现在连工作都没有了。

我有点哭笑不得,想着他是不是误会了什么,便追问怎么回事。

这位读者才毕业不久,在一家还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实习。

其实按他所说,他是个挺上进的年轻人,会主动加班,对领导安排的临时任务毫无怨言;也能积极思考,偶尔在会上提出些不错的可行性方案。

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合群。

公司聚餐,他从来不去,他说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场合,觉得非常浪费时间,一群人整日在公司见面还不够吗?还要把下班的时间也用来聚餐,他宁愿在家玩几局游戏,或者看两部电影。

朋友组局,他也拒绝,认为这属于无效社交,朋友嘛,需要帮忙的时候打个电话不就完了?不是都说真朋友不一定常联系吗?好哥们不拘小节,心里有对方就行了,不用整天组局喝酒侃大山。

他对公司里任何跟老板或上司走得近的同事,都不屑一顾,并极力保持距离,他说这就是典型的溜须拍马,没有能力的人才会这么做,太虚伪。

他喜欢独揽项目,喜欢自己熬几个通宵去完成方案,却不愿意跟同事们互通有无。

有同学找他合作一个新型项目,同学家庭条件非常不错,手里有大把资源,并且看中他的能力,就想着两人合作,同学出钱和找资源,他出力,共赢,多好。

但他连项目的招标方案都没看就拒绝了,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想的,觉得这种路子的合作辱没了自己的才华。

就在他拒绝这份合作没多久,老板找他谈话,劝他要么转岗要么离职。

于是他关注我公众号之后就爆发了,一连串问题发过来询问我,既然合群是可耻的,不合群是优秀的,为什么他却总是怀才不遇?

听着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论调,我简直要把“合群”这个词加入黑名单了,你实在不必以清高为荣。

2.任何工作都需要沟通和交流

说真的,我自己也写过放弃无用社交的体验,我也坚持认为,有些人的不合群确实成就了他。

但这位读者的经验,其实完全跟“合群”这个词无关,他错误理解了合群的含义,执拗地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得不说,他身上带着“愤青”的影子。

他以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张扬高调,跟领导相处愉快就是溜须拍马。他以为,别人做什么都很俗气,自己的想法才最与世无争,于是坚持特立独行。

他拒绝合作,拒绝拓展工作思路,拒绝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了件正确无比的事情。

其实他之所以不合群,并不是因为他多么高尚,而是他没有合群的能力。

这世上从来没有不加班就能够升职加薪的工作,也没有不跟同事和领导交流就能够完美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人,任何工作都需要沟通和交流。

公司的工作环境就是江湖,除非你是爱迪生、梵高那样的天才,仅凭着超高的智商和灵感就能创造奇迹,否则,大多数人在职场中拼的,说到底都是情商。

闭门造车正是最大的误区,这个社会最有效的晋升途径,是合作,越优秀的人,越能够跟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越能够带来思维碰撞的人,也越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

人际关系越顺,人脉资源越广泛,机会才越多,成功概率才越大,单枪匹马的闯荡太单薄,无法助你成就事业,反而是抱团取暖,才有可能杀出重围,因为资源带来资源,机遇带来机遇。

朋友正哥是做银行保险的,在他这里理财的客户,大多都与他维持着不错的关系,并且常常帮他介绍新客户,他得到了更多人的信任,业绩直线上升,做这份工作不到一年,就买了房子换了车子,很是令人羡慕。

我有段时间无所事事,就去跟他学习如何理财,听他讲了很多,见他做了很多。我发现他的成功,并不是靠一门心思钻研技能研究人群特点,而是因为他经常能够创造共赢的局面。

举个例子,比如客户A做生意,需要某种产品,正好客户B就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他就会介绍彼此认识;再比如他觉得可能会性格投缘或者生意上有共通的人,他也会组织大家聚聚。

时间长了,很多客户都在他这里结交到了新客户,于是也更加信任他,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你可能会说,他这就是靠着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跟客户搞好了关系,太有心机了。

说实话,谁出来工作不是为了拓宽职业范畴,增加待遇收入呢?何况正哥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别人,是因为他热心,喜欢交朋友,才得到了更多的朋友。

不仅仅是客户之间,在银行工作人员那里,他也是有忙必帮,他在银行有个单独的座位,其实他不属于银行,而是属于保险公司,但他跟银行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像是一个部门那么亲密,所以有时候遇到咨询理财产品的,工作人员都会帮着多说几句,推荐正哥的理财产品。

他帮助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他,合群的人,总能找到同类,互惠互利,互帮互助,何乐而不为呢?

3.有选择性地合群

那些不合群但很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合群,而是有选择性地合群。

他们也参加聚会,不过都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为自己带来成长和帮助的,而不是任何聚会都参加,只要是促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那就不是无用社交。

他们也会积极拓展人脉圈子,只不过他们不会滥用人脉这个词,他们懂得个人力量局限性大,更会运用有效的人脉。

他们内心有清晰的底线和明明白白的原则,无视这些原则底线的人,会被他们拉进黑名单,但尊重他们原则的人,必然也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他们也绝不会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反而是更谦卑,更懂得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

但无论哪一种,都充分表明了,他们具有合群的能力,只是选择了看似不合群的方式。

有的人过度解读不合群的概念,认为合群就是一群人看似狂欢的孤单,认为就是被同化,再也不能做自己,于是离群索处,自以为独特而清高,实质上真的是走偏了。

作为群居动物,人类是需要朋友的,难过的时候需要有个人可以倾诉,受伤的时候期待有人能给个拥抱,甚至堕落的时候也渴望有个人拉自己一把,这些素日生活里的寻常烟火,有让人感受到温暖的魔力。

个人能力重要,但不是唯一,想要有作为,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抱团合作才是良策。

无效社交是指那些既不能给你带来成长,也无法让你感到愉悦的圈子和人,是指你纠结群聊里该用哪个表情,小心翼翼地解释别人对你的评论。

所以真的不必过于偏激和极端,如果你能够融入合适的圈子里,你会发现合群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儿。有的人带来职场和事业的拓展,帮助你变得更加优秀;有的人引领眼界和思维的广度,让你眼光独特、品味卓越;还有的人带来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愉悦,解除你的孤独,让你觉得生而为人,是件幸事。

世界是多维度的,不是闭目塞听,更不是以偏概全,你不要把自己锁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坐井观天。

你焦虑,是因为觉得别人赚钱都很容易

回以前工作的城市办事儿,久别的朋友小许约我吃饭。

其实老友叙旧,话题不过还是那么多,原来的朋友圈子,怀念过去,聊聊现在,展望未来,这顿饭也就算结束了。

真的许久未见了,以至于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大大咧咧的性格,开怀爽朗的笑,还有豁达的样子。

可眼前的他,分明不一样了。

他说十句话,有一半时间在叹气。

提到旧时朋友,有的已经创业成功,在这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有的在上千万人的一线大城市里,买了房,有了车,基本步入中产阶层。

有的嫁了豪门,不愁吃穿,隔三岔五就去欧洲扫货,朋友圈里尽显优越感。

还有的凭借优秀的业绩和出色的管理才能,跻身公司管理层,奖金丰厚,年底有了分红,事业生活一派欣欣向荣。

但相较于这些老朋友的飞速发展,小许可以说如同蜗牛一般缓慢了。

他没换过工作,薪资只翻了一倍,鉴于这几年物价的上涨幅度和房价的居高不下,他这翻了一倍的工资实在不值一提。

所以他非常焦虑。

一会儿诉说自己这些年的不容易,叹息为什么机会从不垂青于自己,一会儿又觉得孤独是人生的宿命,尽管对他几近严苛了些,一会儿又猜想别人到底有什么秘诀,如此轻易扶摇直上一日千里。

他大口大口地喝酒,不断问我,他这么丧气这么失落该怎么拯救。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时刻。

总以为身边人是一夜之间赶超了自己。

你看他,怎么突然之间就身家数百万了?

还有她,感觉昨天还在开手动挡经济型车,今天就开上越野了?

还有他,不是才念叨要创办公司没多久吗?现在居然都招聘十几个人了……

为什么一夜之间,同一起跑线上的人,都越过了自己,化身成功人士的典范,只有自己,被遗落在原先的跑道上,一脸迷茫。

其实不是的,你只知道时间飞快,但你不知道,在看不见的时间里,那些成功的人都做了些什么。

他们并不是一下子成功的。

也许在你KTV连续飙歌一个星期的时候,也许在你每晚睡前刷朋友圈的时候,他们靠着加班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职业技巧。

也许在你小心翼翼极力保全这份死工资工作的时候,他们已然成为斜杠青年,随时准备好跨行,转身,再次出发。

也许在你为了小情小爱闹些小情绪的时候,他们已经战胜了情绪失控,完成了情商和智商的初步融合,做了大胆而正确的决定。

又或者,在你呼呼大睡的早晨,他们已经研究完一门新课程,保持了随时充电和前进的能力。

没有谁的成功平白无故,也没有谁一夜之间完成所有的资本积累,他们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厚积薄发,在你不知道、看不见的时间里,他们努力着,辛劳着。

所以几年之后,你看到了他们的优秀、能力、资源、金钱、权力……你看到的时候,发自内心地羡慕和嫉妒,你以为这只不过是他们运气好,不过是遇到了风口和机遇,不过是时势造英雄。

可是,动荡年代不止一次,为什么只有刘备、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但凡能够撑得起大局的人,无不经历了卧薪尝胆,修炼出足够的能力,才能在时势里应运而生。

有个一起写作的朋友,总是焦虑,为什么别人的公众号越做越大,为什么别人的书已经卖到百万册,为什么别人成立公司融资招聘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他说,尽管懂得那些成功的自媒体人承担着数十名员工的工资待遇,团队经常为一个标题争论数个小时,为一个论点熬通宵,周末要随时待命,约稿根据客户需求修改数十遍,但仍旧愿意享受这种烦恼和忧愁。

于是他问:“通往这种烦恼的路径,是否便捷,是否轻快,是否有速成法?”

根本没有。

只看到他们赚钱的光鲜,哪怕连烦恼都是高级的,可这些光鲜,也经由了数千日夜的写作积累,数万字的打磨雕刻,才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作品,才有了后来字里行间的行云流水,才有了风口顶端的洞察先机。

也许是性格适合,也许是人脉广泛,也许是知人善任,也许是胆大心细,或者善于变通,但终究是能力成就一个人,才华承载梦想,而不是本末倒置。

这世上固然有幸运者,不费吹毫之力就能进阶更高层的人生,但名额有限,普罗大众,仍旧需要日积月累,成功之路没那么容易走。

一个人的焦虑,是因为他只在意别人成功之后的果实,却从不真切懂得别人为之拼命的过程,可高楼叠起不是少顷半刻,终归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便风吹日晒,也得坚持和泥上瓦,一层层,一幢幢,同样的,十年磨一剑,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步登天。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渴望名利放弃学习,或者见钱眼开放弃读书这种事情上,还不如想一想自己擅长什么,有没有发展空间,能不能坚持下去。

成功者与止步不前的人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不把时间浪费在考虑外在因素的干扰上,只一门心思地攀登和挑战,而后者总是眼高手低,一边不努力一边可劲儿焦虑,最后还把这种焦虑归结在怀才不遇上,一心认定自己是千里马,还没遇到开发自己潜力的伯乐。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你有没有才华,一试便知。

当你焦虑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什么阻碍了你今日的成功?也许是因为,过去的时间里,你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努力,尽管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会让你明白,人的焦虑大多是在攀比中自寻烦恼,若你真要消除这种焦虑,你需要通过不断进取让自己强大起来。

只有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才能体谅创业的艰辛,成功背后的付出,才能彻底明白这世上没有免费的成功,每个人都有他的不容易。

想要不焦虑,先把生活过规律

1.怎么缓解焦虑

一姑娘微信问我:“卡西姐,你知道怎么才能缓解焦虑吗?”

她表示,已经失眠多日,总忧心忡忡的,其实也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却让她揣度出很多悲观的念头来。

她的焦虑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他人的嫉妒,二是对自我状态的不满。

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姐妹嫁给了有钱人,而她却只拥有一个朝九晚六、拿着死工资、一眼可以望到退休的男朋友,焦虑。

她也想努力多充电多学习多提升专业技能,却苦恼着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公司新来的小丫头抢了风头,她的失误对比小丫头的志得意满,焦虑。

她整日刷微博刷那些激励人心的段子,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二天醒来依旧茫然四顾,焦虑。

于是,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她甚至觉得,未来没有希望了,焦虑已经把她压垮,她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真是吃不好,睡不着,忧心不已。

我问她:“你周末都怎么安排?”

她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安排,因为一醒来就觉得心情不好,索性睡到中午了,躺在床上玩玩手机,或者跟朋友去逛街,吃吃饭聊聊天,周末也就过完了。”

我又问:“那你说的充电计划开始了吗?”

她说:“没有,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学习,我都离开学校那么久了,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不好。”

她问我:“你觉得,我是不是该看心理医生了?”

我叹气道:“其实你这种‘病’很好治,不用看心理医生,你把生活过得规律些很快就好了。”

她不信道:“有这么简单?”

2.内心虚空的人最易焦虑

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焦虑吗?

内心虚空的人。

当一个人,没有家庭的爱、金钱、知识、能力、自信来傍身的时候,他就会轻易地被打倒,他急切地想要得到这些,恨不得一夜之间,生活翻转过来,然而午夜梦回,却发现一切只是一场空,他得不到。

求而不得,最折磨人。

如同开头那个姑娘一般,一边担忧着现在与未来,一边刷微博刷到深夜。

她既没有将时间用在提升知识和技能上面,也没有去做些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爱的事,她黑白颠倒,举步不前,浑浑噩噩,只沉浸在“熬夜的危害特别大,我只好通宵了”这种段子里,靠着深夜的臆想和第二天的日上三竿度日。

内心的空虚,必然越来越重。

身心失去支撑,自然只剩焦虑。

这种焦虑,也不过就是才华配不上野心的另一种版本罢了。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不同程度地焦虑着,区分开这些人层次的重要一点就是:

有的人,一焦虑就什么也做不了,整日活在情绪纷乱的状态里,以灯红酒绿掩饰事与愿违的辛酸,以“努力无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据来推翻从前想要早睡早起实现梦想的计划。于是远远看上去,就成了无所事事。

有的人,尽管焦虑,却仍旧不忘工作,不忘家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事的时候把焦虑抛在一旁,只偶尔拿出来把玩,并将焦虑当作推着自己前行的动力。于是,他的焦虑越来越小,平日里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越来越强,而过得越来越舒心。

3.稳定而规律生活的好处

曾研究育儿知识,里边提道,对孩子来说,规律的生活,可以提升他们的安全感,从而让孩子不焦虑、不茫然、不杞人忧天,因为他已经知道上午该做什么,下午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稳定而规律的生活,是让你有事可做,这种有事可做会给你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容易焦虑的人,通常情绪波动较大。

有事可做会驱使一个人由感性向理性方面转变,当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情绪也会趋于平稳,从而淡化了焦虑的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分散了注意力。

其次,会增加你的成就感。

没有人是一朝一夕练就成大师的,没有人转身之间就是华丽的蜕变,所有你想要的,都是历经岁月磨炼,才会到达你身边,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坚持,而不是你心血来潮的妄想。

规律的生活,在某种层次上来说,是一种重复,当你重复去做某些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兴趣爱好甚至技能的话,你会发现,这件事越来越简单,所谓熟能生巧。

成就感是一个人自信的来源,因为你知道,通过了年岁久远的修炼,某件事某个物某种状态将轻而易举地成为你的囊中物。

再者,规律的生活,会给人安全感。

安全感这种东西,其实是在原生家庭中培养起来的。

有的人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并不好,造就了他不健全的人格,这种人非常需要安全感,但同时他又很叛逆,不知道如何获取,他就得需要自我建立规律生活,去营造这种安全感。

4.真正强大的人

越无能,越焦虑。

越充实,越安然。

当你在日复一日规律而平稳的生活走过,你会发现,有些安稳的气息已经修炼而成。

这不是让你过单调的日子,而是告诉你,有些计划,不要轻易中断;有些坚持,不要随便废弃,一个懂得控制自己时间和状态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过:“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20岁不努力,30岁等着哭

1.20岁,年少不知愁滋味

20岁时,我在北京读书,与一个好姐妹搬出宿舍合租。

两个女生,不懂钱财规划,仅仅一个星期,就把整月的生活费花光了,怎么办呢?不敢跟家里说,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钱。

于是,两人找同学找好友凑了两千块,交上房租,除去固定支出,最终每个人身上只剩下一百八十块钱。

不敢去饭店点菜,就学着网上的菜谱做饭,却连先放油还是先放菜都搞不清楚。

不能跟朋友聚会,担心买单的时候钱包里是空的。

也没法看电影逛街,就在家里看偶像剧、看综艺、看选秀节目。

你说:“这算不算很穷了?”

我认为很算。

你说:“我当时难过吗?”

真的,几乎不曾有。

我们当时所租房子对面,是好姐妹班上的班长,三天两头找机会请我们吃饭,上学路上看见卖菠萝的也给我们买,放学路上看见卖西瓜的也给我们买。

楼上也是同学,帮我们介绍做兼职,什么话吧的接线员啊,钟点工啊,找外国学生教人家中文啊……虽然五花八门,却也非常热心。

但即便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我都不曾觉得,钱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这充分表现在我拒绝了一个开着百万跑车追我的男人;

表现在我吃着麻辣烫丝毫不羡慕住五星级酒店的人;

表现在我的好姐妹整天嘻嘻哈哈根本不知道“穷”这个字怎么写;

表现在我俩在未名湖上租到个冰刀能乐半天;

表现在我们爬十块钱门票的香山也能有去迪拜一样的兴奋感……

那个时候,年少不知愁滋味。

即便遭遇了些许坎坷,与朋友之间嬉笑怒骂几句,也就忘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生活是充满无限希望的。

2.20多岁倒下与40岁倒下的不同

后来遇见从前的一个女同学,她说,年轻的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生活过成喧闹的主旋律,年长之后,再遇挫折,分分钟想死。

缓不过来啊,就觉得,人生是没有希望的。

这位有故事的女同学,已婚,已育。

从前,她崇尚自由和享受,不存钱,不兼职,不努力,像极了那个躺在沙滩的渔夫。

一个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洗耳恭听。

富翁讲道:“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渔夫似有所悟道:噢,原来如此,那你不认为,我现在就过着你所说的这种生活吗?”

这个故事,一直被女同学作为生活范本,别人努力找工作,她得过且过,别人跳槽换工作,她鄙视说对方不可靠,别人拿了五百强企业的offer,她随着同样享受生活的男朋友回偏远的西北小镇结了婚。

以为从此男耕女织怡然自得,不羡鸳鸯不羡仙,谁承想,过惯了灯红酒绿,面对天一黑整个村子死寂般的安静,面对去个商场要跑二十公里,面对发烧感冒胃疼都给开同一服药的赤脚医生,面对几十亩种着庄稼的土地……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几乎倾塌。

我无法理解她有多么的后悔,我只想知道,她该如何自救。

她就像一支眼睁睁看着自己枯萎的玫瑰,日出等日落,日落双眼一闭,爱咋咋地,不对明天抱任何希望。

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也一定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才20多岁,你一定没有试过30岁身无分文的感受。

你一定没有试过结了婚带着老婆孩子四处游离的感受。

一定没有试过40岁一事无成还租房子住的感受。

一定也没有试过生了病不敢去医院的感受。

你更加不能想象,当你身边的人,曾经与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终于跨越了阶层,而你却依然困在社会最底层的感受。

单身时候的穷,不叫穷,你可以游戏人生,可是以后呢?当你有了家庭之后呢?当你遭遇创伤的时候呢?你还能否用以前的标准引导自己重新站起来?

三四十岁,有了孩子,结了婚,或依旧单身,父母老去,一场大病……那时候的穷,才是真的穷。

那些青春里矫情的影子全部是虚幻的,唯有眼前的病困苦难是真实的。

那些遭遇磨炼第二天就精神抖擞拼尽全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只剩下一个行尸走肉的尸体,再承受不住任何打击。

因为你的年龄到了,这个社会不再包容了,他们只会颂扬那些20岁就称霸一方的天才和商业巨子,他们对你这种生活在底层的人毫无怜惜,并百般刁难。

这就是人生。

20多岁倒下可以很快爬起来,40岁倒下却如同粉身碎骨一般的痛。

你不得不承认,年龄是有一定作用的。

3.年轻时逃避,就难免年长时的哭

网络上的新闻总是五花八门,有人偷盗室友财物,有的年轻人为了买iPhone卖肾,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几千块钱而“裸贷”……

我不知道到底是怎样严重的欲望,驱使着他们这一刻走上了不归路,我只知道,这是一场本末倒置的买卖,不划算的。

他们所谓的穷,不过是因为无法有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才叫真正的贫穷。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在知识学历不容易变现的今天,在有人20岁时公司已然融资上市,有人30岁时依然坐公交都要盘算良久的今天,他们还在纠结着朋友圈晒的那个包图片上的logo有没有露出来,却丝毫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将活成什么样子。

其实什么叫迷茫,什么叫对现任工作不满,什么叫羡慕嫉妒恨,不过都是因为你还没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闲出来的毛病,不过都是因为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创造金钱财富,而找出的借口。

若你此时只是逃避,而不修炼防御的能力,三四十岁,有你哭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岁月安排了什么在等待着你。

如果你还分不清主次,还不懂得年轻努力的意义,只会一味地活在攀比和幼稚中,那就等着中年之后继续穷吧。

从20岁,到30岁,到40岁,到50岁,人应该走上坡路,你的财富与智慧,你的能力和气度,应该要与年龄成正比,否则,你将在悔恨中度日,永远也无法过上自己所期待的人生。

趁年轻多努力,年龄越大越撑不起你的不甘心

1.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稳当的工作,年龄越大,越力不从心

熟识的一位女性朋友,在群里哭诉,说她们公司太不近人情,在得知她怀孕两个月后,以合同到期不再续约为名,对她进行了委婉的劝退。她声泪俱下,认为这是违反劳动法的,但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了工资赔偿,唯一的要求是不再续签,宁愿多花些钱,也希望终止这份合作。

因为她是高龄产妇,三十五岁了,即将成为一个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连她自己都不能确定休完产假之后能否跟得上原先的工作节奏,何况,她这一路极有可能伴随着妊娠反应、高血压,各种请假产检和休养。

她的职位也并非无可替代,公司从现实利益出发,决定及时止损。

她是个性情温和的人,没打算与单位对簿公堂,尽管她平时工作认真,能力出色,经常得到领导的认可,工作几年一直顺风顺水,殊不知人情和能力之外,还有意外。

她理解,但不代表她甘心。她的不甘心不是因为被辞退,而是因为35岁了,她居然在事业上毫无建树,连个管理层都没混到,居然一直做着随时被取代的岗位,多年如一日,若不是怀孕,她恐怕还要一直做下去,直到退休。

可现实并不会保护她一路稳稳当当地退休,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稳当的工作,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太快太多,年龄越大,越力不从心。

因为她即将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若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她聘请保姆月嫂,若没有足够多的家人帮助她带孩子,她多半是要继续全职在家的,那她就基本没有太多机会去完成错过的职业发展。

2.中年人的不甘心,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中年危机确实是具象存在的,因为到了一定年龄,该扛责任的阶段也来临了,赚钱、晋升、创业,以及事业的规划、家庭的维系、与自我的和解,基本会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我曾写过《二十岁不努力,三十岁会哭的》,我也总是强调努力要趁早,奋斗要趁早,拼搏要趁早,因为人的精力太有限了,年轻的干劲儿太有限了,热血也太有限了。

只有年轻那几年,跌倒了还能义无反顾地爬起来,重新出发;遇见挫折也不会绝望得要跳楼自杀,因为来日方长,看得到希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婚姻之中的关系,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不敢生病,因为医院好贵;你不敢辞职,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你们努力追求的生活质量;你不敢要二胎,因为不仅仅是经济跟不上,精力也跟不上,甚至如开头提到的女性朋友,连一胎都不敢生;你更不敢创业,因为孤注一掷的念头太可怕了,光是每个月房贷和孩子的教育经费就让你翻不了身。

这个时候你再看,所有的不甘心都成了鸡肋,取而代之的就会是后悔:为什么不趁着年轻的时候拼一把?年轻时候的迷茫,还可以多尝试几条路,年长时候的焦虑,连多尝试几条路的可能性都不敢。

不努力一下不会甘心的,可是努力又看不到实质性的回报,牵绊太多了,于是你默默地收好不甘心,继续行尸走肉地过日子,力求保持一个看起来比较稳定的状态。

倒不是说人生一直这么艰难,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在中年之后,生活一经变故,很快就被压垮,比如前不久因为公司劝退而跳楼的工程师,无力回击命运强加的安排,而选择了终结自己。

3.年长时,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成型,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现。

李开复曾参加过一期《奇葩说》,他表示“未来10年中,人类社会将会有50%的职业类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未来很多人将会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失业的危机。

但说实话,在我们之间,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慢,能接受也是好的,最怕有些人,盲目地摒弃和排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失去竞争力。

比如开创公众号和直播。

很多95后甚至00后,都玩得风生水起,思路清晰,创意新潮,顺势而为的能力无与伦比。

我一朋友玩直播比较早,他买了录音设备在家练习,被他爸爸骂不务正业,差点全给他扔出去,哪怕后来他以此赚钱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爸爸仍旧觉得不光彩。但他每天熬夜想段子,研究如何让自己的直播看起来有内容,所收所得完全凭借自己的才华,又有什么不可以?

再比如,互联网购物的便捷,导致传统行业的迅速衰落。

年长的人,很容易跟不上这种节奏,等再过几年,社会发展将更快,新鲜元素更多,如果我们也是如此排斥新事物,而不去接受它研究它琢磨它,我们也终将失去竞争力,轻易就将被取代。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简单口号和标语,真的需要你身体力行,从年轻的时候就打下基础,让自己时刻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这样,哪怕时代更迭,你最起码可以不那么慌乱,最起码可以有转身的能力。

4.年轻时精神饱满,经得住世事刁难

朋友的叔叔,酗酒成瘾,近似于酒精中毒的状态,瘦得皮包骨头,仍然不肯戒酒。

朋友觉得,与其说他叔叔喜欢喝酒,倒不如说他是为了给自己找个逃避的借口。叔叔开了一家超市,后来附近多栋高楼平地起,各种大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零食铺子如雨后春笋,顺势而出,并且行业细分明显,各家店专业性更强。

叔叔的超市逐渐门可罗雀,关掉吧,不甘心,这是全家人的生计来源;不关吧,眼看着一天比一天赔得更多。自那之后,叔叔就开始酗酒了,或许喝醉之后,他才能忘记现实的压力。

年轻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最起码,他不会颓废至此,而能够快速地找到出路。

就拿朋友自己来说,创业两次了,他的专业是软件开发,于是组织了几个同学研究游戏软件,不善管理,资金链又断裂,最终不得不卖掉。

但他也并没有难过太久,毕竟还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很快拿出所有积蓄再次投入到了自媒体创业大潮,重新开始。

这就是年轻的好处,适应快,转变快,时间充裕,抗压能力也强,改弦易辙容易得多,所以当你具有这样条件的时候,你要相信,你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排解现阶段的迷茫和焦虑,也是给自己更多种可能性,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5.你现在吃的饭是你半年后身体的状况

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长治久安,并让你安享晚年,但年轻时候的尝试,是一场提前作战准备,你会攒下充足的经验,或者足够多的存款,你会见识更多的行业发展,具备更多的转型资本,了解时代更迭充满未知,而不是坐以待毙,只等着垂垂老矣。

要谋生,要奋斗,要拼搏,都请尽早,新一轮的竞争随时开始,请你以更好的准备去面对老去的自己。攒金钱的资本,攒人品,攒福报,攒能力,有个理论说,你现在吃的饭就是你半年后身体的状况,因为细胞的发展需要半年的时间。

同样的,即便生老病死终会到来,即便中年危机真正存在,我们尽可能地努力也不过就是为了攒资本,你买下的房子是你多年后的保障之所,你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多年后失业的保障基础,你努力爬到管理层,是为了多年后不被轻易替代和辞退。

未雨绸缪,免得年纪大了摔一跤爬不起来。

思维方式决定你10年之后是人物还是废物

1.边学边做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过年期间去朋友家玩,听到她在电话里数落堂弟。

朋友突然就生气了,嘀咕着“我可帮不了你”就挂了电话。

我问朋友怎么回事,她说,三年前,堂弟就这么问了。

朋友的堂弟是一家公司的技术员,拿着月薪三四千的死工资,赶上逢年过节,单位会发点花生油和米面,日子平静,没有多余的收入。

堂弟觉得单位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想着长此以往不行,不如试着转行改变现状,但又总觉得转行风险太大,苦于没有其他技能加身,于是问他外国语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堂姐,也就是我朋友,能不能帮忙分析下现如今的行业发展。

几乎每次见面,堂弟都会有意无意地询问关于转行的事儿,开始的时候,朋友会出各种主意,把自己所知道的语言类市场、互联网前景、房地产汽车现状、网店经营……一一告诉堂弟,并说:“不懂这些没关系,你自己研究下,看看对哪个行业有兴趣,转行这种事儿急不来的,要看你自己的能力和机遇。”

然后每次有创业的机会,跳槽别家企业的机会,甚至参加培训的机会,朋友都会想到堂弟,觉得他要转型了,尝试下没坏处,空想没用,最好边走边看,要么跳槽,要么创业,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但堂弟说:“不行,我没有别的技能,我得先找到一个稳定的行业再考虑跳槽的事儿,或是我得先学会一个技能再考虑创业的事儿。”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他询问了他的堂姐无数次,最终仍旧处于当初的思想怪圈:到底换个什么行业好?

是的,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一直在纠结转型是不容易的,总以时机未到为理由,以身无所长为借口,却从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

老生常谈之后,他的堂姐也很无奈。

其实她堂弟的问题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需要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才能迎接新的起点,可时间从不等人,等你准备好再去做,机会早已成就了别人,边走边看,边学边做,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2.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和前途走向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和前途走向,思想贫瘠的人总是在懒惰中空等,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和改变,一次次找借口,不过就是希望天上掉个一夜暴富的馅饼,既省去了麻烦,又不至于一无所有。

思想富有的人,却从不先考虑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是抓紧机会努力去做,他们懂得先付出,再看结果。

其实堂弟这样的人很常见,总是深夜想了一万种改变的方式,第二天懒惰照常,一生受困于自己的空想和无力改变的现状之间,纠缠其中,无力往前冲。

目光短浅还是想法长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阶层上限。

曾经有个读者也想学习写作,问我有什么捷径。我说没有,但我有认识的作者朋友开了课程,可以教你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积累,都是干货,让他可以尝试听听。读者连连答应。

后来他又留言,问我公关行业门槛如何。他看到我之前在这个行业从事良久,想取取经,我正好有空,又告诉了他一些相关经验。

再后来,他又问我:“接没接触过摄影?”

我便问:“尝试写文章了吗?了解透公关行业了吗?”

他垂头丧气地回答:“做公关太难了,没有资源干不起来,写文章太难了,半天敲不出一个字来。”

我说:“那你到底想干什么呢?”他说:“他也不知道,就是想找个人拉自己一把,最好是什么也不用做,就天上掉钱的那种。”我说:“你去做梦吧。”

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敢苟同。

有句话叫:思维方式决定你十年之后是人物还是废物,一点不假。

3.别停留,时间和机遇从不等人

阿东是我曾参加过的一个计算机培训班的同学。

他最近组建了个群,把许久不联系的同学们组织到一起。新群总是热闹的,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对各自的境遇近况也都颇有些感慨。

前些年,阿东对计算机钻研得透彻,趁着风口浪潮开了家网吧,那会儿,电脑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还算是稀缺品,两块钱一小时的网吧,就成了他们玩游戏、聊天的天堂。

阿东的网吧开在一所大学附近,尽管竞争激烈,但因为环境不错,沙发包间一应俱全,优势明显,倒也生意兴隆,他成了一个创业成功的小老板。

没过几年,很多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况且,有什么事儿是一部智能手机不能解决的呢?谁还喜欢窝在烟雾缭绕的网吧里颓废?时代在变革,人们也在成长,阿东的网吧历经一次重新装修之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偶尔有些组团打游戏的人来光顾下,其余时间,三三两两的人,还不够这一年的水电费。

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在开网吧的过程中,深谙互联网购物的便捷优势,早就入驻某大型网站开起了网店。由于商机发现得早,经营得当起来得也快。网吧没落的年代,他的经济来源早已依赖互联网重新崛起。

阿东平时就喜欢研究新事物,从来也没有说过要转行转型,要谋发展换思路,但他一路摸索的过程,却早已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他又研究起了无人售卖机、亲子餐厅,看上去与自己与现阶段事业完全不搭边,但未来的事儿谁说得准呢?也许你的一个念头,就成了自己后半生的机遇。

我有阵子写文章总不满意,觉得自己的思路有所欠缺,于是决定先不写了,每日读书,等到真正沉淀到笔锋干练文风别具一格的时候再写,但一位前辈劝我说,不必等。

边读书边应用,边看边写,边写边改,在前行的过程中学习,在进步的路上继续前行,如果你只去读书,却不输出,你的文风依旧停留在原来的阶段。

其实每个行业都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即便饱和之外,命运也会垂青不走寻常路的人,但前提是,你拥有这样的魄力。

所以别停留,因为机遇稍纵即逝,在你停下来以为是充实自己的时候,命运已经垂青了别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时间和机遇从不等人,哪有那么多年让你去荒废?

一个人的成功,很多时候不是他能力欠缺,而是他能否拥有一个比较先进的思维模式。选择优质的平台、优质的圈子,不纠缠细节疑问,不在意眼前得失,胆大心细,一门心思地去努力,去开启自己的开挂人生。

你在原来的领域风生水起,换个战场,还行吗

1.你是否具备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一个作者圈的朋友,写了很多年文章,以前给杂志和报刊投稿,有时候被退回,有时候被采用。采用的时候,一篇文章会有几十块钱的稿费。

后来,互联网小说网站崛起,她觉得新奇,就写小说,在网站上日更,没多久被编辑推荐,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也通过粉丝的订阅有了固定的收入。

陆陆续续,她的作品被出版公司看中,谈了条件,出版了纸质图书,又有了第二批读者。

及至这两年,她的小说卖了IP,又开创了公众号,轻松完成知识变现,不仅让她有了更多元化的作品呈现,同时广告邀约不断,让她直接拿到了晋级千万富豪级别的通行证。

时代发展就是这么快,苹果更新换代已经到X了,诺基亚倒闭很久了,互联网购物早已寻常,五年前月薪一万的人,被称作成功的典范,而如今,连摊煎饼的大妈都月入三万,90后已经拿到了B轮的融资。

十年前,我每次路过街边的报亭,都会买一份当期的《南方周末》和《青年文摘》;十年后,我们都习惯了在公众号读文章,想看母婴育儿的,还是励志鸡汤的、情感交流的,或是心理探究的,一应俱全。传统纸媒大势已去,自媒体强势崛起。

李开复曾在《奇葩说》节目现场提到人工智能,并直接发问:“如果以后你们都失业了那该怎么办?”

毫无疑问,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随着行业迅速更迭,随着人才辈出,那些毫无变通能力的人,终究要被淘汰。

开头提到的朋友,具备了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成功转型,完成知识变现,实现财务自由,但很多人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总会本能地排斥、抵触、拒绝,在新科技、新事物面前完全不用心思考。

其实这种心态就是自欺欺人,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现阶段的作为将会被取代,固执地认定自己的路一直正确,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葆辉煌,实际上不过是掩耳盗铃,除了加速自己的退化,毫无实质性帮助。

2.贯穿终生、不断升级的学习能力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有个朋友做海鲜生意,他老家是滨海城市,朋友们很多都有渔船,会定期出海打鱼。身在渔家,对冷冻保鲜技术在行,产业链又涉及运输,所以,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交通优势。

所合作客户涵盖众多五星级酒店、日料店、顶级海鲜餐厅,因为给得起好价格,谈得起大生意,一时间风生水起。那时候,他随便请我们吃顿饭都是人均上千的架势,如此风光了好多年。

后来,冷鲜技术越来越厉害,运输成本越来越低,新鲜海货价格竞争越来越大,他这番事业逐步走了下坡路。

他反应很快,尚未有亏损之前,已然转投煤矿行业,和朋友钻研采矿开矿。这也得益于他当初做海鲜生意积累的人脉资源,他人品好,有好的发展不忘朋友,所以如今朋友也反过来帮他。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他的东山再起,但他的日子确实比过去更阔绰富裕。

无论做生意,还是职场,都是需要变通力的,说白了,你只有一门技术是不行的,因为大多行业达到饱和之后,都会呈现一定的下颓之势。

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受采访表示:“到2040年,人必须将学习贯穿终生,不断升级,才能不出局。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持续学习的能力,那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的建议是,应该专注韧性和情商的培育。”

不依赖成年人的经验之谈,也不依赖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应该专注于韧性和情商的培育,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更好生存,必须具备出色的应变能力。

韧性决定他在面临新挑战时的接受和反应,能否快速地将新时代发展纳入自己的人生,情商则帮助他建立更稳定更持续的发展空间。

你应该时刻准备着,锻炼自己随时可以转型更换行业的能力,避免有一天新机遇降临,你却无法把握。

所以,你实在不必渴望稳定,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稳定,你要做的,是寻求在不稳定的局面里,努力站稳脚跟。

3.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曾看过一个寓言小故事,《狮子和羚羊的家教》:

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

狮子妈妈这样教育小狮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你要是连最慢的羚羊都跑不过,你就会活活饿死。”

在另外的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小羚羊:“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肯定会被它们吃掉。”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跑得慢了,就会掉队,掉队久了,就再也追不上来,最终,只能被淘汰。可悲的是,到时候你除了接受失败,别无他法。

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努力学习,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人应该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多关注些其他行业的业内新闻和动态,没什么坏处,多接触各种不同行业的人群,交流一下彼此的心得,也是好事儿。

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紧绷着一根弦,而是优哉游哉地以为拿着死工资就万事大吉了,那第一批被淘汰的,就有可能是你。

多年以前,博客流行,任凭数十万粉丝的博主傲视群雄,也并没有今日公众号变现能力强大,所以当下的自媒体是风口,也是机遇。

至于那些具备多年写文章经验,保持了巨大原始素材积累的作者们来说,多年磨炼早已具备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所以得心应手,顺势而上,迅速成功。

这是他们多年前就做好的准备,是他们日常生活之外所修炼的能力,一旦机遇降临,那么成就自己,也不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