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点地图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但在19 世纪之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直到19世纪后期,心理学才脱离哲学的范畴,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名师提点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考生要对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任务有所理解,并理解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为主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涉及许多个人心理领域,比如认知、情绪、意志、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也与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生关联。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识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的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这是凭借思维实现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不仅能再现亲身经历过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总之,以上提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属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等,而且还能对认识的事物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这种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就是情绪或者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处理它并改造它。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才能实现预定目标。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因为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推动的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会丰富和升华情感。因此,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决定着其他一切心理活动,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方面,并且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不尽相同的。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但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协调发展的。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描述心理事实

所谓描述心理事实是指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判定,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与心理现象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这主要包括对某一心理现象的整体概述和对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的确定。

(二)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仅是描述心理事实,而是更加注重从对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

(三)指导实践应用

任何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科学心理学通过对心理事实的观察以及对心理规律的揭示,最终将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应用,即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对班级学生的智力、性格、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观察,借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找出学生们学习的心理规律,为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依据。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续表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第二节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等。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在继承了冯特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于19世纪末在美国创立的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别,该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美国占据优势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后便趋于瓦解。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在研究对象上,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们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和直接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来分析人们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但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只注意发现人们的心理感受方面,对动作只是从感受方面去分析,从而归纳人类心理的一般规律,而忽视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考虑实际运用,因此它与实际生活完全脱离了。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等人。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表象、情感三种基本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教育心理和变态心理等领域,注重意识的适应价值,注重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差异。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构造主义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而机能主义则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由于两派对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法等方面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分歧。但是他们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华生在其发表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也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行为主义一直被推崇,更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华生认为,要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就必须放弃主观的意识和心理,采纳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其反对心理学研究主观的意识,主张研究客观的行为,在方法上也要求采用客观的方法而放弃主观内省,认为内省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而必须加以抛弃。这也就造就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1)反对研究意识,提倡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法,提倡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 年代之间,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简单的单位,如感觉、表象等所谓心理因素,但是他们不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且极重视直接经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同时他们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认为“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即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艺术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精神分析的入门是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否定了“心理的即意识的”的传统观念,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但由于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

目前,精神分析的方法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意识、潜意识、自我等精神分析概念也都已经渗入到心理学主流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