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做学术研究,需要及时总结和不断开拓。总结是开拓的基础,开拓是总结的升华。我希望通过这个论稿,对自己以往的学术研究,做一次认真的总结,以期有更大的开拓。

道教是我国唯一本土民族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精粹,对我国的民族心理、伦理道德、情感信仰、民风习俗、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养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留下了深厚的积淀,直至今天,依然看到其痕迹。可惜,长期以来,人们对道教的研究不太重视,成果不多,影响不大,如任继愈先生在2006年《道教史》新版总序中所说:1990年我国组织编写《宗教史丛书》,甚至没有将道教史纳入《丛书》之中,只是到了2005年新版时,才“经出版社提议,将原本不属于这个系列的《道教史》(卿希泰、唐大潮著),这次也一并纳入进来”卿希泰等:《道教史》,任继愈:《新版总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足见道教研究比较薄弱。至于岭南道教研究就更加滞后,迄今为止,相关论著较少,与岭南道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匹配的。

岭南道教形成于汉晋时期,与中原道教创立时间相距不远。两晋之际,鲍靓和葛洪南下布道,创建道观——越冈院(今广州三元宫)和都虚观(今罗浮冲虚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炼丹修道,从此,岭南有了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专门祭祀神灵的宫观庙宇,从而开创了岭南道教圣地,罗浮山也由此成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镇。

岭南道教开启道教变革之新机,乃至整个宗教改革之先河。中国道教史上有过两次重大变革,均发生在岭南。第一次在两晋之际,葛洪在罗浮山撰写《抱朴子内篇》,把民间道教改造成为神仙道教,这是“一场出于它独特的信念、神学及礼仪所驱动的宗教改革”黎志添:《六朝天师道与民间宗教祭祀》,黎志添主编《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论集》,(香港)学峰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9,第25页。;第二次在隋朝,苏元朗从岭北来到岭南罗浮山,提出“归神丹于心炼”的内丹学说,“唐宋之际道教内丹派崛起又实以苏元朗在罗浮山所创立的内丹学说为嚆矢”王承文:《葛洪早年南隐罗浮山考论》, 《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随后,由慧能倡导的佛教禅宗改革,始创禅宗顿教;又由陈白沙发起的儒学变革,开创江门心学,都发生在岭南,可谓同出一辙。所以说,岭南道教,开创了道教改革,乃至整个宗教改革之先河。

岭南道教与岭南文化产生“互化”效应。道教传入岭南后,与岭南文化交融,出现“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文化受到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岭南人无论是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情感信仰、民风习俗、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处世之道,抑或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养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打下道教深刻的烙印。

本书收录了本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岭南道教研究的系列论文,包括《道教产生的原因再思考》《道教南传的动因及其意义》《道教与岭南的地缘关系》 《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缘关系》《道教传入岭南的缘由》《鲍靓其人及其符箓道术》《葛洪的罗浮情结与神仙道教的形成》《葛洪的神仙道教略论》《粤地龙母崇拜的道教色彩》《妈祖俗信入粤及其道教意蕴》《陈铭珪其人及其〈长春道教源流〉》《汪兆镛其人及其〈老子道德经撮要〉》《李明彻与广州纯阳观》《广州十三行行商的道教情怀》《早期道教的传播方式》《道教法术与岭南巫俗》《道教的“道在养生”思想》《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岭南人生死观的道教意味》《岭南饮食文化的道教风味》《明清广州道教的新态势》《道教“贵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广州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策略》《白云山郑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罗浮山洞天福地的现代诠释与开发价值》《道教文化资源在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中的积极作用》《民国时期广州道书考论》共二十八篇,意图通过对岭南道教的微观研究,对中国传统宗教进行一些具体探讨和科学揭示。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道缘篇,是对道教南传的因缘研究。道教始创于岭北,何以传入岭南?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部分五篇论文,着力从地缘、亲缘、人缘诸方面出发,探究道教南传的缘由;又从道教自身的主观需要考虑,探讨道教南传的动因,正是各种因缘际会,促成道教南传,从而解开了道教南传之谜。

第二部分,人物篇,是对岭南道教史上若干重要人物的个案研究。岭南道教何时形成?以谁为代表?学术界众说纷纭。本部分九篇论文,选取了岭南道教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鲍靓、葛洪、陈铭珪、汪兆镛、李明彻等对岭南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道学篇,是对岭南道教的综合研究。岭南道教与中原道教有何不同?学术界似乎鲜有论及。本部分九篇论文,有的通过宏观研究,从中国道教视域下探讨道教的养生、伦理和思维特征;有的通过微观研究,从岭南道教角度切入考察了岭南人养生观、生死观和饮食文化的道教意味,体现出道教与岭南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融合的互动效应。

第四部分,资源篇,是对岭南道教资源的开发研究。岭南道教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利用?学界关注不多。本部分五篇论文,选取部分珍贵道教文献和几个重要道教场所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护和利用道教文献资料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开发利用诸如白云山、罗浮山等具有丰富道教资源的文化名山策略,凸显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岭南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政参考。

本书收入的论文大多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在这次编辑收录过程中,有的保持原貌,有的略作修订,如《论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发表于《中国道教》(1999年第1期), 《论道教“道在养生”思想》发表于《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发表于《中国道教》(2002年第4期), 《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道教法术与岭南巫俗初探》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岭南人生死观的道教意味》发表于《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 《论道教迅速传入岭南的缘由》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道教与岭南的地缘关系》发表于《管子学刊》(2005年第4期), 《论早期道教的传播方式》发表于《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发表于《中国宗教》(2005年第12期), 《鲍靓符箓道术考论》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浅谈道教“贵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发表于《中国道教》(2007年第5期), 《葛洪的罗浮情结与神仙道教的形成》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初探》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陈铭珪道学思想初探》被编入《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兆镛及其〈老子道德经撮要〉述评》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等等,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道教界的一些关注和反响,也得到了专家和道长的一些认同和赞誉。有些文章未曾刊发,不敢敝帚自珍,亦试图通过本书的出版,达到与学界和教界交流的目的。借此机会,多听一些意见,多获一些教益。我愿将本书置于学术的潮流,以期得到同行专家和同道中人的批评指教,亦敬祈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本书是我积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结晶,见证了我的学术生涯,这不仅仅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鞭挞,促使我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思考,在学术上不断开拓。

本书也是恩师悉心教导的结果,吾师熊铁基先生,不仅引领我走进学术的殿堂,授我以鱼,又授我以渔,而且言传身教,鼓励我孜孜以求。师恩重如山,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本书亦是众人相助的成果,感谢一路以来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师长、道长、领导、同事、学友和亲朋以及家人!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项目统筹、责编、责校等同人为本书出版发行付出的艰辛劳动!

本书的出版,得到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历史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经费资助,一并致谢。

王丽英

2017年元月于广州金桂园越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