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优良的学术传统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1938年,校长熊庆来聘请曾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吴文藻教授来校工作。1939年,社会学系正式成立,吴文藻担任系主任。同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建立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因曾一度迁往昆明郊区呈贡县的魁星阁,故学界称之为“魁阁”)。吴文藻先生广延英才,先后汇聚了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史国衡、胡庆钧、王康、李有义、田汝康、谷苞等学者。组织一系调查研究,产生了《云南三村》《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汉夷杂区经济》《昆厂劳工》《内地女工》等一系列实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在京师大学等北京高校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求学的云南籍纳西族学者方国瑜先生返回云南大学,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出版《西南边疆》杂志和“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丛书”。以吴文藻先生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学派和以方国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学派汇聚于此,建构起了既具中国特色又有全球视野的学科高地,奠定了云南大学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悠久而优秀的学术传统。

在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恢复重建过程中,云南大学于1981年获批中国民族史博士授权,成为全国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机构之一;1987年获批设立人类学本科专业,是中国率先恢复人类学专业的高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和学科平台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形成具有凝聚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团队,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重镇,打造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