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 唐毅谦等
- 1932字
- 2020-08-29 02:14:10
第二章 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背景
一 学科专业一体化内涵
鉴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依附性、人才培养上的统一性、资源和知识整合上的协同性等联系,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天然共生的关系。广西大学唐纪良率先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路径,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建议将这两者作为整体共同发展。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学科专业一体化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制度导向一体化
我国高校因体制的特殊性,体现出自主权缺乏、管理模式僵化等弊端,“高校去行政化”已倡导多年,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某种程度上仍难以实现。要构建开放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一方面应营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合理的高校师资流动配置以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应简化机构设置,避免岗位与人力不匹配的现象。只有基层教学科研人员获得自主权,摆脱烦琐的行政事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创新的工作中。
(二)建设资源一体化
任何高校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效、物尽其用”。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需资源,重视校内教学与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对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学科建设丰富了科学知识和方法等学科建设内容,本科教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平台,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相互促进,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组织形式一体化
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大多设立在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等部门,专业建设工作设立在教务处等部门,从形式上直接导致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分离。首先,要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联系、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良好的、有活力的学科专业组织体系和便于沟通的基层学术组织,从而构建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术组织系统。其次,学科组织的不断调整和演进对于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应按照“学科为体、专业为用”的原则,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导、以学科(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新兴教学科研一体化组织。
二 政策背景
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因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的矛盾,教育部于2001年10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并明确了“国家在建立和完善本科专业评估、提供招生就业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思想。2007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纵观我国学科专业建设的历史,为促进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这一系列文件打破了过去高校一味以科研任务为发展主导方向的僵局。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认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就是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键在于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包括对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动力、路径进行分析。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谈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可见,“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为更多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发展契机。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新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其内容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大建设任务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大改革任务。各省现已纷纷制定了未来5~10年高校的建设目标、投入经费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一系列任务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地方本科院校都要有新思维、新战略,打破“985”“211”大学进行“双一流建设”的传统路径,不盲目片面地追求所谓“一流”建设,而是在现阶段全国高校全面进行发展改革的新形势下,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对其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整合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专业规模、结构、质量、规模的协同发展,最终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