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
- 王佩英
- 1716字
- 2020-08-29 02:27:26
前言
“塑造角色”是所有舞台艺术的重要环节。
舞蹈作为众多舞台艺术的一员,可以借鉴戏剧、戏曲等有声艺术的表演与训练经验,但又面临着必须立足自身,摸索适合舞蹈本体特色的教学方法之难题。对于舞蹈的本体之美、本体之法,即便今时今日舞蹈作品异彩纷呈,仍不乏“以文学赏舞蹈”“以哑剧赏舞蹈”的现象。身体艺术的最闪光之处,往往在其他艺术擅长的表达挤压下而风华不再。
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在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学科论证中,明确了以舞蹈表演学为主干内容的办学特色,以此确立了舞蹈表演支撑性办学的重要性。在以贾作光、李正一、孙颖、吕艺生、白淑湘和王佩英等人为代表的前辈们的努力下,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教学虽已形成了比较优良的传统,但还没有推出一本真正意义上严谨而行之有效的舞蹈表演主干教材,而且相较于较为成熟的多版本、多方式的舞蹈身体技术训练,舞蹈表演训练显得单薄和稚嫩。探索和建立一套属于舞蹈的表演教学体系,是舞蹈艺术当代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命题,是一代代专业舞蹈教育奠基人的殷切期盼。为了呈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正式成立,在古典舞系王佩英教授的带领下,以东方和西方的艺术表演理论为扶梯,全力探索和梳理舞蹈艺术表演教学的实践经验,并在对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实验班的部分摸索中,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印证(本教材所提及的课堂范例,也多来源于此),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将这本教材呈现于此。
从教材设置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上讲,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及附录,分别是舞蹈“体验”、舞蹈“感悟”、舞蹈“表现”三个部分。上篇以“舞蹈的想象”作为体验角色的切入点,是舞蹈刻画人物的启动期;下篇“舞蹈的情感”是舞蹈“感悟”所塑造角色的消化过程和自我心灵的情感准备阶段;而附录“舞蹈的肢体”部分则补充了舞蹈“表现”的内容,将呼之欲出的心理形象诉诸身体、挥于末梢。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交叉渗透、有机结合。
在教材的规范和体例方面,我们尽量做到体例简明清晰,既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掌握,又符合舞蹈自身的规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体例通则方面,遵循先“理论”后“操作”的顺序,强调舞蹈表演理论与表演技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的同步性。上篇“舞蹈的想象”提炼出“教授重点”“核心理念”“教学警句”“技法练习”“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描述”等符合舞蹈教学特色的教学环节;下篇“舞蹈的情感”的“体悟”阶段则更偏重单元练习、教学剧目片段练习、作业巩固等实操性较强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尽量与教学方法并行不悖。
从教材的支撑材料和可行性上讲,本教材在行文之初,参考了古今中外多部与表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会议论证,对很多专家名家进行了逐一访谈——他们要么是长期活跃在舞台表演“一线”,具有大量演出实践的优秀舞者;要么是谙熟舞蹈表演规律的理论权威和学者;要么是身兼表演、编创、教学等多方面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在课堂实践方面给予了本教材无私的帮助。
从教材的创造性和前瞻性上讲,本教材采用了“相关学科成熟理论摘读”与“舞蹈本体实践”相结合的实操性研究框架,“专家名家口述采访纪要整理”与“课堂对应摸索落实”相结合的对应性教学方法,有“教学剧目库精摘”与“特定特殊表演手段植入”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索思维,紧紧依靠“以往学术资源”与“老中青研究团队”相结合的合理性人员布局,为教材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以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检验和探索的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在“表演知识”、“表演意识”和“表演技法”方面的主动性和领悟力。“表演知识”和“表演技法”是本教材始终相连的两个环节,而“表演意识”的激活,则是弥足珍贵的舞蹈萌芽。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既定角色进行创造性地自我设计、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自我调动,进而自我流露的成功塑造。在此,对广大同学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尤其令我们心怀感激的是十多位国内知名老艺术家、教授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舞蹈艺术教育的敬礼!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课题组
记于2009年课题年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