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列宁灌输理论的当代视界

在人类文化的思想传播、代际延续活动中,灌输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活动。在世界德育思想史乃至整个教育思想史上,“灌输”是一个影响深远同时又存在重大争议的概念,与“教育”“宣传”“传播”等概念存在各种交集。有学者考察过几种西方主要文字中与中文“灌输”对应的词语。例如,陈力丹根据考察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的“灌输”一词约有50处,对应其中大部分的德文、英文原著,所用动词各不相同(参见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15页)。囿于语言能力和学识水平,笔者只是不完全地考察过英文中的有关表达。在英语中,可以表达“灌输”的动词有instil、inculcate、instruct、imbue、indoctrinate等,这些词的具体含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往往包含着“教育”“栽培”“培养”“输送”等多层含义。值得指出的是,对应于中文“宣传”的英文propaganda,在现代西方政治学、传播学中往往带有贬义。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灌输论”严格说来,列宁的灌输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不是一回事。本书将在第一章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灌输论”经历了从思想萌芽、体系初成到丰富完善的过程。从它的思想萌芽来看,无疑可以而且应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从它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最初过程来看,考茨基在1901年前后(当时他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它在理论上的完善、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来看,这又要归功于列宁。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由于列宁对“灌输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习惯于将“灌输论”与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因此,本书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对这两种表达做了区分,有时则交替使用。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原理,自列宁在1902年3月出版的《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一书中对其加以系统阐发以来,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促进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动员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西方主流思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灌输做了重新“解读”,使其逐渐演化为“教育”的对立物,并不断使其污名化。受其影响,国内教育界许多人士谈“灌输”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主体、客体、载体等表现出新的特征。在此情况下,思想理论教育要不要灌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不用灌输?“灌输论”遭遇许多现实难题和理论质疑,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灌输论”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其当代视界去着力回应思想理论教育领域中的时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