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基本思路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想方设法解决好“三农”难题,这是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福建省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省份,统筹城乡发展同样十分紧迫,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从根本上保障我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成功。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务院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突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县域为载体、以民生为根本,实现城乡互动,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紧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着力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四化进程”,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切实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形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乡共荣的发展新局面,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跨越式提升。

二 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充分考虑各区域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2.尊重民意,群众受益

广大农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尊重理解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根据福建的省情实际,从解决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交通难、增收难等农民群众最盼望、干部容易抓、收效最明显的事情做起,有选择、有重点、分步骤,抓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

4.教育先行,保障跟进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城镇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等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5.多予少取,加大投入

按照整合资源、反哺农村,集中财力、支持农业,广开渠道、增加收入的要求,采取财政投入、争取专项资金和激活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

6.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协调职能,强化政府统筹的主体作用,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突破户籍、社保、就业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抓好各项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集资金,促进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云县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年)》,2009年3月。

三 发展目标

按照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中的论述,全省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面,按照“一年启动(2010年),三年突破(2012年),六年见效(2015年),八年基本完成(2017年)”的基本思路来设定目标任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到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统筹城乡的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社保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产业发展机制、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厦门市率先基本建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创业就业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完善。福州市、泉州市和莆田市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第三步,到2017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实现高度融合,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拥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及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权利。

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0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27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9.5%左右,到203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2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31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

四 主要思路

根据福建省情特征和发展要求,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紧密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差异化发展,统筹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致力于理顺城乡区域管理体制,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管理的现代化和紧密融合,贯彻落实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福州、厦漳泉两个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走以两大都市区为依托,以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实现城乡区域的融合发展和同步提升。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2010年9月。

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福建基本情况的城乡区域发展模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工作,这是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启动和实施阶段,重点是通过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城乡区域管理工作机制,制定适宜的配套发展政策,致力于构建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改变城乡体制分割造成的不合理的城乡差别,特别是改变公共政策方面的城乡差别。先期可以把厦门市作为试点,尽快制定和完善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试点方案,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累积可靠经验逐步进行推广。

第二阶段(2012~2015年):由于福建九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巨大,要坚持因地制宜,依照福建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发展基础对条件相似的设区市进行归类管理,对发展水平接近的设区市进行分层次推进,实现城乡区域统筹的差异化发展,这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加速阶段,应主要致力于初步形成全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统筹城乡的发展路径。

第一层次是厦门市,由于厦门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各方面的基础配套比较成熟,应立足于岛内的成熟经济影响力,致力于加快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同安、翔安等地辐射和拓展,稳步实现岛内外发展的同步协调,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第二层次是福州、泉州和莆田市,城市发展的水平已基本具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条件,应找准当前区域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工业强市,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全面推进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互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机制。

第三层次是漳州、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和宁德市等经济社会发展稍显滞后的地区,从解决当地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促进边远山区摆脱贫困,改善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以整合各级政府投入为重点,积极推动与周边城市的融合互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电力、给排水、通信、公交、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城市集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