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藏为例
- 杨振之 张志亮 李玉琴
- 8616字
- 2020-08-29 03:26:18
第二节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史及旅游资源现状
一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程简述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落后有其自然客观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回顾西藏经济和西藏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更加清晰地找出现实中一些问题的渊源和症结。古格·齐美多吉认为,1980年始至199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西藏旅游走过了初创、稳步发展、滑坡和恢复发展4个阶段,其中1980~1984年为初创阶段,1985~198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88~1989年为滑坡阶段,1990年以后为恢复阶段。但如果从更长的时段来看,西藏旅游从古代的西方探险、僧侣传教到具备各类要素的现代旅游大概可分为:14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雏形期、新中国成立至青藏铁路通车前的成长期和青藏铁路通车至今的快速发展期。
(一)早期的旅游雏形
早期西藏的旅游形式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内外的区分而言,国外的旅游主要形式为传教士的布道传教和探险家的开拓性活动,比如1328年,法国传教士奥地里克到达西藏传教,其后的几个世纪中不少西方探险家以各种目的陆陆续续进藏做调查、传教和探险旅游,并著有许多游记;西藏内部的旅游方式主要为宗教僧侣的地区性的互访和巡游,比如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本教祖师辛饶米保就开始周游卫藏各地,属于早期传教性质的巡游。至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藏区,许多帝王、官臣、诗人、学者、宗教僧侣及信徒云游各地宗教场所,朝礼各处胜迹,进行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尽管如此,直到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崩溃为止,完整的旅游业体系并未独立形成。
(二)新中国成立至青藏铁路通车前的成长期
西藏旅游资源现代意义上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旅游机构、旅游组织和专业接待人员从无到有,开始启航。1979年底,隶属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的西藏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筹备处和中国国际旅行社拉萨分社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开始在雪域高原蓄势待发。1980年西藏开始实行限制性开放,当年西藏仅有一家可接待海外旅游者的招待所,床位不足100张,但当年接待国际游客1059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0万元。1984年西藏实行全面开放,在“八五”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8万人次,外汇收入4912万美元,旅游业的利润总额为9956万元。从1980年至1984年,西藏只有国际旅行社拉萨分社和西藏体育旅游公司两家旅行社负责接待旅游者,而且由于软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进藏旅游者人数被控制在1500~2000人,旅游业的经营规模小,水平低。1986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正式成立。拉萨假日酒店、日喀则饭店、江孜饭店、泽当饭店、那曲饭店等一批涉外宾馆相继建成开业,同时大力修复名胜古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旅游车辆,培训导游和各种管理、服务人员。自治区旅游局先后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服务点,在北京等地建立了与拉萨联网的饭店。上述机构均可提供散客组团进藏旅游服务或咨询服务。1988~1989年,由于受拉萨骚乱和内地政治风波的影响,西藏旅游出现波动,进藏游客锐减,1988年仅有游客2.27万人次,约为1987年的一半,1989年只有3000余人次,降至5年前的水平。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各种旅游媒介的改善,西藏旅游走出低谷,步入较快的发展轨道。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自治区首先开发人文类型的旅游资源,修复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宗教寺庙和名胜古迹,并先后对外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维修开放寺庙45座,正在维修的寺庙30座,拟修复的寺庙154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经过维修整理,逐步对外开放,1987年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就达19万人次。其次开发自然旅游资源。1980~1989年,西藏先后对外开放珠穆朗玛峰、希夏邦玛峰、岗仁布钦山、卓奥友峰、念青唐古拉山等21座山峰,并开放了部分湖泊。至1999年,西藏开放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然保护区13个,对外开放山峰44座,共70多处旅游参观点。20世纪90年代,西藏旅游业逐步成熟,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设施配套和宣传促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西藏有目标的旅游规划开始于1990年。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委派的代表共同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旅游规划(1991~2005年)》。1995年,旅游业被列入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1996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在西藏自治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纲要》中确定,“(旅游业)要着眼于跨世纪战略和支柱产业的培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用其明显的行业特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地位。
(三)青藏铁路通车后的旅游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西藏旅游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7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多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0%和73.3%,其中乘火车进藏的游客占旅游总人数的四成以上。2008年,受到拉萨“3·14”事件的影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仅有6.8万人次,比2007年下降8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112万美元,比2007年下降77.0%。拉萨“3·14”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程度巨大,入境旅游市场萎缩严重。200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6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9亿元;2013年西藏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18亿元。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资源开发、交通设施、产业规模等方面获得较快发展,成为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日渐成熟和具有优势的产业,旅游产业在总体上保持了跨越式发展态势。“十一五”时期,全区共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10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9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到“十一五”末,全区星级饭店(宾馆)已由“十五”末的74家增加到165家,非星级饭店由“十五”末的535家增加到850家,城镇居民家庭旅馆和农民家庭旅馆迅速增长,星级家庭旅馆达到315家,全区拥有床位数8万多张,住宿接待能力显著提高;旅游定点接待车辆由“十五”末的1840辆增加到2947辆;全区A级景区达到18处,全区旅行社总数达到102家;导游人员由“十五”末的1024人增加到2307人,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3.18万人;旅游业固定资产达到126.38亿元,旅游产业规模经济已经初步形成(见表2-1、图2-1、表2-2)。
表2-1 2000~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统计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局统计资料。
图2-1 2000~2010年西藏旅游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局统计资料。
表2-2 2008~2010年西藏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局统计资料。
通过图表的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青藏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西藏地区旅游发展的可进入性,有效促进了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除2008年受“3·14”事件影响外,西藏旅游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乐观的。但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西藏的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中央将西藏定位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制约与挑战。西藏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区划为中部、东部和西部经济区,并强调要加强和完善区域间合作机制,形成全区特色优势产业互惠互动。中部经济区主要包括以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主的藏中南地区和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地区中部和东部区域。东部经济区则以昌都地区为主。西部经济区以阿里地区、日喀则的西部区域和那曲西部区域为主。西藏要将中部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部经济区会成为全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现代工业发展基地和文化产业培育基地。这个区域将发挥资源和人口相对密集的优势,通过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产业集群化推进城镇化,壮大区域经济规模,引领全区经济增长。东部经济区将发挥毗邻川、滇两省的区位优势,加快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和建材业将成为此区域的经济支撑。东部经济区将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强与藏中地区和周边省份的联系和合作,建设成为连接川、滇、青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并依托“茶马古道”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打造“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西部经济区将适度有序地集聚人口,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加快边境口岸开放和建设,并发挥新藏旅游走廊核心区作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神山圣湖——古格遗址精品旅游路线,以此发展旅游业。西部经济区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全区旅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加强旅游产业规划和管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紧急救援机制建设;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冬季旅游。中央明确了旅游产业在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富民强区中的主导产业和推动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地位,为西藏旅游产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状况
(一)自然旅游资源
在多数未到过西藏的游客心目中,雪域高原是一个高寒缺氧、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景观贫瘠的区域。但实际上,由于西藏具有地势高、纬度较低的特点,使得西藏高原的地形种类多样,气候复杂多变,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而长期生活于此的族群,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1.地文景观
西藏的地形以连绵不绝的山体作为基础,形成了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体。西藏区内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山脉,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上这些山脉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山峰。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幽深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岗日等。据统计,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高峰西藏占5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达40多座,这些山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世界各国登山、探险、考察、科学研究等专业旅游者的理想场所。
2.水域景观
水文景观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高原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47个。湖泊总面积为24000平方千米左右,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3。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过5000米的就有17个。其中雅鲁藏布江及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支流,都极具旅游开发的潜力。湖泊中,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然乌湖、纳木错都在旅游者心目中享有盛誉,这些圣湖大多伴随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更加增添了景观的浪漫气息。
3.冰川
冰川是多年积雪成冰,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能流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水体,西藏高寒的自然条件及季风影响,使境内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十分壮观,全自治区冰川面积26119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4%,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卡钦冰川,喜马拉雅山北坡的绒布冰川等。卡钦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南段,是我国第三大冰川,也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由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远东绒布冰川组成,全长26千米,总面积15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发育最充分、保存最完好的冰川形态,也是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冰川。冰川地形中具备了冰斗、角峰、刃脊等多种样式,而且形成了冰塔林、冰洞、冰面溪流、冰裂缝等奇特景色。
4.生物景观
西藏是我国五大主要林区之一,分布在藏东南及藏南的高山峡谷区的原始森林,受垂直分布的影响,树种组成较为丰富,从低山的热带森林到亚高山暗针叶林,西藏境内均有分布。西藏常见树种主要有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云南松、白桦、青冈木等,经济价值很高;稀有针叶树种主要有穗花杉、云南红豆杉、印度三尖杉、百日青等。全区有各种常用中草药400余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天麻、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鸡血藤等。这些药材产量高,其中不少畅销国内外。
西藏有脊椎动物798种,其中两栖类45种,爬行类55种,鸟类488种,兽类142种,鱼类68种。西藏有昆虫近4000种。西藏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0%以上;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现有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虎、野牦牛、藏羚羊、赤斑羚、羚牛、黑颈鹤、棕尾虹雉、蟒等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麝类、马鹿、藏雪鸡、藏马鸡、墨脱缺翅虫等84种;西藏自治区增加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狐狸、斑头雁、赤麻鸭等16种。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历史遗存丰富
藏民族在创建其历史的过程中,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在这些遗存中,卡若遗址产生于距今46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遗址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西藏高原就有人类的活动。现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格王朝、山南穷结的藏王墓、贡布日神山前的平坝、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西藏极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2.雄伟壮观的寺庙群落
藏传佛教文化是西藏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西藏境内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其中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的寺庙有:格鲁派四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寺庙桑耶寺、萨迦派代表寺庙萨迦寺、世界海拔最高的寺院绒布寺等。这些寺院的建筑一般依山就势,建在西藏生态相对较好的地方,规模宏大。主要建筑形式具有藏式传统建筑的特点,外形一般是平顶,建筑材料多由石头垒砌,墙体非常厚。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上下衔接,高低相配,与周围的山形山势融为一体,在高山、白云、绿草的反衬下,更突出了佛教圣殿神秘的宗教氛围。
寺院中壁画和唐卡是装饰的重要元素,如:日喀则德庆颇章宫内的壁画《八思巴与元世祖忽必烈会于六盘山下》、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图》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因此,这些著名的寺院建筑也被称为艺术博物馆。佛教寺庙的庄严神圣和超凡脱俗的特殊氛围,蕴含着佛理的博大精深和信徒的虔诚追寻。藏传佛教文化对游客而言,还具有心理放松、知识教育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
3.民族服饰
藏民族的服饰有多种类型,因族系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但最基本的藏袍却极为普遍,藏袍的结构宽大肥长,穿时将一条带子系于腰间,在腹部形成一个较大的空囊,可装物品。在农区则采用黑色氆氇制作,男式以黑白氆氇为原料,领子、袖口和襟用彩色布条或丝绸镶边。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在牧区藏袍多用优质羊皮制作,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镶边宽约10~15厘米;女式在板皮外镶以5厘米的“邦典”料。男女藏装多配以装饰,头饰和配饰多以珠宝、金银、象牙为原材料,“巴珠”、项链、花纹手镯、变形戒指、“卡乌”、藏刀、银圆、火镰盒子等都是节日盛装的主要装饰品。对于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而言,藏袍既是服饰又可当被褥。
4.民族饮食
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藏族主要的传统食品。
5.民族歌舞、戏曲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的美称,西藏的民族歌舞是藏族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劳动中相互交融、吸收和辛勤创造出来的歌舞艺术。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在歌舞的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别。其主要的表演形式有锅庄、朗玛、鼓舞和堆谐等。
藏戏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戏曲,它的起源和传承都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代表性的戏班和流派有:以江嘎曲宗藏剧团为代表;前藏流派以觉木隆藏剧团为代表;山南流派,以琼结卡卓宾顿扎西雪巴藏剧团为代表的江嘎曲宗、迥巴藏戏、香巴藏戏、琼结卡卓宾顿扎西雪巴。传统藏戏有《卓娃桑姆》《白玛雯波》《诺桑王子》《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顿月顿珠》《苏吉尼玛》《智美更登》《朗萨文崩姑娘》等8部。据统计部门的资料,西藏2003年有文化经营场点2260家,文化经营项目涉及20多种,文化行政管理人员1736名,专业人员642名,各种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6.民族手工艺品
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有:拉萨、日喀则地毯,江孜藏毯,江孜卡垫,拉萨、泽当、贡嘎氆氇,昌都藏靴,金银铜铁器,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藏装,拉萨陶器,山南木碗,等等。琼结、仁布出产的玉器,是由一种尚未发育成熟的软玉雕刻的艺术品。错那和吉降出产的手工木碗,是西藏传统的民间工艺。唐卡、藏毯、木刻、岩画、藏刀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九眼石、绿松石、玛瑙、珊瑚等宝石也是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增加了手工艺品的价值和品位。
7.民族建筑
藏族建筑的类型多样并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寺院宫殿、园林、民居住宅、塔等4种类型。藏族建筑艺术历史悠久、造诣深厚,能运用统一、平衡、对比、韵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建筑具体可细分为城镇建筑、宗山建筑、宫殿建筑、庄园建筑、民居建筑、墓葬建筑等。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建筑的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寺庙建筑主要材料是石头、木材、阿嘎土等,结构上一般采用木构架,外面再围以泥土或石头砌筑的厚重墙壁。楼层是用木椽铺板构成,上铺木板或阿嘎土。屋顶多为平顶,最上层以阿嘎土加水拍打结实,这是西藏传统的屋面构造方法;采用汉式屋顶时多用歇山顶,屋面包以筒版瓦型的镏金铜皮。金顶正中和两侧一般饰以宝瓶等,檐角上饰以摩羯鱼首,金顶下采用内地形式的斗拱承檐。寺庙建筑在造型艺术、工程质量上要求较高。措钦和扎仓的大门前常设立一对高耸入云的“塔钦”(大旗杆),旗杆上饰以经幡、牦牛尾,旗杆顶部为镏金宝瓶。佛殿内部画栋雕梁,帷幔交织,迷幻的光影色彩造成一种神秘气氛。经堂多为密闭式院落,一般在经堂中央以长柱支起天井,用以采光,外部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吉祥等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镏金装饰,这些西藏佛教文化的特有标志,把寺院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
8.藏医藏药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不但有系统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中最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之一。从吐蕃第一代赞普开始,一些简单的药物知识就被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五部遗教》中就有“可以用赔偿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禳解来对付诅咒”的记载。11世纪,佛教文化在藏族地区再次盛行,藏族传统文化被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医药学被列入“大五明”的第二位。这样,所有高僧或著名学者都要学习并要精通医药学。从此,藏医药学不仅在本行业内得以传代,还遍及全藏区的各个寺庙。藏族先民在总结本民族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医疗卫生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医学体系中,这其中就有古印度吠陀医学和内地中医的内容。藏医药学对人体胚胎发育的认识有较高的水平,在《月王药诊》和《四部医典》中就已经可以逐周论述人体胚胎发育的情况。藏医药学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方面的记载十分形象而详细。如对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肌肉、经络(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及数目等,均有记叙和图解。藏医药学很早就认识到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及猪期(相当于哺乳动物)等阶段,体现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这种记述是符合动物进化发展史的,是藏医对胚胎学的一大贡献。
在诊断学方面,藏医也体现出其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包括问诊、色诊、尿诊、脉诊和其他一些诊断方法。藏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法以服药为主,并采用对抗疗法;外治法有放血疗法、拔火罐、针灸、冷热敷、器械辅助按摩、熏蒸疗法、药水浴、催吐法、涂抹外敷法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藏医学还极为重视调整患者的起居、饮食和精神治疗,也讲究饮食禁忌等。治疗方法,可分为行为、营养、药物和疗术4个方面。著名的藏药学专著——《晶珠本草》,其中共载药物2294种,根据来源、生长环境、质地、入药部位,将药物分为13类,在藏药的分类方法中是颇具代表性的。
如今,冬虫夏草、藏红花、红景天、仁青常觉、珍珠七十等珍贵藏药由于奇特的疗效,已经成为游客进藏购物的重要内容。
9.民族节日
藏族的节日众多,包括祭祀、游乐、农事、祈福等多种类型,主要的节日有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萨嘎达瓦、燃灯节、沐浴节等。各类独具内涵的节日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吸引旅游者进藏的重要因素。
(三)西藏主要旅游资源示意图
图2-2 西藏主要旅游资源分布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局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