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第21辑 2014年·冬)
-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 1571字
- 2020-08-29 03:33:15
专题一 哈维的地理与空间理论
主持人语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的理论从1980年代后期被译介到中国,迄今已经有20余年,我在有意无意之中加入了这个行列。如今,人们对于他的理论的关注,较多地集中在地理学、空间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较少从文化研究与文艺研究方面加以关注。实际上,哈维的理论虽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在后现代时期的新发展、新问题,但他在《后现代的状况》《巴黎:现代性之都》《都市体验》和《作为关键词的空间》等著作和文章中,尝试着将他所创立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等理论用于解释文学和艺术问题,乃至用于解决文化研究一直在关注的阶级、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问题。例如,在《巴黎:现代性之都》里,哈维大量援引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左拉等作家的作品,以证明这些作家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19世纪中期巴黎城的物质性改造对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里,哈维明确提出,后现代在文化和艺术上的表征与变迁,恰恰是晚期资本主义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运作方式、地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时空压缩”的重要后果。
本期的五篇文章,试图让人们从不同的方面走近哈维,对哈维及其理论获得一种总体性的了解。所谓“总体性”,并非我们所了解的后现代理论要解构的那种“总体性”,而是哈维在《巴黎:现代性之都》中批评本雅明碎片式地研究19世纪中期的方法时提出的观点,即要寻找到一种根本性的理论,能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整体来对待。就哈维的理论而言,这种总体性的基础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哈维空间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一文,对哈维理论中的六个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这六个关键词构成了其理论框架中最重要的支柱。如果把握住了它们,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哈维的理论大厦。《空间批评的物质性维度——哈维对19世纪法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一文,则以哈维对19世纪法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为例,说明哈维如何将“创造性破坏”的理念运用于城市空间的改造,从而开启了现代性问题研究的物质性维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体验的文学表述。《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内涵》力图勾画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的主要框架和内涵,以及在哈维的成长历程中影响他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一些重要因素,尤其是根据他自己的陈述与回忆,试图提取出隐含在其研究和著述背后的一些生活与经历中的真实原因。译文《追忆与冀望》撷取哈维回忆录中有关他早年成长经历的部分,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生活的真实轨迹,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生活与思想的发展轨迹。文中的内容在国内应当是首次译介的。译文《哈维访谈录:反思革命》涉及哈维近年来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晚期资本主义在地理上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在后现代状况下对阶级力量和无产阶级的分析与理解问题。
在编完这组稿件之时,我正身处于曾经在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繁荣达到高峰的“现代性之都”巴黎,目睹了今日的巴黎,早已没有了那个时候的盛况,在穿梭往来的人群中,难以觉察到这个不停运转着的巨大都市背后的张力与推动力。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左拉笔下的巴黎,其实早已失去了那个时期风云激荡的景象。曾经举办过世界博览会的大皇宫还在,圣心大教堂还在,巴黎公社社员墙还在,拱廊街还在,枫丹白露宫还在,凡尔赛宫还在……风物依旧,却早已丧失了活力。哈维曾经感叹过的“帝国”的衰落,在今天的欧洲似乎到处可见。资本主义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日薄西山之时吗?哈维并不以为意。他相信,资本主义内部有着巨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够在一次次危机中重新得到恢复与振兴。情况到底怎样,尚需假以时日,尚需拭目以待。无论如何,后现代的社会景观在文化和文艺上的投射,值得我们不断加以关注和研究。
2014年7月写于巴黎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