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5~2016)
- 王一川 陈旭光 彭锋 唐金楠
- 10372字
- 2020-08-29 03:52:24
第二节 问题聚焦:理论争议与创新并存
从2011年“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而“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呈现在争议中持续发展的态势。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不成熟的学科体系,使其在学科定位、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2015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除仍聚焦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外,还开辟了新的话题——“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和如何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问题。
一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
自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关于其合理性的争议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也成为2015年学界热议的话题。2015年第一期的《艺术百家》中刊登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李倍雷的《关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命名的思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梁玖的《“艺理学”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学科名称》两篇学术文章,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展开讨论。两篇文章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命名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合法性的质疑。两位学者提出“学科命名要有学理”的思想,提出将“艺术学理论”更名为“艺理学”、“理论艺术学”或“艺术理论学”的主张。
李倍雷认为,“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有缺陷的。它不像一个学科的命名,让人们感到困惑,不清楚它的学科性质与特征。研究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描述研究对象时,会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学科名称的惯例是“学”字置于主体词之后,表示的是学科类别系统的知识体系,但“艺术学理论”却将“学”置于学科主体名称的中间,显得不伦不类。这是人们对这个学科认识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如果将“学”置于“艺术理论”之后,更名为“艺术理论学”、“理论艺术学”或“艺理学”,则体现了学科的命名惯例,也凸显了艺术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征。这样艺术学的5个一级学科全部对应了:“艺术理论学”(或“理论艺术学”、“艺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它们都是将“学”置于主体词的后面。一个学科的命名,应涵盖和体现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学科性质和特征,“艺术学理论”作为学科名称,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李倍雷在提出“艺术学理论”应更名的同时,还提出了所有学科的命名,都需要以该学科的学理为基础。而这个学理就是张道一在《应该建立“艺术学”》一文中提出的:“在艺术的各部门,即在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电视)、舞蹈等分别研究的基础上,须着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其共性,由个别上升到一般,使之进入人文学科。”这是从研究方法方面说明的“学理”。张道一还从学科建设和设置方面探讨了该学科的“学理”: “对于艺术的宏观考察,整体研究,综合地探讨它的共性和规律,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部分进行配列设施,在艺术教学中则一直阙如。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目录中,就成了一个缺门。譬如说,在学科目录中 ‘艺术学’属于 ‘文学’类,但只是作为 ‘一级学科’的总名,用来概括音乐、美术、戏剧、电影、舞蹈等 ‘二级学科’(专业),而缺少实在的 ‘二级学科’的 ‘艺术学’。这样,对艺术进行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就无法定位。”张道一至今在探讨艺术理论的问题时,依然用的是“艺术学”的概念和这个学科的名称。因此,李倍雷认为该学科的命名应该遵循这个“学理”来考虑,“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命名并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名称的问题,李倍雷也曾与梁玖探讨过。他们一致认为,“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命名是存有缺陷的,是不合理的,需要重新思考。梁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中讲到“艺术学理论”的名称问题,他认为应将“艺术学理论”更名为“艺术理论学”。之后,梁玖又提出了“艺理学”这一学科概念,认为其比“艺术理论学”更加适合该学科,并撰文《“艺理学”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学科名称》,明确阐释了“艺理学”这一命名的由来、内涵与价值、任务目标等问题。“艺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概念的提出,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玖在文中指出:“回望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与现有五个一级学科之设立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是带有权宜之计匆忙中的结果;综观艺术学现有的五个一级学科的现状,不得不承认有太多的不尽学科学理逻辑、历史逻辑与事实逻辑之处。其中,‘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无论是在名称上,还是在学科自身空间界定与系统构建上,都有再深入讨论的必要性。”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和本体性等问题。之后,要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理想前进。最后,要拓宽学科视野,比较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体系构建,确立“艺理学”的学术逻辑。而梁玖也在文中明确了“艺理学”这一概念及其核心价值,“所谓 ‘艺理学’,是指研究生成艺术普适道理的学科。也就是研究主体理解和研究阐明艺术共有必然的理性结论的学科。整体地看,艺理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具有定位、揭示、引领、创生学科的几个学术与使用方面”。文中着重强调艺理学的任务目标,“作为专注于研究生成艺术普适道理的艺理学学科,在学科任务总目标上应着力于诉求揭示艺术的共有知识、价值、原理、行为模式、充权、新取向可能,并在本体、顶点、时空分析、原理、结构五个核心领域,对艺理学进行整合性体系研究”。而这五个核心领域,也是艺理学贡献给自身学科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评价论。梁玖始终认为,确立“艺理学”有助于完善艺术学科的学理,更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在提出用“艺理学”替换“艺术学理论”之后,梁玖进一步探讨了“艺理学”的体系建构问题。
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中心的李荣有基于李倍雷《关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命名的思考》和梁玖《“艺理学”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学科名称》等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也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的文章。文中详述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名称出现的缘由,其作为一级学科名称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进一步思考了“艺术学”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李荣有最终认为,只有“艺术学”这三个字才能完全符合学科命名的基本原则,而且能全面地涵盖这个学科的定位、属性和基本特征。
2015年“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艺术学理论”应更名为“艺理学”,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回归到“艺术学”这三个字,才是最合情合理、名正言顺的选择。观点没有对错,学者们不断反思与探究的精神,有利于解决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而继续努力。
二 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
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面临的基础性问题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问题,而在艺术学理论专业蓬勃发展的5年中,学界也无时无刻不在探讨这一话题。在探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同时,要从学理层面厘清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二是艺术学理论与文学的关系;三是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关系;四是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研究上,有的已给出相对清晰的界定,有的则还需进一步阐释说明。学科建设如同盖大楼,如果没有良好的根基,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高度。学界开始强调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强调汲取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5年,学者们将焦点聚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和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问题上。
仲呈祥在《审美: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当前的、本土的、民族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应该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和道路,坚持走一条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自己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套用、照搬西方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方法。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
李倍雷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们构建的是中国的艺术理论,就必须要从中国的文化资源里面去寻找,从中国艺术所有的艺术门类的材料里去寻找。”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晓辉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也谈到建设中国艺术学的问题,他通过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该以揭示中国艺术的本质为核心,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中国艺术学,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来论证和阐释中国艺术的普遍规律。
王一川在《以“中国精神”引领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一文中指出,以“中国精神”为文艺的灵魂,落实到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就是应当以“中国精神”去引领艺术史论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立志在艺术史论工作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理论评论人才。艺术史论专业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有综合人文素养、掌握艺术史知识、拥有艺术理论修养及艺术批评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核心领域为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鉴于当前这个专业正处在参酌现代艺术学科体制而建构专业培养模式的初始期,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举“中国精神”之旗、立“中国精神”之柱,致力于培养高扬“中国精神”的艺术理论评论人才。这具体地表现为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及自主学习等一系列环节中,在系统传授中外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高度注重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熏陶,着力在“中国精神”引领下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及人格素养。
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立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为当代艺术提供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彭锋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30多年间里发生了急剧变化,从最初的全盘西化到萨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再到今天倡导的东方精神,这种急剧变化迫使我们不断调整中国当代艺术概念的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国艺术家开始回归传统并对它加以创造性的转换。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和交流的经验,具备内外交织、东西交通的眼光,他们的艺术道路都是从东方出发,绕道西方之后又回归东方。他还指出,无论是在技法、境界还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都可以为当代艺术提供新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照搬中国传统艺术就具有当代性,也并不意味着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简单并置起来就具有当代性。中国传统艺术要为西方走出艺术终结的困境提供启示,它自身首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必须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形势。中国社会处于高度发展和变化之中,我们不仅面临全球性的一般问题,而且遭遇了中国式的独特问题。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式的独特问题会逐渐转化为新的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三 美育与艺术教育问题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后,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而注重人才培养与艺术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一个新的关键命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文艺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2015年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借重要讲话的东风,开启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征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还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特色。二是按照把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深入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三是按照培养“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加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开放灵活的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学校和课堂。四是按照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支持艺术院校改革发展。完善艺术院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支持建设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和一流艺术学科,引导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好艺术类学科专业。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关文艺类重点教材的编写、审议、出版工作。五是按照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的要求,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
彭吉象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美育和艺术教育》一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国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时期美育的发展期”。应当承认,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加繁重,需要广大美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继续努力。这是因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育”中,毕竟美育是最年轻的,而其他“三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备的体系,在教学观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美育在以上这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同德育、智育、体育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需要广大美育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对于我国美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我们必须充分加以肯定;对于我国美育建设目前的状态与面临的困难,我们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当前美育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建设。
顾春芳在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讲学时曾指出,美育不仅是理论和学科,美育的关键是要将美感的教育落实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以此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格修养和精神面貌。
中国艺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早在周朝就出现了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司乐。到了东汉时期,我国又出现了第一所文学艺术学校——鸿都门学。唐时出现了第一所学习书法的专门学校——弘文馆。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出现绘画的专门学校——画院。艺术学校的出现,说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说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2011年,因为艺术学升为独立的门类,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在2015年第十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全国100余所艺术院校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围绕论坛主题“文化创新与艺术教育的新思路:‘互联网+’时代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转型与提升”,针对我国目前艺术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论坛主题既继承了论坛始终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与学科规划,使论坛始终站在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参会嘉宾畅所欲言,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探讨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为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思路。
在第十届论坛召开之际,国家还出台了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相关文件,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中国艺术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级各类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政策需求、系统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由国办印发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做出重要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要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呼吁,希望在国家层面印发一个加强美育的文件。一是因为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加强,仅靠教育系统还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二是认为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普及艺术教育,而在实践中往往按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开展普及艺术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美育价值取向明确,强调以美育人,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强调德、智、体、美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育人导向更加凸显。
高等院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开展普及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责任在肩,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贡献一分力量。
四 艺术史的多样性与艺术史研究
艺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和艺术理论或其他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往年的艺术史研究,2015年度有关艺术发展历史本身和艺术史学科的学理探索与建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学界有关艺术史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艺术史的多样性、当代艺术与艺术史的关系、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彭锋在《关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思考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我们把这种艺术史研究称为现代艺术史研究。在众多影响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的西方学说中,黑格尔的学说尤其值得关注。他认为,黑格尔美学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尤其是他关于象征、古典、浪漫三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演变的论述,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黑格尔理论相吻合的地方,比如在同一种艺术门类内部,基本上遵循黑格尔所揭示的由空间向时间发展的规律。但是,黑格尔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艺术史上由一种艺术门类向另一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它遵循的是由时间向空间发展的规律,从而颠倒了黑格尔的理论。如果我们将黑格尔与颠倒的黑格尔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国艺术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的文洁华在《艺术史的现代挑战——从人文主义观点到多元诠释》一文中指出,艺术史最重要的任务是检视艺术作品,以其为人类历史某阶段的艺术创作成果,了解其所具有的艺术本质和历史性地位。她认为,多元观点的语境性研究将陆续在艺术史学中被提出,亦将为胸襟广阔的艺术史家所执行。艺术史研究经过急剧的演化过程,新的方向被提出,同时又再被补充。由鉴赏、考古到图像学再到综合性的多元诠释,每种对艺术史的研究皆为一种理解,因而都必有其侧重点和局限,故大融合的多元观点和研究是需要实验的,特别是在面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形式挑战的当前。她同意艺术史家的首要工作乃仔细观察和理智客观地处理所感知的艺术作品,但无须再要求绝对的客观性,因为偏见和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亦不应逃避。人类价值判断本身就是历史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第三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所体现的学术民主精神,又一次成为对论坛发起时提出的“体现当代青年学者的精神担当,为艺术学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主旨的新注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赵笺的《论“高级的平庸”:艺术史观念下的当代艺术》一文,关注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史写作问题,从当下现象切入展开了对艺术史研究的追问。李林俐的《论西方艺术史写作中的“风格”概念》一文,讨论了艺术史叙事中“风格”的概念,对“风格”的二元性做了很好的分析,研究了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程雅娟的《文化适应与文化改造——从东渡遗珍看中国隋唐艺术的传播影响》一文,从“小”问题入手,文献准备充实,研究细致,通过阅读可知作者受日本学界治学方法影响较大,但又超越了日本的治学方法,有中国史学方法的根基。文章从个案研究上升到艺术史学的概括,令人赞赏。王望峰的《疑真神话:艺术史的一种“新阐释”》一文,将中国神话意味与绘画表现并置,形成很强的历史感,清晰阐释了疑真神话富有的历史意义。朱亮亮的《物候学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图〉之“春景说”再论证》一文,选用的研究方法非常新颖,有启发意义。该文采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将之恰当地运用到艺术史研究之中,开拓了艺术史研究的视域和外延。
2015年11月6日,第十二届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本次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为主题,来自中国、韩国、美国、英国等国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不同文明在和平环境中的交汇及全球共同面对的变局和挑战。在分论坛“艺术史的多样性”研讨会第二场,来自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的艾伦·特纳(Allen Turner)与大家探讨了“西方视野中的艺术史”这一话题。他一方面回顾了艺术史中观念的变迁和艺术外延的扩展,认为当前对艺术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欧洲中心的视角和传统的视觉艺术门类;另一方面,媒体、技术和世界范围内的即时通信手段已经深刻改变了艺术背景。艺术观念往往体现为一种“后知之明”,我们只有提高其预见性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此外,艺术的全球化和易获取性还可能导致一种均质化的危险,个体艺术家需要警惕这种均质化,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原创性并体现民族国家起源意识和身份认同意识的作品。而在第三场A组报告会上,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Roberto Conduru在关于“全球艺术史:一个非常规的观点”的报告中,阐释了他对全球艺术史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全球艺术史必须囊括全球艺术领域内的其他客体、行为模式、媒介体制,同时必须检阅艺术史的范畴、原则和方法。他指出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艺术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全球艺术史”的新观念。
五 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模式。2015年度,学界对艺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有关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以及文化产业相关的问题。
林一在《原创性学术研究对艺术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艺术管理学科对“基于中国艺术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理论创新的滞后和缺乏是制约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艺术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创新研究的指导工作:提升教师团队的理论创新水平;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亟待进入深入合作的新阶段;鼓励学生到本领域成熟的国际前沿学术平台开展学术交流。
周星在《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3K、3M、3D概括法则》一文中指出,在艺术学科构成中,艺术管理学科是比较薄弱的。在世界有几百年历史的著名大学,开始有艺术管理专业也就40余年时间,而在中国则更晚,学科极少且历史很短。按照一般理解,艺术管理是针对艺术表现对象但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使艺术的市场得以实现的学科。作为以跨界和综合性素养为特色的艺术管理,与之相关的是艺术生产、艺术市场和艺术营销,以及艺术经纪、知识产权,还必须涉及文化法规、广告和公关等方面,来为各种艺术类别的市场生存和实现价值服务。无疑,艺术管理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和操作规律,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独特。所以在美国大学有几十个艺术管理学科,其中一部分就设立在管理学科中,还有一些则设立在艺术学科中。探究艺术管理,要求艺术市场和实践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艺术管理的需求推动着对艺术管理的理性认知。所以,中国的艺术管理学科多建立在艺术学科中,在管理学科中设立艺术管理显然注重其管理科学的性质,而在艺术学科中设立艺术管理,则其艺术专业性更为凸显。当艺术门类已经建立而艺术管理作为科学发展时,需要我们静下来细细研究其规律。
六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2015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学理论由一个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是该学科历史上一个难得的机遇。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艺术学理论面临多方的质疑和严峻的挑战,学者们不断地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为建立健全艺术理论学科体系而努力。在探索艺术学理论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价值与发展前景。我们不应急于用眼前的显性成果,而是要夯实学科基础,厘清学科内涵,构建学理基础,完善学科建设,并最终以丰硕的成果来证明其学科价值。艺术学理论学科不断发展,学者们积极探索,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定能迎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