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社会建设

社会是什么

“社会”也许是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但很多人对“社会”一词的具体含义或许并不完全了解。从构词法来看,社会是由“社”与“会”两字构成。“社”本意是祭祀神明的地方,如“春社”“秋社”“村社”,后引申出来的意思为团体,如社团、报社、结社等。在古代社会中,祭祀神明的神社是无处不在的,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成语“宗庙社稷”“江山社稷”就有国家与最高权力的含义。成语“城狐社鼠”“稷蜂社鼠”“鼠凭社贵”就是指老鼠把窝做在社庙里,一下子就高贵起来,以此比喻小人仗势欺人。“会”表示联合为一体。两字合在一起,本意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最早出自《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书中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等。此处“社会”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现代意义的“社会”(对应英文society)是指人类生活共同体,此词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

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cciete”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强调社会是指由同一种信仰、文化或认同的人所构成的人类群体。日本有很多民间神社,很多村落是以神社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在日本也有很崇高的地位。日本的公司企业通常被称为“会社”,也突出了信仰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时期,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日本比中国先行一步,译介了很多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中国学者就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时,通常用汉字,以示典雅。因此,很多现代汉语新名词就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的“社会”一词才有了现代通用的含义。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译成中文时,将“社会学”译成“群学”,将“社会”与“群”相对应,社会就是人类生活群体。“群”本意是君从羊。“君”本义为“管事人”“干事”,引申义为“地方主事人”; “羊”指某一地方的居民。“君”与“羊”联合起来表示“有君长的地方”“有君长的人民团体”。严复用群来代指社会,是因为“群”在汉语典籍中有特殊意义,荀子在其《荀子·王制》中对群有特别的讨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的意思是,人的力量不如牛,奔跑的速度不如马,但可以役使牛马,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有组织合作的能力,而牛马不能。为何人能组织合作?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名分,另外还有规则。组织合作加上规则,就可以团结,团结产生集体,集体力量大,力量大则强盛,就可以胜过万物。荀子在这里强调人类之所以强大,并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能团结合作。

“社会学”概念引进到中国,代替了“群学”,成为常用词。笔者在此觉得“社会学”比“群学”的内涵更为丰富。日本人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突出了人类生活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性。人类早期的聚会活动都同神灵、祭祀有关,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维科在其名著《新科学》中试图提供一种人类行为的普遍解释。维科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灵在于其“文化力”的能力。一切民族,无论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尽管是分别创造起来的,彼此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隔甚远,却都保持着下列三种习俗:(1)它们都有某种宗教信仰,尽管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信仰;(2)都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3)都有葬礼仪式。人类社会“都是最虔诚地遵守这三种制度,以免使世界又回到野兽般的野蛮状态”。可见信仰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群体维护的重要性。

自有人类社会,人类就有宗教信仰,国家形成后,就有共同的文化制度作为基础。宗教信仰如同人类一样古老。科学主义一直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终将会消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离不开宗教信仰。如果说宗教信仰会有消亡的那一天,那一天也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后一天。现代国家之中也有宣布消灭宗教或禁止一切宗教信仰活动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宗教,如某某主义,替代传统宗教而已。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认为,现代国家整合主要靠国家主义理论、仪式与符号,这种为使民族国家的具体经验富有神圣的普遍意义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强大的信仰、符号和仪式等,可称之“公民宗教”,它是把公民个人的社会角色与终极存在及意义联系起来的信仰、仪式及象征的体系。美国建国后一些总统的就职演说,美国公民对美国国旗、美国梦、美国生活方式和美国民族英雄的崇拜等现象,都是美国公民宗教存在的表现形式。公民宗教与政治团体或宗教团体均不同,它发挥了国家与教会都没有的特殊的宗教功能。尤其在现代社会,它成为传统宗教的补充,成为奉献乃至献身的动力。它从超验的角度确定民族的目标,并成为民族的巨大内聚力。社会是拥有共同信仰的人类群体,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成文的法律制度,也需要非成文的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是一种软约束,宗教则为这种软约束提供信仰支撑,这样社会才能更好地运转。

人类社会发展建立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社会制度文化保证了这种分工与合作的有效进行。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经常有社会性动物的介绍,大的动物如大象、狮子、野牛等,小的动物如蚂蚁等。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过着群住的生活,共同捕猎与防御入侵者。一些食肉动物因集体行动,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如非洲鬣狗群可以捕食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角马、羚羊、野牛等食草动物,甚至可以从百兽之王——狮子口中夺食。动物群体内部也有较严密的分工,最典型就是白蚁,白蚁群内有蚁后、工蚁与兵蚁之分。蚁后的职责就是繁殖,群体内的所有白蚁都是它的孩子。兵蚁与工蚁的职责分别是兵蚁防卫蚁穴安全,工蚁则负责采集食物、照顾蚁后与幼蚁、维护蚁巢清洁等。兵蚁与工蚁都牺牲了繁殖功能,都是没有性别的蚂蚁。这种群体内部严密的分工合作,造就了白蚁群体的强大,白蚁在温带与热带地区都广为分布。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还会思考,可以通过分工与合作不断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但动物没有这种思维创新能力。

严复将社会学译为“群学”,强调人类个体生存是无法离开群体,如家庭、学校、公司、社会组织、军队等的。人类个体有比动物更长的婴儿期,在初民社会一个人至少在14岁后才算成年,在现代社会则更长。如果离开家庭的照料,婴儿将无法长大成人。

许烺光(1909~1999年)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对中国、印度、美国三大国家的社会组织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三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模式。宗族种姓俱乐部就是介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广阔地带的人类社会集团,以区别于所谓“初次集团”,即家庭。许烺光认为,“在家庭与国家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中国人的最重要的集团是宗族,印度教徒最重要的集团是种姓,美国人最重要的集团是俱乐部”。美国的俱乐部组织主要是各类非政府组织,最多的是宗教组织,此外是各类公益社团,如基金会等,体现自由结社精神。西方人并没有很强的家族观念,而这在中国则非常强,家族制度的影响到现在还存在。印度主要是依据种姓制度将居民分成五大类几千个亚种姓群体,不同群体享有不同权利与义务,世代继续,终生不变,造成先天的不平等。印度现在是民主国家,但种姓制度是印度教教义所规定的,这使不同种族之间的权利平等改革进程变得特别缓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无疑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在政府只设到县级的情况下,县以下主要靠乡绅自治,所谓“长老统治”。中国乡村多是聚族而居的村落,一个大的宗族,通常由族长作为最高政治领袖,祠堂则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也是家族办公的地方,族内会议通常在祠堂召开,族学开设在祠堂里。另外家族也有存在的经济基础,就是族田,为宗族活动提供经济支持。此外,还有族谱与家规等书面文献,为宗族提供历史记载,家规也是族内法规,需要家族人共同遵守。敬祖收宗,团结族人,对经济比较困难的族人提供周济,使他们能渡过困难。

现代社会中,乡村仍然是熟人社会,宗族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但城市则是陌生社会,城市小区只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职业活动多在其他地方进行。这种分离,造成城市社区人与人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人们更多依靠业缘与趣缘结成关系。职业单位是人们第一依靠的组织,此外就是各种社区非营利组织。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现代的特征就是城市具有三种生态学上的特质,即众多人口、高密度、异质性。在个人层面上,城市人通常是作为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的,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们常感到孤立无援。在社会层面上,经济竞争与劳动分工使人们之间的社会生活发生分离,容易引起家庭、朋友、邻里等首属群体的削弱,社会秩序将出现混乱甚至“社会解组”。

说到“社会”,不能不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在当代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列。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将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4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欧广为流传。这种思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看到财产私有化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进而出现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人们想通过财产公有来解决这些问题。世界社会主义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大流派: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又称“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三是国家社会主义,又称“拉萨尔主义”。这三者的目标基本相同,但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手段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团结起来,通过暴力革命,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民主制度,通过议会民主的形式,将工人阶级政党推选为执政党,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由拉萨尔提出来的,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可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改革而建成。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做了科学解释,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社会主义社会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导致的周期性危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它是消灭了剥削与贫穷的社会,它也是一种人与人间关系相对平等的社会。在理论上看,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常理想的社会,但通过多个国家多年的社会实践发现,其也存在问题。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建成的国家,实行非常纯粹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解决不了社会活力问题。苏联在1989年解体,与此同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巨变。俄罗斯在继承苏联大部分国土与社会经济遗产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发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运动,引入市场经济,准许私人企业发展,发挥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使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增长,但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很多,如贫富分化、社会失信等。这些社会问题也需要通过社会建设的方式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