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之国策,中国进入了海陆统筹发展的新纪元。如何从“内陆文化中心论”和“欧洲文化优越论”的观念牢笼中解放自己?如何获得多样化的知识与全球性的视野?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海洋的视角来看看!本书选择了十二个司空见惯的对象,从“大历史”到“微物品”,看看这“十二张”面孔是否“变形”;在变形之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一种新的视角。
从长时间段、全景式地观察海洋与中国的关系,千百年来,中国有三次向海洋发展的历程,中国海神的女性身份原来与海洋族群中女人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从全球文化视野看,中国海洋族群经略海洋的历史非常悠久,他们携文化在东南亚区域形成多处“文化飞地”,造就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土生华人”;同时,中国产品丝绸、茶、瓷器成为贸易的主要产品;中国的文化与造船、航海技术更是影响了全球海洋活动的大发展。当然,开放的海洋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因素,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的音乐涵化成中国的“南音”,土楼能够发展为建筑精品源于通过海洋贸易传来的烟草。
“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以及所表达的文化“实质”是什么?中国数千年的航海史为何只有“郑和”被记忆?真正的中国海洋英雄是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维的“三级跳”:跳出欧洲文化优越论的圈子、跳出中国农耕文化一元论的桎梏、跳出学科规划的小圈子,发掘本土的海洋文化资源,展现中国海洋族群悠久的历史和中国海洋文明厚重的积淀,建立具有中国气质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