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东南沿海在“向海”过程中的“要角”作用

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所保留下来的区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海洋文化,它总是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为中华文化留下重要的资源,如宋代的妈祖、清代的郑成功。

郑成功在清朝的身份是变换的。清朝初年,拥兵东南、以“反清复明”为号令的“国姓爷”郑成功(朱成功),到了清末却成为朝廷树立的民族英雄。因为清末的中国需要一个在海洋上打败过外国人的英雄,“国姓爷”郑成功被选中了。当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一定不是GDP有多大体量的问题,而是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具备一些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恰恰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到中心所需要的本土文化资源。

(一)马来西亚的“新福州”和“小福州”

从陈嘉庚到黄乃裳。2007年,在《亚洲周刊》成立20周年的座谈会上,龙应台女士发现马来西亚的诗巫绝大部分在说福州话,这件事情引起了她的好奇。当她了解到这些讲福州话的人是如何来的以后,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所邂逅初识的新诗巫,竟有这样一段鲜活立体的近代史……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历史,多么有震撼力的景象,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史,也不过如此吧?”龙应台:《一个没有墙的华文世界》,新华博客,2007年12月11日。那么,感动龙应台女士的到底是什么事呢,这件事情要讲到福州籍的黄乃裳。

我们知道,毛泽东曾高度赞扬福建厦门籍的华侨陈嘉庚,称其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该题词是毛泽东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书写,赠给重庆各界召开的“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的转引自陈永阶:《“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早在民国初年,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人华侨就曾积极参与。我们知道,东南亚是欧洲工业化过程中重要的原料产地,东南亚最早成为欧洲工业化全球分工与布局的一环。在此过程中,身处该地的华人华侨不仅自身获得发展的机会,而且将“现代化”的技术、理念与教育体系引入中国。陈嘉庚为提高中华民族教育事业水平和民族素质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财力。1894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村创办了“惕斋学塾”,这是他兴办教育的伊始。1913年,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学村,学村里师范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水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等一应具备。1921年春,厦门大学正式成立。同为福建华侨的胡文虎,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心系祖国。他考察欧美各国之后,感慨于中国教育的落后,在国内先后捐助过上海大厦大学、广东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学院、厦门大学以及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汕头市立第一中学、市立女子中学、私立迥澜中学、海口琼崖中学、厦门大同中学、厦门中学、双十中学、中华中学、群惠中学等院校。同时他在国内还兴办医院,捐助养老院、孤儿院,积极赞助其他类型的慈善机构。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向海”的改革开放,以闽粤为先行先试区域,将“现代化”的技术、资金引入中国。如果说,第三次“向海”的第一阶段是以“引进”为主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则是以“走出去”为标志。

黄乃裳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期间是孙中山先生非常得力的助手。辛亥革命时期,他在福州是以旗手身份出现的。早期民主革命失败后,黄乃裳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家乡人民免受腐败暴政之苦。为了能够为自己家乡的老百姓寻找到能够开始理想生活的土地,向今天马来西亚砂拉越的酋长租赁了新诗巫。在黄乃裳看来,该地自然条件优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非常良好的土壤结构;但居民比较少。黄乃裳跟当地酋长签署了租赁这片土地一百年的契约。回来招募福州周边的人移居到该地去,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在这样的地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没有暴政、没有腐败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壮举感动了龙应台女士。

黄乃裳回到福州以后(当时福州是十邑的概念,除了五区八县之外还有古田、屏南),跟同事们一起把他在海外建立理想国的愿景,向当地的手工业者、商人还有一些失地的农民和有志向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人作了多次演讲,招募了约1500位志愿者,分三次移民今天的马来西亚新诗巫。

当时新诗巫只有原始森林,地表地貌非常粗糙,一切都要靠福州的新移民去建设。自然环境很艰苦,但是没有清政府的统治,也没有腐败的地方官员,他们可以在这块地方根据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双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把精致农业、套种农业引到了新诗巫,在高地里种植番薯和木薯,在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充分利用土地。虽然第一年并没有很大的收成,但到第三年就有很好的收成了。黄乃裳带去的这些移民不仅把当时晚清中国的精致农业带到了马来西亚,而且也把各种比较成熟的种子、农具带到了那里。经过福州籍垦民几代人的艰辛劳作,终于将原来的荒芜之地建设成美好宜居的城市。今天,新诗巫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第二大城市,走到这个地处马来西亚的新诗巫,会听到很多人讲福州方言,不少人愿意把诗巫称作“新福州”。

黄乃裳带领福州移民开发新诗巫的经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式,可以把中国的先进技术、资金、组织化的过程移植到世界上有需要的区域,按照中国人的智慧以产业园、试验区的方式实现出来,这是从黄乃裳开发新诗巫的事件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除了“东马”(马来西亚东部的简称)的诗巫“新福州”之外,“西马”(马来西亚西部的简称)尚有一个“小福州”。

相对于“新福州”来说,“西马小福州”实兆远只是马来西亚霹雳州(Perak)的一个小镇,名气也小些。但与“新福州”一样,这里以华人居多,尤其是福州人。早在1903年,363名来自中国福州包括72名妇女及55名小童的垦殖移民在实兆远港口登陆后,便展开了对实兆远的开垦。

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为开拓荒地发展,与霹雳州统治者达成协议,通过美以美教会,由林称美牧师等从中国福州招募人来实兆远区垦荒拓展。实兆远这个地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说,是那363名福州人,抵达实兆远甘榜(Kampung Sitiawan)港口时,彼此都说:“实在远,实在远!”后来就演变为“实兆远”这个名称。

他们在实兆远港口登陆后,男人们步行,妇孺们坐牛车到达甘文阁垦场,并被安排居住在亚答长屋内约半年时间,才逐步被分配到目前的甘文阁大街一带的第一区、第二区及第三区,也就是现今的甘文阁至福清洋一带,然后先种稻米、菜类及养猪等开始工作。

实兆远区域主要是一片平原,只有靠海的红土坎镇(Lumut)有少许小山。居民绝大部分以农业为生,橡胶、油棕与芒果是这里的主要产品。养殖业也比较发达,这里生产不少肉鸡与淡水鱼虾,为马来西亚主要生产地之一。实兆远出名的美食有红酒(福州米酒)、面线、光饼、火把(饼干)、卤面、酸辣鱼鳔、福州鱼丸等。有些居民以渔业为生,海鲜便宜且新鲜,因而有很多海鲜楼,以“福清洋”为主,闻名遐迩。开垦百年之后的2003年,霹雳州政府将实兆远镇最大的街道改为“林称美路”,从官方角度肯定了其领导开垦的功劳,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如果说“新福州”的福州话带有浓浓的福清口音的话,那么,“小福州”的福州话就带有浓浓的古田口音了。

(二)兰芳公司

1777年,《独立宣言》问世,10年以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在位于中国海南部的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的西部,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的移民也曾建立起了一个自主性质的兰芳公司,这个兰芳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约110年。

清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转折期,从清初时期的“迁海”,到后来只允许广州一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清代的中前期始终对海洋采取封闭政策。但是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的海洋天性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自守而被完全扼杀。在这段时间,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的人民还继续保持着下南洋的热情,罗芳伯(1738~1795年)就是在清代中期下南洋的。

18世纪以来,由于欧洲的工业革命,锡矿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东南亚的锡矿资源得到很大的开发。闽粤(包括现在的台湾省与海南省)人民一直在东南亚有自己的生活传统,罗芳伯比起其他下南洋的人多了一些个人特点:他读过一些书,还练过武术。到了加里曼丹后很快成为当地华人的首领,当地华人在与当地原住民及欧洲殖民者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产生摩擦,罗芳伯总是很仗义,既维护华人的利益,也维护当地原住民的利益,得到了原住民酋长的赞赏。原住民酋长就把加里曼丹附近的土地划给罗芳伯,由罗芳伯所代表的华人共同管理。

加里曼丹西部储藏有大量的钻石和黄金,罗芳伯以这块土地为据点,把在南洋打工的闽粤人民聚集在一起,围绕周边的采矿业形成了分工非常细致的、上下游产业和生活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讲闽南话的人把挖出来的钻石黄金卖到全世界,讲客家话的人负责挖矿和采矿,讲福州话的人负责种庄稼,形成了产业和生活所需都非常配套的产业园。

当时,罗芳伯仿照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把自己的产业园取名为“兰芳公司”,罗芳伯自认为“兰芳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有相似之处,都是自己国家之外的海外产业园。当然也有差异之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代表政府,在海外进行殖民、军事行为、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准政府结构”。正因为此,兰芳公司在成立之初曾努力想和清政府产生关联,屡次申请成为清政府的海外番地,愿意对清政府称臣。但是,今天我们从清朝档案里看到的,是清政府对兰芳公司的请求置之不理。

尽管如此,兰芳公司在约110年的时间里,坚持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长期聘请大陆落第的秀才到兰芳公司开私塾,传授中国文化,把中国家庭伦理观念、政治组织形式都搬到了兰芳公司。与其时中国的政治组织不同的是,兰芳公司的大总长并没有家族的继承权,他们都是民主选举出来的,谁德高望重,谁愿意为广大的华人谋福祉,谁才能成为大总长。兰芳公司成立15年后,由于南洋地位特殊,欧洲不少专家学者都觉得兰芳公司的存在是个奇迹。1797年,《泰晤士报》在内的大量欧洲媒体组团考察兰芳公司,至今仍可在1797年6月8日的《泰晤士报》头条位置看到当年对兰芳公司的报道:“大唐总长罗芳伯的神奇贡献,贵在与婆罗洲苏丹有机联系在一起,协调各族民众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体制,经济也有规模发展,国力虽落后于西欧诸国,但意义不逊于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总统实现联邦制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共和国。”转引自罗香林《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香港中国学社出版社,1961,第290页。

由此可见,罗芳伯的追求与黄乃裳一样,他们厌倦清王朝的腐败暴政,希望在自己能够创造幸福的地方创造民主、共和、富强、远离暴政的居住地。兰芳公司的历史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今天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共享文明、技术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