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当代:第三次“向海”闽粤先行

明清时期的曲折“向海”,是中国东南沿海区域海洋族群的选择。我们的祖先以海洋族群的惯性,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今天依然值得记忆、极具价值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本土文化资源。其实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人民,是真正的海洋族群。在中央政府支持“向海”、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它做得很好;当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从海上退缩的时候,它还依然“向海”,拎着脑袋“向海”,且客观上造就了该族群在海外的大量迁播。

我们认为,第三次“向海”的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12年,改革开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策划之下奋力地推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使得海外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进入中国,使得中国从与世界“隔绝”许久的民族重回国际大家庭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大陆人民以不到一代人的工夫把中国从过去工商业基础极端薄弱的状态一下子提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我们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我们是这些成绩的建设者,我们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者。我们有理由骄傲,也有理由使我们这次“向海”走得更好、更健康。

第三次“向海”的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当下正在经历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的预热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中国东南沿海像30多年前一样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这样的情形下,福建又有一个新的历史责任承担在肩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福建人能够为这个民族“先行先试”、为这个民族积累起更多“向海”的文化资源,以此来武装整个民族的“向海”,使中国不仅在物质上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且在文化上、在民族自信心上、在话语权上,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向海”的第二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更加艰难。第二阶段再次“向海”的过程,不仅仅要把海上的国门打开,更要探脚入海;不仅仅要走到近海,更要走到太平洋的深海。这样的过程,其解放思想、勇于创造的精神不亚于30多年前提出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一批文化的先驱者,一批富有魄力的、对这个民族富有责任感的各界领袖和精英来实践国家的宏伟战略。它不仅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话语和知识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有深厚的内陆文明历史,几代人的知识结构都建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并没有海洋人文的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在全球化的角度清理、再造新的理论与知识,这一阶段的任务会比前一个阶段更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