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专业市场的高速成长之源

专业市场若要在某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则其自身必须要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而若要区域经济实现持续的增长,则专业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要提高。从哲学角度来讲,事物的功能往往与其规模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专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或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专业市场自身能够随着时间推移可持续地扩张或成长。如果赞同上述论断,那么不妨继续大胆假设:若要实现专业市场的持续扩张,则其规模和效率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循环累积的良性互动机制。具体而言,即专业市场本身具有效率优势→吸引交易和生产的集中→专业市场规模增加→配置资源效率增强→继续吸引交易和生产集中→专业市场规模增加→……→专业市场的高速成长。

专业市场的运行与上述大胆假设究竟是否相符?我们可以从事物本身的特征进行分析。专业市场是一个共享式的销售网络,为市场交易提供了特殊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即存在“体制落差”或“体制灰区”,如公平待遇、税收优惠,提供社会治安及政府信用保障等,这些条件为市场内部独有,给市场内交易营造了一种安全、宽松的经营环境和制度环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具体而言,其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2.1.1 节约信息搜寻成本

交易成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信息搜寻成本,而在不同的市场交易机制下,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专业市场在集聚信息、发布信息方面的完善渠道和处理机制是其交易效率的重要来源。具体表现在:专业市场创造了供求双方的信息集聚,为供应方提供了有针对性、专业化的需求信息,为采购方提供了较为真切完整的商品供给信息,这些有助于买卖双方的快速匹配,从而扩大了交易规模和市场范围;尤其是在专业市场初创时期进入市场的企业(经营者)大多不用依赖自己的商标、品牌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拓展市场,而是通过专业市场搜集和反馈各种信息来完成交易,这不但增加了交易量,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单位交易量的交易费用。从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专业市场是大量商品的集散地,还不如说是海量交易信息的聚集地。除此之外,仅就获取信息所要行走的物理距离而言,集中交易也显然要比分散交易更容易低成本地获取有用信息,例如,假定持有不同的待交易商品的各微观经济主体围绕一个圆周(R为圆周半径)而居,其中一方为寻找最满意的商品和获取最优的交易价格,则至少要沿距离为2πR的圆周一圈,这就是该笔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而如果在圆心处设一交易市场,则完成该项交易只需要2R距离,可以节省约2/3的搜寻成本。

2.1.2 抑制机会主义倾向

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在绝大多数的交易中卖方都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因此容易诱发其机会主义倾向,在商品质量等方面侵害买方的利益。如果没有遏制卖方机会主义的相应机制作为保障,买方最可能以取消交易的方式消极对抗,或者对某种商品的各种档次只给出一个中间的价格,由此将会导致市场的交易量减少,甚至达不成交易。在传统的行商制度下,或者在引进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标准化交易、信用证交易、网络交易等之前,交易通常以现金对实物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进行,对买方而言,在这种条件下的卖方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显然,此时在没有相应可信赖的措施作为保障的情况下,除非是一些价值微小的商品,否则很难完成交易。而专业市场则避免了这一缺陷,因为坐商制度规定交易双方必须在固定的地点集中买卖,如果交易或商品存在问题,卖方则很难逃脱买方的事后索赔和报复。因此,买方在选择交易对象时,同等条件下肯定是偏好于坐商而非行商。对卖方而言,为扩大交易规模和进行连续性交易,也必然选择坐商形式以取得买方的信任。所以,选择坐商交易制度是一个纳什均衡,稳定性保证了交易的持续进行。

2.1.3 形成了交易的规模经济

一般而言,生产者要建立自身的采购组织和销售网络,只有等到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后才可能进行,小规模企业建立独立的购销网络肯定是不经济的。而在一个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存在的通常是大量的小规模企业,需求和供给往往都是分散的。此时如果缺乏连接供需双方的某种“公共桥梁”,单独达成小规模分散交易的成本必定十分高昂。而专业市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过渡性的支持,为高度分散的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促使许许多多分散的小规模商品生产者和需求者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可观的交易群,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供需双方见面的成本大为降低,交易完成的概率迅速上升,这使这些小规模企业达成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

2.1.4 创造了交易中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指的是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或销售比分开进行时的成本要低的一种状况。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使单位成本降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具体到区域层面,指的是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还有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时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专业市场正是通过扩大其经营范围,即通过一组设施来处理许多的相关产品系列来增加竞争优势。

2.1.5 具有网络效应

专业市场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它内部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形成了网络结构,即专业市场网络。网络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在交互活动、交换并使用相关资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网络的形成是一个带有路径依赖特征的自组织演进过程,其中,行为主体的活动可以理解为各主体在网络中的竞争与协作行为,因此,网络组织中的各行为主体通常不能摆脱过去它自己所创造的网络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市场网络实际上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专业市场网络的边界是相对模糊的,它并不局限在专业市场所在地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但是网络的主体结构一般位于专业市场所在地的空间范围内。因为,专业市场内的各种行为主体、商品资源、生产要素是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流动的,这就难以保证专业市场网络的边界与其所在地的地理边界一致。,各个行为主体(市场经营户、供应商、采购商、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及个人等)在交互作用与互动活动中,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其中,正式关系主要是指专业市场内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合作网络,非正式关系主要是指各个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网络关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交易的顺畅流动。

当专业市场的原有参与人员因上述效应而获益之后,示范效应逐渐吸引周边地区以及更远地区的许多批发商、零售商把专业市场作为采购或销售基地,从而使商业人口在专业市场所在地大量集聚。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艾萨德(1991)所建立的描述区域中人口行程的引力模型来加以说明。该模型指出,人口越密集的地方,往往越是繁华的中心城市或城镇,从而也往往是区域中人们行程的终点,吸引人口聚集,因此,区域中某亚区的引力大小与其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呈正比。对此,可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将一个区域A分成a, b, c, …, z亚区,其人口分别为Pa, Pb, Pc, …, Pz。假设所有亚区人口和其他方面的特征都相同,则在从任意一个亚区i出发的100次行程中,到达亚区j的次数T由以下公式给出:T=100PiPj/P(其中P为区域A的总人口)〔美〕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第72~76页。。专业市场正是凭借其较高的商业人口比重,成为区域中吸引商业人口能力较强的亚区,集聚了大量商业人口,这是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同时市场发展产生的巨大的吸引力,使周边甚至更远地域的商业人口也大量聚集到专业市场所在地,并由此推动了专业市场规模的增加。

事物在量变累积的同时往往潜伏着促使事物质变的因子。规模增加后的专业市场逐渐产生具有内生性的两种报酬递增机制:知识信息层面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和分工层面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前者指的是专业市场内的厂商、采购商、经销商等收益增加,其机理在于,专业市场的特点是大量同类或相似产品,甚至是具有产业上下游联系、旁侧联系的产品共处于一个巨大的公共平台上,不同企业生产的这些相似却在技术上各具特色的产品,包含有产品的共同信息和各个厂商自己特有的信息,这些产品构成了某类产品的巨大知识集合,某类产品所有的从低到高的知识、信息系列,都可以在这类产品的专业市场中被轻易地搜寻到。这种知识、信息的密集,可以形成报酬递增的三种形式: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信息外溢的范围经济与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在专业市场上,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是一种在单个企业意义上,利用专业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发布平台而形成的规模扩大后对成本的节约,主要源于知识的MAR和Porter外部性,产生于专业市场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类型产业的企业之间。信息外溢的范围经济是指由于在不同市场主体或不同活动之间知识溢出的存在,相关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该现象主要源于知识的Jacobs外部性,具体表现为专业市场内近似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推动了相关创新,进而导致这些近似产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信息外溢的范围经济主要产生于专业市场内具有旁侧联系的产业(或企业)之间,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单个企业。而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指的是复数主体相互联结,通过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而创造的经济性,主要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产生于专业市场内具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或企业)之间。

而分工层面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主要指的是分工扩大带来的收益增加。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分工在增加生产效率的同时会带来交易成本或费用的提高,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分工深化的阻碍因素,分工的深入使完成一件成品的交易次数增多,总的交易费用随之升高,甚至可能抵消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改进,这种交易费用是因分工而产生的,因而是内生的。因此,能否降低内生交易成本就成了分工能否发生或扩大的关键。杨小凯(1998)认为,内生交易费用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争夺分工的好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导致资源分配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价。而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专业市场的五种优势,扩大了交易的可选择性,提高了信息流动的充分度,有效抑制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而言,由于场内大量经营户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由于专业市场采用“坐商制”,卖者因其摊位固定而无形中向买者提供了信用保证和财产抵押。双方在议价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信誉的投资与长期交易收益预期的贴现,使得合作走向成功,降低了内生交易费用。同时,传统专业市场的有形性使主办者承担了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所描述的第三方规制结构中的仲裁者的角色,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契约公正实施的保证与质量监督,大大降低了交易双方因信息互不相通而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此外,专业市场的出现也有效地降低了交通运输、信息搜索、交易时间等一系列的外生成本。除了空间距离上的减少,交易的次数也因专业市场的存在而大为减少。这些都有助于分工的扩大,而分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参与者的收益增加。

专业市场规模增加后产生的以上两种报酬递增机制叠加原有的五种效率优势的结果,是使专业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呈几何级数级放大。这进一步吸引周边甚至更远地区的经济主体参与专业市场的交易网络,参与者的增加促使专业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张,然后专业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新的参与者加入,……专业市场规模和效率的良性互动循环形成。以上就是我们对专业市场高速成长之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