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基于广西五县的调查
- 梁英
- 4737字
- 2020-08-29 04:39:08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思想。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25)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特别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胡锦涛,2012:53)从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近年来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尤其是基层党建科学化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一方面,党中央指明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党中央也对基层党建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据中央组织部最新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其中农牧渔民党员2602.5万名,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441.3万个,其中全国32341个乡镇、571544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成长,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09:671)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时期,农村社会的变迁尤为显著。
1.农村人口的流动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以前,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加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在劳动用工制度、食品供应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割开来,这导致城乡间缺乏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农民世代居住在农村。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从土地分离转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失衡的政策,因而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的改革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09:133)。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胡锦涛,2012:23)。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从流动人员来看,起初农村人口的流动主要是一些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形成农村特有的“386199部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妇女也跟随丈夫一同外出,从而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时至今日,农村已不仅是夫妇外出,而是举家外出,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从流动地来看,农村人口既有进城的,又有“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人口的流动一般以农民从落后的乡村向城市流动、从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为主线。从流动规模来看,流动人口日益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内地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国家统计局,2014)。
2.农民群体的职业分化不断加快
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是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除少数农民能通过仅有的参军、升学和招工的途径成为国家干部和城市工人外,其余的世代扎根在黄土地的农民几乎没有自由流动到城镇的机会。农民生活在农村,主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农民内部同质性很高。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国内掀起了农民跨区域流动的热潮。广大农民也因此获得了转换职业身份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少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工或就地转换身份走上非农化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所下降,农业劳动力出现了“离土又离乡”的跨地区转移方式。大批农民进城从事体力工作或小商业、小服务业的个体经营,也有部分人自己当上了老板,成为“农民企业家”,经营比较大的企业。农民逐步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生产劳动,从事多元化生产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现在中国农业户口的种地农民已经不足半数了,农民的职业开始分化。我国农村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根据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分化与收入情况,将农民划分为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等八个社会阶层(陆学艺,2002:170—172)。农民职业的分化是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转型期的突出特点。
3.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宏观社会背景,就是中国社会正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使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党政合一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扮演了资源配置的角色,集中了各种资源优势,以保证重点计划的顺利完成。在这样的体制下,人们在经济上批判个人致富,在政治上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较高,政治分层明显。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是依据社会成员的政治地位差异来划分的。这就决定了在思想观念上,人们比较看重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认为政治地位比经济地位更重要。出身好的、政治地位高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参军、招工的机会,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空间;出身不好、政治地位低的农民不仅不能获得参军、招工的机会,甚至还会遭到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角逐渐地让位于市场,党政职能逐步分开,昔日掌握在执政党手中的一些权力也开始逐步归还给政府和社会,执政党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减弱,社会成员的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却大幅上升。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脱贫致富、追求物质利益成为思想的主导,经济价值凸显。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是研究农村基层党建的土壤,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必将给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党建科学化的一般理论与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这既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需要党建理论工作者的不断总结和提升。这就是确定该选题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意义
研究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凝聚了中共建党90多年尤其是执政6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而且是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积极回应。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创新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量农民工离开土地,流向城市,这不但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都使传统的农村基层党建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党建,因而有助于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2)有助于拓宽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视野,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研究水平
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和宏观面上的把握,又需要微观面上的实践和探讨;既需要对建党90多年来宝贵经验的总结,又需要随着实践发展的开拓创新。本研究以社会变迁中的农村为考察对象,从固本强基的高度出发,深入研究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建科学化方面进行的伟大实践,总结新鲜经验,剖析问题,找到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路径和方法。本研究突破了过去就党建谈党建,就理论谈理论的研究局限,注重在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党建与农村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拓宽了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视野,提高了研究水平。
(3)能够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学术支撑和经验借鉴
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本研究重点探讨的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以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改进等内容,都是当前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亟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进程,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学术支撑和经验借鉴。
2.实践价值
(1)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承担实现党对农村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重要职能。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其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夯实执政基础。
(2)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内也确实存在一些与党的建设科学化不相适应的地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一些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能够使农村基层党建更加符合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规律,能够破解基层党建发展难题,有利于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民众多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最了解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最清楚农村改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能为上级党委的正确决策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在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得到贯彻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因此,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