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体现在它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是一个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一)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和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在他们撰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规定:“同盟的组织系统如下: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1959:627)“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每个支部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420)。无产阶级政党采取代表会议制和委员会制的组织形式。“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代表大会由区部会议的代表组成。区部会议的每五个支部选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1998:745)“区部会议是区部的代表机关。它每三个月在区部所在地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在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讨论区部事务。每个支部各派一名代表参加。区部会议必须在每年7月中旬召开一次会议,选举参加同盟代表大会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1998:74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党的组织机构建设,指出在无产阶级政党创立之初就应开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明确指出,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权力执行机关;区部、总区部是党的地方权力执行机关;支部是基层党组织。

列宁主张在基层单位中建立健全党组织。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提议要在广大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逐步在各行各业中根据地域原则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当时的党章规定,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建立遵循地域原则,按党员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党支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向群众做宣传、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党员队伍的壮大,原有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已无法有效地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工作。因此,联共(布)十七大对党组织结构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按地域和生产部门设立基层党组织,并将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以便实现党在基层的领导。从此,“基层党组织”一词一直沿用到现在。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苏共基层党组织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在工人、农民、军队、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机关等部门都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历史证明,当国家面临困难与危险的时候,苏共正是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动员广大群众,凝聚力量,最终战胜各种困难而稳步向前发展的。

在中国,毛泽东最早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正是在以农民为主要阶级成分、长期生活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环境下,毛泽东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创建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参与并领导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在红军中组建了第一批党支部,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思想。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指出:红军中必须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党员,排有党小组,连有支部,营、团以上有党委,连以上各级均设置党代表,这就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连队的党代表,同时担任连党支部书记。正是因为党代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和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所以党支部才会坚强有力。毛泽东为此强调:“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毛泽东文集》第1卷,1993:64)“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文集》第1卷,1991:65)此外,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小组。1929年,他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文集》第1卷,1993:88)在他看来,党小组是党支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党小组的扎实工作,要想搞好党支部建设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党中央将此思想广泛运用于各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逐步确立了基层党组织是社会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的思想。在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党的基层组织”这一概念,党章还对基层党组织的成立、目标任务、组织形式、职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样,党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党组织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条战线、各个部门。

(二)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列宁认为党组织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是一个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首先,党组织应该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整体,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加入一个党组织并在其中努力工作,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章草案第一条的内容引发了列宁与马尔托夫的激烈争论。列宁主张“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列宁全集》第8卷,1986:238)。而马尔托夫则认为:“凡承认党纲、并在党的机关监督和领导下为实现党的任务而积极工作的人,可以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列宁全集》第8卷,1986:240)。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党员是否参加一个组织,其实质反映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在党组织是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组织问题上的原则性分歧。列宁主张党员加入党的一个组织是党员最起码的条件,是建立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党只有组织起来,才会形成统一的党的意志,才会通过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将党的统一意志上升为阶级意志。因此,他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2009:158)总之,为了保证党内团结和党的工作的集中化,党组织必须按照党章的规定,彻底实行组织原则;党员也必须具有组织性,而不能处于涣散状态或无政府状态。事实证明,党组织越坚强有力,党内的动摇性、不坚定性就越少,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就越广泛、越有效。

其次,党组织必须具有铁的纪律。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曾经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但是,苏俄军民最终还是战胜了困难,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其基本经验是什么呢?列宁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纪律严格。他指出:“现在差不多每个人都能看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2009:244)“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取得胜利的经验向那些不善于思索或不曾思索过这一问题的人清楚地表明,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2009:245)此外,列宁还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维持和加强无产阶级的纪律。他认为,一是靠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自身的政治觉悟。共产党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政治觉悟较高,理想信念坚定,所以能够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二是靠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注重与群众的联系,所以党组织才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获得前进的力量源泉。这样,全体党员在推进党的事业过程中才会自觉地维护党的纪律。三是靠党组织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全体党员就会在良好的局面下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总之,列宁认为:“一个革命政党,要真正能够成为必将推翻资产阶级并改造整个社会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没有上述条件,就不可能建立起纪律。没有这些条件,建立纪律的企图,就必然会成为空谈,成为漂亮话,成为装模作样。”(《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2009:246)

习近平同志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提出了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2013年1月,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4:172)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纪律严明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明党的纪律,最根本的是要将严明政治纪律与严明组织纪律相结合。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责任,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三)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邓小平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党中央在198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现在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化大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更应保持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尊重群众的意愿,代表群众的利益,振作精神,研究新问题,学会新本领,团结和带领农民进行农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民日报,1982》)“落实党在农村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都必须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包括党的组织、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团体。否则,一切工作都会落空。”(《人民日报,1982》)“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人民日报》,1982)由此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177)邓小平指出:“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1994:225)“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368)同时,他还认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成效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因此,“工厂、公司、院、校、所的各级党组织,要管好所有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使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340)。他进一步强调:“至于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否则只发号召写指示,发下去就会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看不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1994:296)正是因为基层党组织在党的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才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也影响到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此,邓小平提出了党要管党的思想。他指出:“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邓小平文选》第1卷,1994:253)“党委要加强支部和小组的经常工作。现在的支部生活很不健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不多讲,但要引起严重的注意。”(《邓小平文选》第1卷,1994:314)党要管党,最重要的是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6:563)“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江泽民,2001:140)这些重要论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向群众做宣传、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向上级党组织及时反映群众诉求的任务。这个上传下达任务的完成,需要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也是民主决策的推行者。二是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认识党、了解党、评价党的窗口。因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要通过党的纲领和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员的行动来体现。群众往往是通过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来认识和评价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关系着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三是基层党组织是组织广大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有力保证。基层党组织分布领域广泛,遍布我国工厂、机关、学校、农村、街道、军队等社会基层单位。尽管这些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任务和领导体制有所不同,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与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要团结和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完成本单位承担的任务。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入细致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将党的主张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维护基层的团结稳定;等等。总之,基层党组织具有其他任何基层组织所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因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是通过基层党组织自下而上逐级选举而产生的。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丰富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25)同时,还提出了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胡锦涛,2012:53)可见,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