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与社会(第17辑)
- 谢耘耕 陈虹
- 1558字
- 2020-08-29 04:48:54
卷首语
社会信任是维系良好社会关系的助推器。建构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考量人们对社会信任问题的态度,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采用电话调查的方法,在全国36个城市开展居民社会信任情况调查。本辑“研究报告”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全方位呈现我国居民的社会信任度水平和现状,探究社会信任问题存在的本源,为提升中国社会信任水平建言献策。
全球化时代,新媒体形塑全球传播格局,成为当下最大的社会变量。恐怖主义活动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播技术推动下呈现全媒体性等新特征,新媒体引发的传播革命给当前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媒体报道和全球反恐战略传播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本辑“专题策划”聚焦新媒体时代反恐战略传播,选编的三篇文章分别以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战略传播、意识形态宣传、公共舆论建构和视觉修辞等研究视角,思考新媒体背景下国家反恐斗争中的战略传播机制建构、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机制、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建构国际反恐外交战略体系以及媒体报道对国际恐怖主义事件的视觉建构等议题。
本辑“圆桌论坛”基于中国社会现实,从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关注新媒体时代传媒变革与传播格局转型,精编新闻传播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第七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讲稿,探究当前传播生态的变迁。张涛甫聚焦以扁平化、非线性化为特征的新传播格局下中国社会的共识重塑问题。孟建关注视觉文化传播兴起的社会动因,认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与形成。胡智锋、王宁、张敏聚焦新环境中传统媒体和传媒产业的发展与革新,分别对电视媒体、影视传媒、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刘庆生立足新闻实践,提出全民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六大原则。
在媒介化社会,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理念,推动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变革。“学术沙龙”和“他山之石”重点关注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作用及影响。其中,“学术沙龙”选编的《政治传播中的政府道歉行为分析》《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国际政治传播学视角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新时期的中国国际舆论生态:前沿议题与动态走向》《2001-2015年〈纽约时报〉涉藏国际舆情研究》四篇文章分别从政府道歉行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国际传播格局、涉藏国际舆情研究等视角思考新媒体环境下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和国际舆情研究前沿议题与动态走向。“他山之石”以美国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网络First-Net为例,探究新媒体对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术沙龙”还精编四篇学术论文,研究者分别从民族主义理论、城市品牌形象管理、被遗忘权、话语与权力等理论视角,就网络时代的民族主义建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策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网络热词背后的权力表达与再生产等议题展开探讨。
媒介技术演进推动媒介生态变革,形塑公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行为与态度。本辑“个案研究”关注媒介景观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研究者选取典型案例,针对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的态度理性、青年群体网络公共空间参与模式、新媒体语境对景观社会的再建构、媒介建构的“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对社会信任的影响等议题进行阐释与思考。此外,“个案研究”还聚焦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者分别采用历史研究、参与式观察、田野调查等方法,反思广府文化对外传播特征与规律以及壮族山歌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重构。
新媒体犹如一台摄像机,既忠实记录社会变革,又选择性地反观社会个体。对现实的批判意识是知识分子的生命,《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坚持现象探索与理论思考相结合原则,力求为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对学术理论的哲思提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