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版面设计的历史

1.3.1 第一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以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装饰主义为代表。其特点是对版面构成的形式要素进行了分析组合及对理性规律的探索。

(1)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图1.14)。

图1.14 立体主义作品

(2)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意大利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上的一场设计运动,主张对工业化极端膜拜和高度的无政府主义,反对任何传统艺术形式,蔑视社会文化和文明,极端地追求个性自由,探索在时间、空间与机械美学方面的表现。在版面编排上,未来主义鲜明地提出反对严谨正规的排版方式,提倡自由组合,即编排无重心无主次,杂乱无章,字体各异的散构,甚至完全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倡导“自由字体”毫无拘束的编排,其中各种字体及大小字母混杂,高低错落地混乱组合,甚至文字不再只成为表达内容的媒介物,而成为设计构成的一种视觉元素与符号(图1.15)。

图1.15 未来主义作品

(3)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在艺术观念上强调自我,反理性,认为世界没有任何规律可遵循,所以表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随机性和偶然性,荒诞与杂乱。达达主义与未来主义在编排设计上的相似之处,在于用照片和各种印刷品进行拼贴组合再设计,以及版面编排上的无规律化、自由化、相互矛盾化。其革命性的大胆尝试与突破对后来的设计师影响很大(图1.16)。

图1.16 达达主义作品

(4)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创作的目的是重新寻找和了解社会的实质,认为无计划的、无设计的、下意识或潜在的思想动机更真实,如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主题,拼合荒诞的梦境或虚无的幻觉(图1.17)。

图1.17 超现实主义作品

(5)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功能决定形式”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信仰(图1.18)。现代主义最鲜明的主张是:“少则多”。反对装饰的繁琐,提倡简洁的几何形式,所以现代主义在平面设计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1.18 现代主义设计作品

① 创造了以无装饰线脚的国际字体为主体的新字体体系,并得以广泛应用。

② 在平面设计上开始对简洁的几何抽象图形进行探索设计。

③ 将摄影作为平面设计插图的形式进行研究。

④ 将数学和几何学应用于平面的设计分割,为骨骼法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1.3.2 第二时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以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德国包豪斯三个重要的设计运动为代表。

其特点是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科学化、理性化、功能化、减少主义和几何化,为艺术设计的观念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设计将抽象的图形或文字作为视觉传达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构成设计,版面编排常以几何的形式构成,同时也带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自由拼合和无序的特点。但在整体上构成主义更讲究理性的规律,强调编排的结构,简略的风格以及空间的对比关系(图1.19)。

图1.19 构成主义作品

(2)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是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主要领袖为P·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喜欢用新造型主义这个名称,所以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该流派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图1.20)。

图1.20 荷兰风格派作品

① 高度的理性化,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编排方式,除纵横的几何分割块外,没有其他装饰。

② 字体完全采用无装饰线体。

③ 版面编排采用非对称方式,但追求非对称的视觉平衡。

④ 尝试在版面上进行直线的骨骼分割构成。

(3)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格罗皮乌斯提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者(图1.21)。它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国制造联盟的传统。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不少都曾到包豪斯学校任教或讲学,这促进了现代主义风格的融会和发展。

图1.21 包豪斯设计作品

第一时期:魏玛时期(1919~1925年),格罗皮乌斯

第二时期:德骚时期(1925~1932年),汉斯·迈耶

第三时期:柏林时期(1932~1933年),密斯·凡·德罗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①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②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③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包豪斯的平面设计风格是在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下,综合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的。包豪斯的平面设计的思想及风格具有强调科学化、理性化、功能化、减少主义和几何化的特点,注重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想象力,注重字体设计,采用无线装饰字体和简略的编排风格(图1.22和图1.23)。

图1.22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版面构成教学实例

图1.23 康丁斯基60岁生日招贴画

包豪斯的现代设计风格迅速向美国、瑞士、日本、荷兰、匈牙利等国流行开来,从广告、招贴、版面、包装到建筑、摄影、家具、日用品设计等,无不深受包豪斯的影响。可以说,包豪斯为现代版面构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图1.24)。

图1.24 包豪斯风格作品

1.3.3 第三时期

第三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70年代的国际主义主导的设计风格。其特点是高度的功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其反装饰的排版风格、简明扼要的视觉形式,有利于国际化的视觉传达功能,因此很快被世界各国采用。

国际主义风格在平面上的贡献是研究出了骨骼排版法,即将版面进行标准化的分割,将字体、插图、照片等按照划分的骨骼编排在其中,取消编排的装饰,采用朴素的无线装饰字体,采用非对称的版面编排(图1.25)。国际主义在形式上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的特征为宗旨,但这种风格的缺点是过于严谨刻板,版面单调、冷漠缺乏生气。

图1.25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这一时期国际主义的设计家们对于无线字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笔画的粗细、字号的大小以及字角的细节变化等都得到了新的创造,有的字体已被采用为电脑字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间密切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强,平面设计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各国的本土文化特征逐步消失,被国际主义特征取代。这是国际社会高速发展与交往融合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说明国际主义风格主导世界设计是必然趋势。

1.3.4 第四时期

第四时期指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图1.26)以及电脑网络多元化媒体传达。

图1.26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表现形式

其特点是在思想体系上全面否定与反讽传统的一切文明,主张强调自我感受,他们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命的、彻底的改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形式和服务对象。

后现代主义也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意识形态上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发展。

反对“少则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的手法来传达视觉上的丰富,而不是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提倡设计的个性自由和对艺术的自我宣泄,采用开玩笑的方式进行装饰设计,所以版面的字体、插图或排版都充满了欢乐、游戏、调侃、疯狂的特点,甚至有意制造版面矛盾冲突,主次混乱,字体分解叠合,充满了反国际主义刻板的风格,但并没有抛弃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特点。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电脑技术、数码技术和信息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平面设计上,电脑技术的广泛普及运用,给设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数码革命使平面设计从排版编辑、图像处理、文件刻录、印刷、扫描到数码相机设备的配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缩短了手工劳动时间,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平面设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平面设计从二维的静态发展到动态、互动的多元媒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