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徒三万,贝胄朱綅(《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贝”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贝的形状。

■“贝”专指海贝,即子安贝。

■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贝”的繁体字是“貝”。贝在古时用作货币,因此从贝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比如货、贪、贩、费等。古人为什么会使用贝作为货币呢?

贝,甲骨文字形A,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像的就是一只贝的形状。甲骨文字形B,大同小异。金文字形C,两片贝壳中间的纹路栩栩如生。金文字形D,大同小异。小篆字形E,变形得很厉害,不过还保存了贝壳上的两道花纹。

《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晚清学者宋育仁解释说:“海介虫,海中所生介虫也。介者肉内而骨外,龟之属。”其实所谓“介”就是“甲”,指贝类的外壳。如此说来,“贝”这个字专指海贝。白川静先生认为这种海贝就是子安贝,而且甲骨文和金文中所有的“贝”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子安贝的形状,“子安贝产于南海,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殷人、周人视之为珍奇异宝”。因此在金属货币普及之前,就用贝作为货币。

这种海贝为什么称作“子安贝”呢?这是因为古时妇女生产时,产婆会将这种贝放在产妇手中,令她紧握以便用力产子,同时也是祈求母子平安的意思,故称“子安贝”。子安贝还用作祭祀的器具,台湾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子安贝祭”的习俗,传说他们祖先的灵魂就藏在子安贝里。商代墓葬中曾大量出土过这种贝类,可见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许慎又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几句话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变迁史。上古的时候,使用贝壳作货币,就像占卜使用龟甲一样,贝壳和龟甲极其相似,因此许慎当作一类来说。到了周代,开始用金属铸钱,称作“泉”,意思是像泉水一样流淌而不会壅积。周代有泉府的官职,负责掌管国家的税收。又可称“布”,意思是遍布于外。到了秦代,开始使用“钱”的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过,据《汉书·食货志》载,王莽时期,各种货币并行使用,即“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其中贝货分作五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量词:朋。“朋”是古代的货币单位,用线绳将贝串起来,两贝为一朋(一说五贝为一朋),“不盈寸二分”即太小不成贝者,不得串起为“朋”。

不管是甲骨文字形还是金文字形,“贝”上的花纹都栩栩如生地画了出来,因此贝形的花纹就称作“贝”。《诗经·閟宫》是歌颂鲁僖公的诗篇,其中夸耀说“公徒三万,贝胄朱綅”,鲁公的步兵有三万人之多,个个“贝胄朱綅”。贝胄,用贝纹装饰的头盔;綅(qīn),丝线。这是形容步兵头戴用红线缝缀、用贝纹装饰的头盔,军容之盛大,盔甲之鲜亮,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