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这样做,孩子不贪玩、不磨蹭、不依赖
- 凌悦
- 1654字
- 2020-08-27 02:27:40
Chapter 2 培养一个会玩、不贪玩的孩子
1.没有孩子不爱玩
当一个小生命来到一个家庭,父母们都会对他(她)充满期望,最关心、最希望的是通过精心的教育培养,让孩子能够有幸福的一生。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有许多条件,其中一条就是懂得追求生活中的快乐,敢于追求生活中的幸福。父母不管多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们应该给予孩子们对幸福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幸福的信心和能力。
是不是要提醒我,题目是“没有孩子不爱玩”,不是在谈“你幸福了吗”?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家长们经常抱怨,孩子太爱玩,总是不能落实自己为他们安排好的学习内容,如此联想下去,甚至要开始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可是,家长们想过没有,对于孩子目前来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自由地玩耍嬉戏。没有孩子不爱玩,父母要让孩子幸福就要引导孩子好好玩,因为孩子在玩的时候也在思考,如果能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知识,岂不是更好!
要知道玩是天性,人人都一样,即使是大科学家小时候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爱玩、爱幻想、爱问许多奇怪的问题,大人根本理解不了。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在大树上爬上爬下,树枝常常把衣服挂坏,他的房间堆满了各种标本、石块,就像个博物馆。
爱因斯坦,他小时候经常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坐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摆弄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别人的事几乎没什么兴趣,直到成为大科学家依然如此。
居里夫人,从小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小就崇拜伟大的科学家,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哥白尼曾是她的榜样。
牛顿,他曾经算不出三加四等于几,但他在整日趴在池塘边观察小虫和琢磨各种小制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上面这几位算是大名鼎鼎了吧,孩提时代他们也是在玩耍中成长,后来能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用现在的话来说,拼的都是“人品”。善学、好学、敏锐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才是使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家长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方仲永小朋友5岁就能作诗,可谓天资聪颖,出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而是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结果是“泯然众人矣”。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有关。
吟诗作赋,作者往往是有感而发,灵感就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理解。方仲永最后文思枯竭,恐怕与其父让他脱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生活有巨大的关系。
家长们总嫌孩子太闹、太烦,吵得大人头疼,真希望他(她)能安静下来,可如果一个孩子过分安静、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作为父母就不会高兴而是该感到害怕了。因为这是孤独症的表现,所以家长还是庆幸有一个爱玩爱闹,有时还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孩子吧!没有孩子不爱玩,不爱玩的孩子,可能,可能真的有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进行了著名的老鼠实验:把基因资质一致的老鼠分三组,第一组放铁笼作为参照组,第二组养在光线昏暗、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贫乏环境”组);第三组养在一只大而宽敞的笼子里,里面光线充足、设备齐全,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等各种“玩具”(“丰富环境”组)。
几个月后,丰富环境组的老鼠机灵好动,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却呆滞老实。老鼠大脑被解剖后发现,前者的大脑皮层在厚度、蛋白质含量、细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两组的老鼠有优势。
这个实验结果对于培养孩子同样有参考价值: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里,大脑发育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家长培养教育孩子是没错的,但以牺牲孩子眼前的幸福为代价,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她)去海边,他(她)的快乐就是不停地挖沙子、挖沙子、挖沙子……感受着沙子从指缝间流走,从脚下塌陷的感觉。
但是,当孩子七八岁后去海边,他(她)绝不会只在那里埋头玩沙子了,他(她)会主动问父母关于海洋的形成、沙滩的作用、海下的生物等问题。不用急着过早给孩子灌输科学知识,因为孩子根本听不懂;到了时候孩子自然要问,拔苗助长没有好处。
没有孩子不爱玩,所以,在孩子玩的年纪,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这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