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颜色的定义

颜色是观察者对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观察者、光源和物体三者缺一不可。光,是色彩的源泉;物体,能对色彩作出反应;眼睛,能感知色彩。眼睛看到的颜色变化不仅决定于物体的物理状态、光源的波长分布(光源),而且和眼睛的感光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讲,颜色是不同频率的可见光辐射在视觉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看,颜色决定于主波长、色纯和亮度;若从心理生物学角度看,颜色取决于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然而,颜色并不是一个物体的物理性质,如同玫瑰的香味不是花的物理性质一样,颜色和气味都是一种生理感觉。颜色是物体与光所呈现的面貌,该面貌取决于到达眼睛视网膜的辐射能的光谱成分,也取决于它在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就是说,颜色是客观存在的电磁辐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没有光线,色觉也就不复存在了。

物质的分子结构是影响物质发色的内因,因为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对光线的吸收特性等,分子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质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或透射,导致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与之发生对应的变化。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依赖于入射光的颜色和它反射到眼睛内的光的频率,透明物体的颜色依赖于透射光的颜色。

全球最大的颜色分类公司潘通(Pantone)一开始将世界上的颜色划分成包括黑和白在内的15种基本色,然后又划分出1000种色度。该公司最令人骄傲的发明与医药有关:在肝脏移植前,根据颜色鉴别脂肪肝程度的色卡,大大减少了移植后的排斥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