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愉快(2)

在社交中,为给人以风趣之感,有人常常运用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事情的本意,但又没有违反使用语言的规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社交活动中,适当讲究曲径通幽的谈话艺术,会使您魅力无穷。正如格拉西安所说:“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

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应变

生活中有时可能出现一些未曾预料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有效地处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交际的随机性,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灵活应变。

在实际交往中,应对意外情况的语言技巧有以下五种。

1.以软击硬,绵里藏针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或处境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2.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交际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意愿去应变。这就叫“移花接木”。

3.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对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4.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可以以牙还牙。会话对方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比较适宜用“以毒攻毒”法应变。

5.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这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应变的口才艺术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首先,阅历、知识、气质等是影响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虚怀若谷、从容镇定气质的人,反应更敏捷,对付突然情况的反应更快,能在会话中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局面。

其次,思维方式也影响人的应变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应变能力首先要着眼于思维训练。古人说的“慧于心秀于口”,就是这个意思。人只要加强思维训练,就能使自己在语言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表达的即时性等方面前进一步。

在人际交往中,各种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掌握了上述技巧,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就能收到奇效。

机智地运用设问的技巧

好的口才离不开“问”的艺术。在人际交谈中,不同的语气表达着不同的语义,灵活运用问句的各种形式,可以使谈话变得非常有趣,也可使自己轻松应对种种谈话危机。学习运用设问这项技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用问句开始话题

(1)见面时的寒喧。大家一见面,先要寒暄一下,问候一声,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将温暖送给对方,为我们开始下面的谈话起到铺垫作用。这时常见的问句可以问候对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比如,“吃饭了吗”“生活还不错吧”“工作还忙吗”“气色不错,有什么高兴事吧”,等等。问句一般要简洁、质朴,不要过于华丽、烦琐。要记住,这时候,我们向他人问话,虽然用的是一般疑问句,但并不渴望对方做出什么详细回答,对方可以只是附和一下。这样的问话还要真诚一点,不要油嘴滑舌。比如,如果每次寒暄都这样说:“吃饭了吗?要是没有,我请你。”这会让对方感到为难,如果接受你的邀请,确非愿意;如果不接受你的邀请,又顺了你一个人情。因此,寒暄时,语言一定要简洁、质朴,态度要真诚、恳切。

(2)诱导对方讲话。在谈话时,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或者不善于言谈,我们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讲话。这时可以就时下人们都关心的事情问对方,如政府刚刚颁布的某项政策,本地区刚刚发生的一件大事,等等。可以就对方感兴趣的事问对方,比如对方如果是做经济管理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方是做园艺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如何栽花种草的问题;如果大家正在谈论某个话题,可以询问对方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比如大家都在谈如何看待中学生教育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诱导对方讲话,因此,一定要让对方有话可说。

(3)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在谈话时,如果意识到对方对我们的谈话显得很懒散,我们可以用问题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被老师巧妙地运用,比如上课时老师发现同学们因为教室外的事,注意力不集中,就故意停顿一下,再问同学们:“刚才说到哪儿了?”同学们就会提醒老师,在这一问一答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回到课堂上。利用问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在日常谈话中是常见的事,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比如,在大家都不在意的时候,我们就身边的事好奇地发问:“这是什么?”其他人肯定会被我们的发问吸引过来。

2.用问句试探对方

(1)请求对方帮助。当我们要请求对方帮助时,语气要婉转一些,不能像命令似的,比如说:“来,帮一下忙吧!”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对方或许就不肯帮忙了,也许最后也还是帮了忙,但对方心里却极不情愿。我们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说,比如,“这个箱子太重,你能帮我一下吗”“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能帮我代一天吗”“如果明天你能来参加宴会就好了,你能来吗”,同样的一个意思,用问句说出来,语气要委婉得多。带有商量的语气,会让对方乐意接受,同时,也给对方有回旋的余地。假如对方真的有事,不能帮忙,也能给对方一个脱身的机会。如果你直接说:“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来帮我代一天吧!”这样的话,如果对方要脱身,就会觉得驳你的面子很为难。

(2)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当我们需要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问句帮了我们的忙。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恰当的形式。这样的问句常常有明显的疑问词,如“在哪儿”“谁”“什么时候”。比如在我们装修房屋时,可以问装修商:“您能否说明一下,我们装修材料的质量如何?你们什么时候能完工?”然后,再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市场行情,收集信息,最后做出决定。当对方拖迟完工时,我们可以问:“请您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按时完工?”可以说问句的形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表达方式有别罢了。

(3)劝说他人。当要劝说他人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先从外围谈起,声东击西,在对方不经意中,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他为了劝说楚惠王不要攻打宋国,首先对楚惠王发问:“听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华美的车子不坐,却要偷窃别人的破车坐;自己有绫罗绸缎不穿,却穿着偷来的破衣裳;自己有鸡鸭鱼肉不吃,却偷吃邻居的糟糠烂菜。你说这算是一种什么人呢?”楚惠王很好笑地说:“这个人必定有偷窃的癖好。”墨子接着就分析了楚国与宋国的情况,指出“楚国要攻打宋国,人家也会认为大王和偷窃者有共同的癖好”。听了墨子的话,楚惠王至少在口头上便不得不折服了。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设问。当我们要劝说某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时,可以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发问。当听者感受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时,就会斟酌我们的意思。

里根在与卡特竞选总统时,为了说服听众支持自己,对听众这样讲道:“每一个公民在投票之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时,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国的失业人数是不是比四年前减少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提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之后他的支持率明显上升。

3.用问句作答

(1)用问句延缓回答。当我们被他人紧紧追问时,或者是对别人问的问题,一时还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我们需要时间来缓解一下。我们可采用问句的形式,一边延缓回答,一边思索对策。比如,当我们被对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弄得应接不暇时,我们可以说:“请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好吗?我没听清楚。”这样来一下停顿。我们还可以要求对方:“你能说慢一点吗?”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如果对方问的问题,我们还没想清楚如何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暂时还不能回答,你可以等一等吗?”如果对方已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我们一时不知道是同意好,还是不同意好,可以这样回答:“是吗?原来是这样?”用这样的问句先附和一下对方,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是不会深究的,我们这样附和一下,也就过去了。

(2)问倒对方。在话题遇到争论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问倒对方,对方会因一时答不上来而阵脚慌乱,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上,正当双方难分难解之时,反方突然发问:“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正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为了不使场上失分太多,勉强地胡乱答道:“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方法去预防啊。”反方立即指出:“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因为正方被反方问倒,场面上一时间出现了被动,而反方出现了主动。

(3)反问作答。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话反说。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这种表达效果能起到强调作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确有力,同时还有一种令人无法辩驳的势头,语气逼人。反问在谈话时用得好,更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有时候,我们受到恶意攻击,如果要给对方讲道理,对方做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根本不容你讲道理,倒不如来个反问法,让对方说出的话,正好给我们找到一个还击的机会。

一个文化名人的儿子和一个农民的儿子同时爱上一位姑娘,文化名人的儿子很嫉妒,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一下。一天,三个人偶然相遇了,文化名人的儿子高声地对农民的儿子说:“据说,你父亲是农民,对不对?”农民的儿子回答说:“是的。”文化名人的儿子立即就说:“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乡巴佬?”农民的儿子不慌不忙地说:“据说,你父亲很有风度,对不对?”文化名人的儿子自傲地说:“是。”农民的儿子反问道:“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有风度的人?”农民的儿子的反问,给了对方狠狠的一击,让对方落荒而逃。反问讽刺对方。这种方法讽刺犀利,令对方无法躲藏。

妇女总喜欢把自己说得年轻,有一位老妇人已经是满头白发,还对她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和我的妹妹加起来一共六十六岁。”她的朋友立即惊叫道:“哎哟哟,难道你把一个如此小的妹妹丢在家里放得下心吗?”这位老妇人有意表白自己的年轻,她的朋友故意惊叫,直接讽刺了她的虚荣心。

让对方回答。当别人提的问题我们从正面回答显得语气不够强烈时,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对方在我们的反问中自己去回答。这样回答的力度,胜过长篇大论。

为人在世,应当不耻下问。只要善于运用问的艺术,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说话一定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因此,当双方的争论已到剑拔弩张的时候,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切忌穷追猛打,将对方逼入死胡同。否则,不仅不能辩赢对方,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当然,“饶人”也要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在无损于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要做到这一点,语言方式和语言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具体说来,饶人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息干戈,妙提难题巧服人

在双方激烈的争辩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认为说理已无法消除歧见,不妨采取一种“外强中干”的警示性语言中止争论,将一个两难选择摆在对方面前,就能收到警心诫人、平息干戈的效果。

生物学家巴斯德,一次在实验室工作时,一个男子突然蹿进来,指责他诱骗了自己的老婆。争论中对方提出决斗。清白无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将对方赶出门去,或者奋起决斗,但是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时候巴斯德沉着地说:“我是无辜的……如果你非要决斗,我就有权选择武器。”对方同意了。巴斯德指着面前的两只烧杯说:“你看这两只烧杯,一只有天花病毒,一只是净水。你先选择一杯喝掉,我再喝余下的一杯,这该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于难解的死结面前,只得停止争论与挑战,尴尬地退出了实验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绵里带刺的难题,才使决斗告吹,干戈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