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
- 曹宏明 李健民
- 8字
- 2021-03-27 07:42:14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
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和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由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同时,科普工作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普内容更新的加速化、科普传播手段的创新与现代化、科普传播对象的高层次化和广泛化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谋划上海科普工作的发展,提出适应国内外科普发展新趋势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的发展思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科普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世界科普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家和上海科技创新有了新发展,上海科普工作要把握形势大局,审时度势,谋划新战略,构建新格局,满足新需求,实现新突破。
1.世界科普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要将上海的科普放到世界科普大格局中来分析思考,才能深刻认识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极大地丰富了科普的内容和手段。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科技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新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载体和方式。同时,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多学科、跨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高新科技、尖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支撑,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因此,科普内容的整体开发和系统化普及已成为现代科普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国际科普发展呈现新特点,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方向。科普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当今发达国家科普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普经历了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世界科普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普发展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科普工作者与公众从被动到互动的转变,公众对科技知识从应知到应会的转变。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目前,科普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科普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科普发展正从“传统科普”不断走向“现代科普”阶段,科普工作机制,正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逐步转向提倡非政府组织乃至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大科普”模式。归纳起来,国际科普发展有九方面的趋势:
一是科学普及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科学普及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学普及事业的投入。二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渐成趋势,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科普化利用。三是科学普及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科学普及学校教育兴起,职业化科学普及队伍崛起。四是社会化科普组织日趋活跃,政府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投身科学普及事业,非政府组织和科技企业积极介入和参与科学普及项目。五是科学普及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趋势明显,科普出版业、科普旅游业、科普游戏业、科普影视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六是互联网科普呈现全面勃兴之势,科普网站迅猛发展,作用凸显;依托网络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科普资源共享;互联网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七是科学传播成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渠道,包括欧盟的“科普绿皮书”、丹麦的“共识会议”、美国的“全民科学活动”等。八是举办重大科普活动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活动主题注重体现自身的特色,活动形式注重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对话,活动内容注重科技与艺术、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九是科学传播国际化深入发展,全球性的科学传播会议、活动和项目增多,各国对科学传播的国际交流普遍重视,相关专业组织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
第三,世界现代传媒快速发展,对科学普及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获取、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即时、互动、体验、休闲等方式,已成为当代人们参与科普教育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这就使得科普工作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载体和传播形式,拓展传播渠道。
世界科普发展的上述三个显著特点,是上海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国际背景,也为上海科普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2.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着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发展的新形势。2006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科技创新的三大战略和目标: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些战略和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即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形势要求科普工作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科普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作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社会基础性工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上海正按照党中央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这一国家战略更对上海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要求科普确立新地位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两翼齐飞。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那么科普工作就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一新地位显示,没有科普工作做有效支撑,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最大限度释放全民的创新活力,科创中心这座大厦就缺乏牢固的地基。
必须看到,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然要求具有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这是成为科创中心的主要内涵指标和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社会基础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它恰恰是需要通过科普工作来实现的。
(2)要求科普满足新需求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求科普工作能满足强烈的新需求,要求科普工作渗透到科技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
一是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集群式技术革命。科普工作需要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当代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
二是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当前,上海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格局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科普内容要有新拓展,以适应产业格局的新变化。另外,以概念、信息、网络、体验等为代表的科普内容生产方式异军突起,跳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自由空间,由此呼唤以科普内容生产为核心的科普产业的发展。
三是满足以科学化水平协调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创中心建设的环境支撑。社会是一个机体,社会活动是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人群参与其中,它的目标是提高科学化水平,达到社会协调发展。建立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府官员到广大民众的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就有赖于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的社会科学普及做支撑。
四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对科创中心建设至关重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知识、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逐步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升各种人群包括健康体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的素质,是科普工作面临的根本任务。
(3)要求科普构建新格局
建立科普工作新格局是适应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新格局包括以下五方面内涵:
一是确立以人的需求为本的科普理念。要提高人们对科学的需求,提高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二是科普向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融合阶段发展。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互相联系的科普发展的三个阶段。公众参与科学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扩展和继续,是当代科学普及的新形态。上海正向这一阶段发展。
三是以丰富和整合科普资源为核心,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全面提升科普能力,是科普发展重点,是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战略选择。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是丰富和整合科普资源的能力。在建设科创中心的框架下,要求加强科普能力建设,通过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提高配置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科普资源的效率。
四是形成“四科”与“三创”融合的科普主要内容。“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三创”,即创意、创新和创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四科并举”一直体现在传统的科学普及工作中,它体现了科普工作的现实要求,必须坚持。但从当前需求来看,更要把“四科”融入“三创”中,即以“四科”激发创意,以“四科”推动创新,以“四科”服务创业。
五是传播对象坚持职前、职中和职后三类人群全覆盖。要由目前科普工作主要对象以职业前、职业后人群为主,向以职业前、职业中和职业后人群并重的方向转变。
(4)要求科普体现新作为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更要求上海科普有新作为,科普工作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家第一梯队,公民科学素质继续领先全国。科普工作要在四个方面有新作为:一是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作为科技事业“一体两翼”,要形成强大双引擎,驱动创新发展,共同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动力支撑。二是科学普及面向社会公众,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公民素质支撑。三是科学普及对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和科学实践,推动形成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四是科学普及促进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的发展,向社会张扬科学理性,培育科学思维、创新方法与行为方式,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中上海科普发展的战略思路
针对国际国内科普发展形势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要求,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科普“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作为上海未来科普发展的战略取向和总体思路。
1.着力推进社会化,增强科普工作合力
推进科普社会化,就是要确立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浓厚氛围,加强部门协同、跨级联动、跨界融合,增强工作合力,健全“科普活动广泛参与、科普资源多元投入、科普主体形式多样、公众参与渠道通畅”的社会化机制。
在推进上海科普的社会化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综合运用财税等政策手段,加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培育、丰富科普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元素,实现科普工作机制由行政化向社会化转变。
推进科普社会化的四个抓手:
一要健全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区两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功能,健全科普工作的市区联动机制,促进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整合全社会科普资源,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科普机构,充分发挥科技团体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普社会化。
二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社会动员,通过示范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鼓励以机构和个人命名设立科普基金和奖项。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给予税收优惠。推动企业成为多元化社会投入的主体,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结合产品宣传开展科普,积极开辟重大科普主题活动引导企业筹资赞助的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科普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形式多样的社会化科普主体。社会化科普主体是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普计划,积极培育形式多样的社会化科普主体,包括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协等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科普事业单位(科技博物馆等)、大众科学传媒、科普中介机构、科普基金会等。
四要拓展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科技的平台和“科学与公众对话”机制,打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规划编制、科技战略研究等重大问题讨论的通道,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科技理念和科技工作的知晓度,鼓励公众参与科技公共政策决策;制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科技战略等重大问题讨论的规章制度。凡是涉及重大争议的科学政策,在做出决定之前,要让社会公众了解科学发展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让社会公众或公众代表对争议性的科学议题进行公共讨论,使公众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公众主动关心和参与科技发展的科普新局面。
2.加快推进市场化,激发科普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科普的市场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激发科普需求,培育科普市场,发展科普产业,进一步增强科普工作活力。对上海而言,推进科普工作的市场化发展,就是要推动科普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集聚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科普事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使科普产业成为上海都市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运作,涌现出一批能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科普内容产品和科普服务产品。
加快推进市场化的三个抓手:
第一,繁荣科普内容产品和科普服务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科普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要重点推进,形成规模。科普内容产品,包括科普游戏、科普玩具、动漫、影视制作、科普多媒体、科普书籍创作出版、科普展教品设计和制作、科普节目策划和制作等;科普服务产品,包括科普旅游、科普休闲中心、科普艺术表演、科普相关的代理和广告、科普展示、会展服务、科普平台开发及科普服务产品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维护等,逐步使上海成为我国科普内容创作和出版中心、科普动漫影视中心、科普电子游戏产品中心、科普多媒体制作中心、科普展示中心,使科普产品成为上海科普发展的资源库。
第二,培育市场化的科普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支持和发展科普企业,尤其要支持科普产品的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科普产业聚集区和科普产业集群,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加强科普产业的市场开发和培育,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强科普产业的引导,建立科普企业专业孵化器和科普产业孵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整合和利用国际化科普资源。
第三,搭建科普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一是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产业相关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升科普企业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科普产品标准化与认证平台,制定具体产品标准,开展科普产品认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三是科普产业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一流科普产品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
3.着力推进品牌化,增强科普工作实力
品牌活动和项目是科普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的核心所在。要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工程等,集聚政府优势资源,在科普基础设施、科普活动、科技教育和科学传播等方面,培育形成一批品牌项目和精品内容,彰显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推进科普品牌化的三个抓手:
第一,要深入推进科普场馆的“一馆一品一课”建设,提升其内涵及服务能力。要全面提升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的能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选择已有基础和一定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基地,采取包括加大投入、政策倾斜、规划布局、设备更新等措施,使之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品牌,扩大其辐射效应。特别要注重上海光源、大型射电望远镜、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科技大工程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把它们打造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引导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注重内在建设,向提升内涵方向发展,包括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多样性、展示的互动性、教育的启发性、参与的广泛性等。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突显专业、浓缩精华的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科技博物馆,成为科普设施的品牌。要维护和加强上海科技馆品牌建设,打造龙头场馆,使上海科技馆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博物馆。
第二,要培育打造具有较好品牌美誉度的科普活动。近年来,全市各类科普活动百花齐放,市和区两级,学校、场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传媒等单位开展大大小小活动,互相连接,声势浩大。其中有一些活动项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公众参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比如:上海科技节、上海科普大讲坛、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明日科技之星、科普讲解大赛、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海国际科技文艺会演、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等,已经有条件或已经成为科普活动知名品牌。要维护和发展这些活动项目,对这些项目从内容、形式、手段上进行包装设计,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在打造科普活动项目精品上,要立足创新,坚持视野有高度、立意有深度、推进有力度的指导思想,在科普活动方面有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从亮点到品牌的转变。
第三,要加快培育科普精品力作。目前上海已经有一些科普项目组织国际参与,如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国际科技文艺会演等,但这与形成科普国际化的格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科普国际化要由面向国际的科普品牌来支撑,要努力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项目,包括举办系列国际科普论坛沙龙、科普专题合作项目、国际科普产品展示会、国际创客交流平台等。
4.深入推进国际化,提升科普工作影响力
科普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面向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国际间或地区间的科普合作与交流、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人员互访等形式,开展跨国界、跨地区、跨领域的科普活动,以实现科普资源的有效共享与配置,最终提升该国或地区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一般而言,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公民创意涌动,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球进入第一方阵;二是品牌持续涌现,重大科普活动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三是项目理念领先,成为举办国际性科普活动的策源地;四是科普设施先进,拥有一批现代化科普场馆;五是科普传播手段先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
对上海而言,推动科普国际化,就是要建立起科普工作与建设科创中心同步发展的格局,使上海的科普具有国际影响力,推进科普工作国际化的四个抓手是:
第一,提升集聚利用国外科普资源能力。在注重上海科普要素集聚提升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推动上海科普资源在国内外流动,集聚国际优质资源,主动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发达国家的科普交流平台,科普项目和活动要不断增加国际化元素,全方位开发适合国际交流的各类项目,促进科普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上海科普工作融入世界,提高科普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第二,推动科普“走出去”。推动本市科普场馆加入国际科技场馆联盟,筹划成立城市科技节国际联盟等国际科普组织;鼓励上海科普组织赴境外开展科普活动、展览、展示,引导科普工作者赴境外进修、讲学或开展科普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与港澳台科普工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共同开展各种主题的国际科普交流活动和高层次科普论坛,提升上海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互学互鉴。跟踪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推进科普工作的先进理念、布局、组织、运行、管理、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的经验,尤其是把科普纳入政府的战略目标、加大对科普的多元化投入、强化科普队伍的职业化、建立先进的科学传播体系、科普场馆的现代化建设、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政府和科学家与公众对话、推进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经验。结合上海的实际,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做大做强科普工作。
第四,加强世界科普发展的态势及趋势研究。当今世界科普发展迅速,要使上海的科普处于世界前列,就要不断研究和把握世界科普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研究科普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国民科学素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统一性、科普的文化内涵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性、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普发展的相关性、科普工作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等。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中上海科普发展的保障机制
1.加强系统管理
面向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科普工作进行战略规划和宏观布局,要把科普工作纳入科创中心建设布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框架下进一步强化政府机关、科技团体、工青妇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科普事业单位、大众科学传媒、科普中介机构等在科普工作中的责任。
在市层面建立科普建设重大项目,示范和引导全市科普工作。建议在公共财政科技投入和政府重大科技和工程攻关项目经费中,要规定一定比例用于科普。建立科研项目包含科普经费的制度,提倡并促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的科普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
2.实施互联网+运行机制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要从国际国内信息化大势出发,总体布局上海科普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看,明确本市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板块内容,包括微博、微信、网站、科普云等;从横向看,要分解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科普信息化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通过纵横两条线,构建最具传播活力的科普信息化立体格局。
在具体措施上,加强科普信息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传统媒体终端和新媒体终端科学传播工程建设。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科普微信、科普信息网络、科普云等传播平台,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屏到多屏、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的转变。通过科普信息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普信息化管理体系。
要拓宽科普信息传播渠道。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搭建互联网+科普多元传播平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打造“上海科普云”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科普资源信息集成和服务共享;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强化移动端科普信息推送,提升科普传播精准服务水平。
发展网络科普。各区设立科普服务驿站,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提供科普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类科普需求,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实现全市社区科普资源共享。
3.建设专业科普人才队伍
要建设一支高端的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在广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中,要努力建设一支由院士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端的科学传播专家队伍。这支队伍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各类科普平台和媒体载体,在重大科技战略决策、重大科技成果宣传展示方面,在经济、社会和科创中心建设中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诠释方面,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生活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在扭转社会上出现的重大的非科学倾向方面,及时向广大市民进行权威性的诠释和宣传,传播科学正能量,提高广大公民对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要重视培养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依托有条件的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普场馆、传媒机构,强化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培训。要扶持和建设科普信息化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训练培养一批科普信息化设计、开发,以及网络传媒、科普信息化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人才。
要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场馆专门人才,以及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产品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项目策划实施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在上海高校中设立科学传播学专业,重点培养科学传播、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科普理论研究等人才。加强对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培训。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科普投入,确保政府对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主导作用。
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大众传媒科普的政策法规,如关于科普类图书、报刊、网站的认定办法及优惠政策,关于电视台、广播电台、综合类报纸科普类节目、栏目及作品所占比例的规定等。
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科普场馆的政策法规,如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标准、认定办法、优惠政策等。
进一步完善在中小学等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政策法规,如科学教师资格认定和岗位聘任制度、学校科技教育评估监测制度、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评审推荐制度等。
加强科普机构、科普项目、科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设,出台有关科普事业监督评估的政策法规,如关于科普机构及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办法等。
参考文献
[1]李群,许佳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4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王志俊,李健民.以能力为导向的城市科普事业与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张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4]陈晓洪.科技博物馆组织文化探讨[J].广东科技,2013.6:3-4.
[5]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R].国科发政字〔2007〕32号,2007.
[6]课题组.上海科普场馆运行机制研究[R].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
[7]李健民等.上海科普场馆与“二期课改”互动方案的研究报告[R].上海市科技发展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2005-2006.
[8]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中长期科普发展战略研究[R].2006.
[9]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