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体、语言与政策:关于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的探讨
- 何俊芳
- 3375字
- 2020-08-29 05:06:16
古米廖夫对族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古米廖夫(Л. Н. Гумилёв)是苏联时期研究族体问题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批判性地继承了史禄国的许多观点,并试图超越史氏。他是族源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在受到一些人推崇的同时,也遭到了诸多的批判和官方的否定。
一 对“族体”的界定
《族源和地球生物圈》一书是古米廖夫的主要理论著作,在此书中他说明了族体的形成、产生和衰落。古米廖夫认为,“族体不是社会现象,因为它可以存在于数个群系中”;但在此书的其他地方,当讲到族体时他则把它看作“仅仅是人所固有的集体存在的形式”——实际上,集体存在的形式就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他还把族体界定为“稳定的、自然形成的人们集体,它是把自己与所有其他类似的集体相对照并有其独特行为规范特点的集体,该行为规范在历史上有规律地变化着”。他认为,“族体”是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存在形式,但他同时认为“族体”也是更大的事物,“是一种处在生物圈与社会范围边界上的现象,它在地球各生物层形成过程中具有高度特殊的功能”。
可见,古米廖夫对族体的界定,存在着令人怀疑的观点及前后矛盾之处。他不把族体看作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是倾向于看作生物学的现象,属于人类的生物学范畴。他认为族体是由于不同人群(如同动物的种群)为了适应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族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遭到众多学者的批判。
二 族体起源的阶段
有关族体起源阶段的理论是古米廖夫对苏联族体问题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古米廖夫认为,族体是活着的生物,它具有从出生到成年、变老和消亡的生命周期。根据他的观点,族体在其历史中没有进化只有循环。族体会从高度发展转变为衰弱,并且这些阶段交替进行。
古米廖夫认为,族体完整的生命周期约在1200~1500年内完成,尽管很多族体(就像人)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要早些消亡。消亡的族体解体为日后族体起源过程中的全新组成部分。这一过程重复进行,永无止境。
古米廖夫认为各个族体依据地形地貌、资源以及特殊的内部心理特征,都要经历形成、发展、衰弱、惰化以及最终消亡等各个阶段(1200~1500年)。
图1呈现的是族体系统的推动力与其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横坐标反映的是具体年代,其中曲线的起始点与推动力波动的时刻一致,推动力是族体产生的原因。纵坐标呈现了三个标度中族体系统的推动力。
第一,从P-2水平(无力满足热望)到P6(自我牺牲精神)是质量特征。
第二,指数n+1、n+3等是“亚族体的数量”, n指的是没有对推动力发生作用并处于停息状态的族体中亚族体的数量。
第三,图中曲线“族体历史事件的频度”。该曲线是族体起源的40个个体曲线的综合,是为不同的超族体建立的,其产生于不同的推动力。
图1 古米廖夫的族体起源阶段
图1可用表1解释。
表1 对族体起源阶段理论的解释
∗从广义上讲,пассионарность(本文译为“推动力”)指的是由个体和群体继承并决定其追求超努力能力的某种特性。пассионарность一词源自法语词passioner,意为“燃起激情”,可直译为“激情度”。
总体而言,也就是说,古米廖夫把某种特殊的推动力(他称作пассио-нарный толчок)看作族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他在族体之外寻找其根源,而族体和族体过程的现实推动者主要是那些充满特殊活力和能干的人们(пассионар),这些人被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利益联结在一起。在自己的生活中,族体的生命周期似乎具有同样的长度——1200~1500年,都要经历从潜伏到形成、发展的顶峰时期再到衰弱、停息等阶段。在族体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它可能把几个甚至多个族体联合成为政治文化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构成“超族体”(如哈里发时代的阿拉伯人、繁荣时期的拜占庭人等)。
三 族体的范围
古米廖夫把族体划分为 консорция、конвиксия、субъэтнос(亚族体)、этнос(族体)、суперэтнос(超族体)等类别。
консорция是一个由历史命运联系起来的人们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或解体,或发展为конвиксия。конвиксия是由具有同一特殊生活方式和被家庭关系连接着的人们群体。它有时转为субъэтнос(亚族体)。亚族体是族体的结构成分,它同其他的亚族体相互影响着。在族体系统简化的过程中,在最后阶段亚族体的数量缩减到一个,成为残余物。суперэтнос(超族体)是在一个区域同时产生的众族体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在历史上表现出拼凑的整体性。
古米廖夫把这些分类单位看作族体形成中的过渡阶段。起源阶段的консорция,是简单的人们群体,是为了解决某种任务联合起来的。大部分консорция解体后没有踪迹,仅仅有一些逐渐形成稳定的конвиксия,在这里家庭关系被补充进共同的群体行动计划中。之后各конвиксия可能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同其他的конвиксия 结合。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形成更加有特性的和稳定的共同体,被称作“亚族体”。诸亚族体相互之间可能被联合但不一定形成新的族体,但也可能从亚族体形成族体。
若干个族体可能彼此生活在相对邻近处并相互依赖,但不转变为超族体,它们彼此之间还是“他者”,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数个族体结合的特殊的形式,即超族体。如果它们的结合是和谐的,而且族体间是互补的,则超族体可能是稳定的;如果诸族体的互补性薄弱,则它们形成“嵌合体”,多族体的结构则会趋向于解体和衰落。也就是说,在古米廖夫看来,“嵌合体”是两个族体属于“彼此消极互补”的超族体,是生活在一起并混合时出现的。它们就如同“不同频率”的物理场之间的接触一样会导致彼此消退,其中一个族体或者两个族体的生命活力会遭到毁坏甚至消亡,因此,族体之间的接触是不应受欢迎的。
另外,古米廖夫还提出了“同族内婚的族裔功能”的论点,指的是某一族体想作为一个“稳定实体”而生存,就需要有某些机制提供这种稳定性并“使族体繁殖”。这种机制之一就是同族内婚制,也就是个体趋向于在自己的群体内婚配。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的皮缅诺夫教授通过问卷调查,计算并确定了内婚制的临界水平,即“超过所有婚姻中12%到15%的那一部分异族通婚,会导致一种使族体消失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古米廖夫有关族体的一些观点除对苏联民族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外,也存在一些后续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族裔政治在苏联的兴起,不仅“族体”这个术语成为当时及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和政治领域争论中使用的核心词,而且古米廖夫有关族体的一些观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如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当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领导人之一拉斐尔·卡基莫夫(Raphael Khakimov),在其文选《帝国的黄昏——关于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中这样写道:
族体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是自然与社会相结合而成。族体本身带有生物能量,而且服从于除了社会过程法则之外的其他法则。有时,有人能听到一些诉求,这种诉求希望把族裔起源忘掉,而且不要按照这种类别来划分人们。这些诉求源于误解这个现象的本质。族裔特性不仅仅是想望的思考,也不是那部分“分离主义者们”邪恶的阴谋,它们是与生俱来的。
雅库特人的一位民族社会学学者写道:
雅库特人是非常年轻的族体,他们是由带有蒙古-突厥语言成分,并很可能受到西伯利亚和北方的萨莫耶德土著影响的人所形成的。按照古米廖夫的理论,族体充沛的潜能要延续1200至1500年,就此来说,族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人类族裔变种的网络。……即便是假设,当你感到你属于正在消失的族体时,也是遗憾的事情。
总之,一些学者认为,“古米廖夫在对欧亚大陆和非洲各民族的历史资料进行广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民族(民族共同体)由于他们居住生存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发展规律。……古米廖夫的理论,除了重大学术价值和具有独特性之外,可以成为争取和平和各族人民友好的思想斗争中的有力论据”; “古米廖夫揭示出与民族和部族的经济发展、阶级发展和政治发展形成整体的族体起源的自然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古米廖夫关于族体的观点被另一些学者和苏联官方看成与资产阶级的地理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地缘政治论以及唯心主义的“英雄与群氓”论、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因而遭到批判。反对者认为他的观点不是以分析资料为依据,而是以“思维的非传统性”为出发点,力求用他自己的观点与“官方”的观点相抗衡,因此其《族源和地球生物圈》等著作长期被禁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