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优化与绩效提升
- 刘洁
- 1561字
- 2020-08-29 05:29:37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本书旨在回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富有争议的或尚未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其一,传统农业合作社产权结构发生演变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其二,一个合作组织的内部契约选择行为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其三,不同产权类型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行为特征以及经济绩效有何内在联系?我们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回答,即引出了本书的基本思路。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阐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一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协调方式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影响理论的运用,提出一个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其次,运用SSCP分析框架,对合作社的组织特性、产权结构、契约行为和运营绩效等问题分别展开分析。尤其是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发展的数据和案例,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部分;最后,总结和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的对策建议。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用图1-1表示。
图1-1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原理,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与运营绩效问题,解释了组织内、外部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各个章节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制度分析方法
所谓制度分析法,是指“在主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某种制度安排、变迁或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在第5章对农业合作社产权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中,本书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以下基本思想和观点:第一,产权安排是在既定的内、外部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解;第二,组织创新是制度变迁的一种外在表现;第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2)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学检验
在本书的第6章和第7章,本书通过收集江西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内部治理与运营绩效等方面数据,运用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均值比较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基本达到了反映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真实状态的目的。另外,本书针对第6章中的“合作社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和第7章中的“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二元Logistic模型、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并通过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加上计量经济学工具的运用,使我们不仅能够对制度进行定性描述,还使得定量的分析和比较更加便利。
(3)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注重一个单独的事件,其意义在于:“对大量同类现象的集中反映——样本意义;对已有假设和命题的检验——检验意义;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说——发现意义。”本书在第4章中,在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模式、制度特征和社会经济效果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时,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由能人大户主导的利益联结紧密型合作社在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方面,要相对优于农民自发组织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主导型合作社。两种方法的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发现决定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4)比较分析方法
通过对比和比较来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比较分析的过程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本书大量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包括在第5章中农业合作社与IOFs产权结构特征的横向比较、基于组织演化的农业合作社产权结构类型的纵向比较,在第7章中对不同制度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的比较分析,以及在第8章中对国际上三种不同运营模式下的农业合作社进行的比较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