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

一 不同组织结构的新闻事业

现今,新闻传播媒介就是按一定的结构、功能与规则,联合而成的一种机构、一种组织、一种事业。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结构中,既是最具规模、最有实力的信息产业,又是最有影响、最具威力的社会舆论机关。

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近代新闻事业开始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形成标志有四个方面:①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与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②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形成,并且有了新闻市场;③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的出现;④规模较大、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

新闻事业体制又称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构成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总称,指社会控制协调新闻传播活动的制度及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事业所有制和新闻传播政策、传播控制方式等。

新闻体制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同,由其决定的新闻体制自然会有差异。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逐步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三大新闻体制:①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营体制(以美国为代表); ②公私兼营的双轨制运营体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 ③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营体制(以中国为代表)。

(一)私有制为主的商业化运营体制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新闻传媒基本属于私营体制,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从私有集团到几个人的新闻小报,媒体的私有化成为西方新闻自由的一种象征。西方国家的报纸基本上是私营媒介,除少部分的一些公共电台、电视台之外,所有的报纸、电台及电视台均为私营的。以美国为例,除了专门负责对外宣传的“美国之音”隶属美国新闻署外,美国政府不掌管一份报纸、一家电视台,也没有一家通讯社。大名鼎鼎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家庞大的私人公司,其除拥有《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外,还拥有一家重要的通讯社和五家电视台。西方绝大多数新闻媒体都以这种新闻体制从事新闻活动。

私营媒体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营体制,决定了其商业化运营的一些特点与利益原则。

第一,以营利为最终目标。私营媒体是资本主义的新闻工厂,其目的在于营利。争取广告客户是营利的基本途径。大部分私营的媒介是具有财团背景的,如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其和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董事会负责对媒介的财政进行预算与决算及对媒介负责人的任命,它其实是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媒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由广告客户也就是那些大企业及大银行掌握着,媒体倾向、迎合甚至是自觉地代表这些广告客户的利益。

私营报纸的发行基本上是亏本的,其依靠广告来进行弥补,一般情况下,报纸上的广告会占整个版面的60% ~70%,若是其比例比60%低,报社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甚至会面临倒闭。而电台与电视台要维持下去,主要靠的也是广告收入。因此,广告客户是所有私营媒介都离不开的,是它们的衣食父母。

第二,以发行量或收视率为传媒活动的直接目标。美国电视台运营的基本规则就是电视台将电视节目播放给观众们观看,之后再将观众卖给广告商。这同时也是报纸及电台的经营规则。为争取到更多的广告商户,媒体竭尽全力扩大发行量,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收视率。

第三,以争取受众为报道操作的基本原则。私营媒介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不断追随受众的兴趣,再加上私营媒介的机制比较灵活,所以其节目更新很快,不断推陈出新。从总体上说,私营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其新闻力争迅速、报道面广,同时有大量煽情性内容。

媒体以受众为中心,尽量讨好受众,为此不惜放弃作为“把关人”的主动权。从初期的大众化报纸到当今传媒都是如此。如今,美国各地电视台的一些娱乐性节目的占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那些严肃的时政节目,新闻节目也开始倾向于媚俗的娱乐化。

第四,以垄断竞争为基本运作模式。三大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目前控制着全美90%左右的观众市场。私营媒体的实力以占有市场的多少为准,彼此激烈争夺受众,从而争夺广告份额,这成为传媒运营的主要方式。市场则为私营媒体的发展提供竞技的舞台,把每一家传媒推上激烈竞争的角斗场,这导致实力较弱的媒体被兼并。

第五,对政府的监督有一定力度。私营媒体往往以“民众代表”“舆论代表”自居。为了争取受众,其往往抨击政府的纲领和政策,尤其对政府丑闻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由于独立负责,立场、观点不受政府制约,其有些新闻、评论有一定深度,见解独到。

媒体的私有制决定其独立性,所有权决定其发言权。但是私营媒体在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并且不受控于政党和政府,实际上其与政府和政党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互相利用。媒体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政府需要媒体来影响舆论。美国的私营媒体可以抨击政府,可能揭露某一届政府的丑闻,但它从未攻击美国宪法、攻击美国的根本制度,它是体现和维护美国国家最高利益的工具。

(二)公私兼营体制

公私兼营制是双轨制体制,其典型模式在西欧与日本。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是一种在公共传播管理机制之下的社会事业。其不被国家与政府直接控制,但从事传播活动处于立法机构的监督之下,最高管理机关是议会和专业团体代表所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因而是“半独立”的公营传媒机构。这种传媒机构强调媒介的独立性、服务性以及社会责任。传媒机构自己制定传播方针、自制节目,并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征收视听费,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播放广告。

两家广播公司的对外广播都具有国营的性质,分别代表英国和日本政府阐述对时政的见解。随着传媒兴起了商业化与私有化的潮流,单纯的公共传播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不容易,原本的公营传媒也开始了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涉足,逐渐转变成一种公共服务和商业经营并存的公私兼营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欧与日本先后开始了媒体私有化,经过20年的变革,将公私兼顾的双轨制体制正式确立了起来。公营媒体按照原本的模式继续运作,私营媒体则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参照美国私营模式。从目前来看,公营、私营媒体的实力相当,并且均为大的传播公司,彼此间存在激烈的垄断竞争。在这之中,公营媒体的运作机制不同于国营制,也和私营制不同,其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管理机构是相对独立的。公共媒体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府,它是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管理机构的产生,或是由政府决定、议会进行批准,或是让原本的管理机构经议会的批准被提名出来。公营台管理机构在成立之后,拥有独立的决策权,管理机构最终决定办台方针和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间其是不受政府的领导和控制的。

同时媒介设的管理委员会是一种媒介业务的监督机构,其组成包括社会民间团体与媒体外人员。如德国广播联盟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电视台的方针及章程的执行,它的组成包括具有影响的民间组织及联邦议会各个政党的代表,电视台财政收支的预算与决算也是由它决定的;它对电视台的节目安排给出一些建议,并裁决某一些重大的问题。

第二,以视听费(订阅费)为主要收入。公营媒体向受众收取视听费(订阅费),基本上不刊播广告。收费一般由政府的邮政部门代理,然后全额交付给媒体。这种情况下受众真正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媒介不受控于政府,也不受广告商的干涉,直接对公众负责。

第三,公营媒体是“半官方”的。虽在名义上公营媒体不受控于政府、不被政府领导,但是其与政府之间关系密切。从传统上来看,公营媒体均是天然地倾向政府,对政府的施政纲领进行宣传,并对政府形象进行维护。虽在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其会对政府进行抨击,但是这属于“小骂大帮忙”。

第四,不播广告。公营台以受众的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所以,公营台在节目中一般不播商业广告。有些国家,如丹麦、瑞典的公营台插播的商业广告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购买电脑、新书,介绍电影之类的,都是与教育文化有关的。

第五,公营媒体将受众作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公营媒体对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追求比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要高。对它来说,保障公众利益要比单纯地追求收视率重要得多。它维护西方民主制度,在报道内容上对时政与社会教育的传播更为侧重,特别是对新闻更为重视;其娱乐报道对健康的内容更为偏重,并且注重寓教于乐。

(三)完全国有的运营体制

国有国营媒体直接受国家的控制,政府不仅有任命媒体领导者和经营者的权力,而且有时直接布置报道内容。国有国营媒体的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广告收入、视听费或报刊销售费,三者兼而有之。不同国家对其营运模式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不允许国营媒体刊播广告,其经费由国库支出;有的国家既控制媒体又不支付费用,由媒体自谋经费。

国有国营媒体一旦成为主流媒体,其就成为社会思想和舆论的中心。凡出现重大事件,由其传播的思想就能产生动员社会舆论的效应,把执政者的意志转化为人们的共同认识,引导人们共同行动。这种权力效应从新闻报道中表现出来,产生控制公众的效果。实行这一新闻体制的国家,其政府都力图把新闻媒介掌握在自己手里,使其成为国家管理职能的一部分。

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营体制以中国为代表,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电视台的所有权是完全属于国家的,除政府之外的其余任何企业均不可以在电视台投资。

第二,媒体是党与政府的宣传机构,也是其喉舌。由党和政府对其主要领导人进行任命,其宣传报道方针必须由党和政府批准,并且要一致于党的行动纲领、一致于政府的施行纲领。

第三,其承担的职责包括对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及政策进行宣传,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满足观众对信息、娱乐的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新闻事业确定“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在经营上开始商业化运作。从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到现在,我国各省市已经成立了大量的新闻传媒集团,我国新闻事业正在积极探索媒介集团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道路。循序渐进、整合资源、面向国际、大胆尝试,力求使集团组建及运作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一步步地将新的机制与体制建立起来。

二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

当代全球新闻事业格局,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即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它们在所有制性质、管理和运作机制、新闻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两种性质的新闻事业也存在很多联系,在具体业务操作、事业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

(一)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新闻事业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其主人是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即一个个资本家的企业。这些资本家的新闻工厂的首要目的是谋取利润,为了赚钱;在政治上则体现并服务资产阶级利益,忠于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是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原则。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大致经历了“革命化报纸”、“政党化报纸”、“大众化报纸”和“垄断化报纸”四个发展阶段。而今,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所处的发展时期仍是一个高度垄断化的时期。

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垄断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式。

第一步,由资本的集中形成的大“报系”或“报团”,即拥有两种以上日报或多种报刊的报业公司。

第二步,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式的报业,即由一定数量的新闻机构和与新闻传播事业相关的生产企业所组成的垄断企业。

第三步,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新闻传播事业实行全面控制的局面。

第四步,由各种媒介资本相互渗透组成的交叉所有制或媒介合成体,即一家报纸与一家电视台或者电台同为某一所有者单独所有,或者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以新闻传播业为主的跨行业的多种经营的垄断公司。

纵观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其雏形应当从18世纪的资产阶级报刊算起,如英国的《评论》周刊(1704年)、《政治评论》周刊(1716年),美国的《新英格兰报》(1712年)。此前,资产阶级也办报刊,但其主要是一种个人经营的行为和职业。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以后,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完成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以19世纪为划分:19世纪末以前,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自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众化廉价报纸(便士报)为主流;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垄断阶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报团和财团控制新闻事业的所有权,通过广告控制新闻事业的经济命脉,通过国家机器控制新闻事业的政治倾向,通过通讯社控制新闻报道。以报业而论,在企业内部,具有控制权的人是报纸的老板,其决定报纸的大政方针,其他人都是老板的雇员,对老板负责;从外部看,各报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特征就是集中垄断与全球扩张,即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集中化趋势越来越强。所谓新闻传播事业集中化,就是一国新闻传播媒介由众多所有者分散拥有逐步走向由少数所有者拥有或控制大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过程和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传媒间兼并、联合的高潮。在美国,迪士尼公司于1995年以190亿美元将ABC(美国广播公司)兼并了;微软公司在1996年和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进行协作,开办了一个有线加在线的电视频道——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频道(MSNBC);美国维亚通讯公司在1999年用230亿美元将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兼并了;而最大的一笔买卖发生在2001年1月,时代华纳公司(世界最大的传媒娱乐公司)与美国在线公司(世界最大的网络服务商)宣布合并,成立了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在英国,全国报纸已被新闻国际公司(News International PLC)、三一镜报公司(Trinity Mirror)、每日邮报和大众信托公司(Daily Mail&General Trust)、北壳公司(Northern Shell)等9家报业集团所控制。其中,上述4家报业集团公司垄断了全国报纸86%的发行量。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第162页。1910年,西方各个国家存在的拥有报社的集团公司是125个,而如今,西方各国的重要报刊已由一些大公司掌握,这些公司总共还不到30家。

除集中垄断之外,西方的传媒集团纷纷将全球扩张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呈现跨国垄断的新趋势。时代华纳集团就是努力朝全球化媒介集团的方向发展的,它在全世界拥有200多家分支机构,是全球每一种媒介类型和每一种媒介内容形式的主要经营者,同时也是全球较大的电影院拥有者之一,在美国境外有大约1000家影院,并且仍在进一步扩张。2003年4月,传媒大亨默多克以6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休斯电子公司旗下的DIREC TV,实现了其长达20年之久的卫星电视网覆盖全球的梦想。默多克新闻公司旗下的卫星电视网络,包括美国福克斯电视网、英国天空电视台、香港卫星电视在内,在全球拥有近10亿用户。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各有特色,但从整体上都奉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新闻观,遵循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和主义,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第一,其主要形式是私人资本占有。除极少数的一部分政党政团报纸之外,大部分的新闻传播事业是私人企业,由资本家独资或者是合资经营,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种企业,其产品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的,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广告是新闻传播事业的财源,其经营部门控制着新闻编辑部门。经济实力强大的大资本财团不仅控制了一大批新闻媒介及其相关企业,而且和国家权力机构相结合垄断了社会舆论。

第二,标榜新闻自由。在政治的立场之上其标榜的是超阶级及超党派,表示“不偏不倚”,并且“不受政府干涉”。在经营方式上,它们表示遵循价值规律,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发展”,按照经济规律实行优胜劣汰。在新闻业务上,它们标榜“客观公正”“写作自由”,只对事实负责,不受任何干涉。但实际上,新闻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人民群众不可能享有真正的新闻自由。

第三,竭力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新闻传播事业不但是资本主义企业,还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它通过信息服务,使资本家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灵通,有利可图;它通过广告服务,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它通过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它通过提供文学、艺术及其他精神食粮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人群特别是资本家提供娱乐和消遣;在对外交往中,它配合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需要,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强加于人。

(二)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其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其既是该阶级新闻事业的继承者,也是新闻事业的发展者。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大致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

第一,伴随着英国宪章运动,公开出版的无产阶级报刊诞生了,最负盛名的是1837年在英国出版的《北极星报》和1842年在德国科隆出版的《莱茵报》。前者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左翼机关报,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号召人民通过政治斗争实现人民宪章的主张,并且呼吁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其存在了15年之久,最高销售量达10万份。后者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青年马克思曾担任该报的编辑,使报纸表现出民主主义倾向。

第二,19世纪4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成立,无产阶级党报产生出来。第一个无产阶级党报,是1847年9月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杂志试刊号的封面上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1848年6月,马克思创办了大型日报《新莱茵报》。该报坚持宣传《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专制残暴统治和资产阶级的虚伪性,真诚地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愿望。

第三,19世纪末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党报。其中,主要的有1863年创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和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火星报》,以及1912年在彼得堡创办的《真理报》。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大致也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党报的建设,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创办了《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大型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初步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继延安《解放日报》之后,1948年6月创刊的《人民日报》,于1950年3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从管理体制来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党和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管理体制。由同级党委或政府任命新闻机构的负责人,新闻机构内部分层授权,各级政府通过其主管部门对新闻机构实行管理,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是事业的主人。同级党委宣传部门代表党委对新闻机构实施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新闻机构的重大新闻宣传计划报同级党委审定同意,并定期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作。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以党报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样式、多类型的结构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成了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由社会主义国家与执政的共产党所共同拥有。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虽各具特色,但是均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形式是公有制。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所有新闻媒介都属于国有,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私有新闻机构。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所创办的新闻媒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其就是人民群众的新闻媒介。所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第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就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这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一方面,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所有者和服务对象,如果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新闻传播事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首先其担负的任务包括对党的纲领路线与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并对舆情民意进行了解。其次它担负着的任务还包括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将其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提供给他们,并帮助他们行使各种民主权利。

第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无产阶级革命所阐述的新闻思想为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事业要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也要求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和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第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将社会效益放于首位。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目标为出发点,虽然也需要讲求经济效益与获取利润,但其并非将对经济利润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各个新闻传播事业之间也需要竞争,但是其竞争的目的不是相互拆台,而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三)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新闻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的传播模式。过去照搬苏联的模式是失败的,现在照搬西方的模式也是错误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关键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特殊国情成功地结合起来。

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针,建设的中国新闻事业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具备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共同属性及其基本特征。要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但不能私有化,不能“西化”即资本主义化。要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和新闻改革的经验教训,但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坚决坚持,将符合中国实际的传媒结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确立起来。总而言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又具备和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不同的民族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就是这一点。

通过不断深化的新闻改革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目标建设起来。而新闻改革要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坚持新闻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将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对新闻改革的进度与力度进行合理安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新闻改革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应经济基础深刻变革的新闻体制和传播模式。在改革过程之中自然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进行很好的继承,但大胆且谨慎地试验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要善于对试验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进程也是传播技术高度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将最新通信传播技术很好地利用起来以武装新闻事业,已使传播媒介的高度现代化得以实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竞争实力得以壮大。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生产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在新闻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绝对不可以甘落人后,必须加快技术革新与设备更新的进度,将技术、设备、效率一流的社会主义传媒群体建立起来,形成一种竞争实力,使其足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通过不断深化的新闻改革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目标建设起来。改革新闻体制,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顺应历史潮流、保障公民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新闻改革往往不是一种主动的社会运动,而是在客观环境的推动下主动顺应环境的过程。新闻改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它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叶到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将新闻出版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起来。传媒内部开始实行聘任制和竞争上岗等劳动人事管理新措施。我国初步形成了新的报业结构,并开始对广播电视的传媒结构进行调整。

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新闻机构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的路子是产业化经营,基本完成了对新闻报刊及电子传媒的结构调整。20多年的新闻改革,是对“左”的错误思想进行肃清和对右的思想干扰进行排除,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在技术变革方面,网络、手机等一些新媒体开始出现,传媒的原有结构与生态发生了改变。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工具的发展变革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优良的设备被用来武装我国的新闻事业,以争取和保证其在世界新闻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我国的新闻改革一定要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不可以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可以要求新闻改革比政治改革还要超前,更不可以与党的政治方向发生偏离。新闻改革不可以对立于体制,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新闻改革才可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