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选编

中国改革发展重点领域与任务

把“X+”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创”的重要抓手

【摘要】

“互联网+”行动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建议加以推广升级为“X+战略”,选择“低碳+”“智能+”“军工+”“健康+”“文化+”等作为具体切入点,引领相关领域的横向整合,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抓住了未来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为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造升级指明了方向。这个战略没有沿袭以往“就产业论产业”的纵向调整做法,而是在准确把握大势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思维,采用一个具体抓手对各领域进行横向整合,为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改造提出了一条新路径。依此方法论推而广之,还可探索运用其他类似抓手,实施一系列“X+战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一 “低碳+”

我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将对我国工业结构特别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形成倒逼。国内雾霾天气形势越发严峻,也对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了挑战。实施“低碳+”战略,是解决气候变化和雾霾问题的根本措施,应作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方向。这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必然要求。

譬如,“低碳+工业”。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工业锅炉、电机等设备,更新改造高耗能设备和工艺。“低碳+能源”。加快煤炭瘦身进程,发展清洁燃烧,合理发展油气等优质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低碳+城建”。科学规划城市产业布局,合理设计城市地下廊道、水电气管线、居民社区等,配备相关技术装备,增强预警反应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灾害防治的应急处理水平。“低碳+建筑”。在建设领域,升级绿色建筑标准,改造现有建筑,发展屋顶太阳能、绿色照明、地源热泵、高效供热等节能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具、隔热保温墙体材料、Low-E玻璃等节能环保建材。“低碳+交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公车、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电动化,加快油品升级步伐,鼓励全民绿色出行。“低碳+家电”。提升能效标准,推广使用变频技术,在量大面广的民用产品中实现节能减排。

二 “智能+”

智能化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一个新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类脑计算、大数据、新型传感器的快速发展,智能技术与经济、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全球正在进入“人机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智能化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譬如,“智能+制造”。以智能化为目标,加强面向下一代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包括机器人、智能导航、自动控制、精密仪器等,以智能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内涵。“智能+城市”。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基础,构建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在内的智能城市,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智能+能源”。用信息技术改善供需两侧管理,以搭建电力网络为基本构架,建立互联互通、共有共享的能源及信息网络,使能源生产与消费形成更高效率的智能配置和智能交换,实现最佳资源利用。“智能+商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建立以覆盖生产过程溯源、安全认证、虚拟效果模拟、电子支付、智能配送为支撑的全商业智能化管理。

三 “军工+”

国际经验表明,各大国都十分重视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以军民融合方式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是科技革命的鲜明特点。我国在军民互动方面有着良好传统,当前应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改革强军战略的机遇,实施“军工+”战略,大力推动军民融合,转化军工技术为民用,实现民用技术与国防科技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譬如,“军工+国企”。发挥军民融合主渠道作用和集成创新的传统优势,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航天航空、船舶海洋等重型装备制造等涉及国家战略及安全的战略新兴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军工+科研”。充分挖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实现以项目为导向的资源整合,建立成果转化灵活机制,使国防工业拥有国家尖端科技成果支撑。“军工+中小企业”。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军民融合领域,促进各类企业的创新产业链合理分工。“军工+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布局国家大型军工项目,以绵阳为示范,在西安、洛阳、哈尔滨、沈阳等地设立军民融合园区,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四 “健康+”

健康是人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收入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社会到来,健康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在满足衣食温饱后的一项更高层次追求。实施“健康+”战略,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既是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百姓的迫切希望。

譬如,“健康+医疗养护”。鼓励公立部门、社会力量、境外机构办医,共同增加医疗、养老设施的有效供给。“健康+健身”。开展“健康中国人”行动,鼓励康体产业、户外运动发展。“健康+食品药品”。加强研发,制定规范,强化监管,加大惩处,全面提高食品药品质量,让群众放心。“健康+餐饮”。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接受“少油、低盐、适量”的饮食习惯,对经营性餐饮行业制定健康烹饪的行业规范。“健康+环保”。完善城市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发展楼宇水、空气净化设备产品,打造健康卫生的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增强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治能力,加强急救中心、救护车辆等应急设备配置,建设必要的特种病医院,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五 “文化+”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在新时代挖掘其新价值。在科技之后,文化应当成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元素和经济领域融合,有利于培养共享经济的新产业,构筑结构性改革和“双创”的新动力。同时,还有利于借助市场力量,推动文化传播和人文建设,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譬如,“文化+产品”。商品除具有使用、消费的特征外,如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增添更多中国元素,将大大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提倡积极发展设计、日用品装饰等更多创新产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合理引导文化服务供给和文化消费需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企业”。鼓励企业建立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文化+品牌”。加强品牌国家化战略的顶层设计,狠抓技术、管理、质量环节,重振中华老字号名优产品和知名企业竞争力,做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品牌。“文化+城市”。丰富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坚持城市特色风貌与建筑功能的统一,防止“千城一面”和千奇百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