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欧战爆发后,袁世凯于8月6日下令中国严守中立。英国则于4日向“英日同盟”的盟友日本政府表示:若战斗波及远东,香港及威海卫遭到攻击,英国政府相信日本政府会予以援助。7日英国正式向日本请求援助,要求日本海军搜索并击沉在中国海域袭击英国商船的德国伪装巡洋舰,事实上等于要求日本对德宣战。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当晚阁议到次日黎明,外相加藤高明断言协约国将取得胜利,引导内阁决议参战。8日午后加藤出席元老会议,取得参战的同意,当晚商定对德提出七天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舰撤出中国海及亚洲地区;把胶州湾租借地交给日本,以便将来归还中国。其目的在于以胶州湾归还中国为条件,解决满洲悬案。

元老注重国际协调,视袁世凯为交涉对手,山县有朋及井上馨希望利用大战扩大在华权利,并考虑到战后的国际竞争,希望乘机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政策,以解决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危机,进而推进日本的飞跃发展,企图在英日同盟之外与俄法加强合作。8日元老会议召开,井上未出席,他向山县及大隈提出意见书,认为大战是日本国运于大正年代发展之天佑,必须乘此机会确立日本对东洋的利权,力主日本应与英、法、俄精诚团结,以此为基础怀柔统一中国之人物(袁世凯)。山县对此完全赞成,并批判加藤外交:似以解决悬案中之未了事宜为满足,缺乏远见;认为世界政治基本潮流在于种族战争,必须在今日之局势中创造亚洲之未来和对华政策之基础。关于如何开展“大战外交”,加藤外相和井上、山县从一开始就有分歧。参见〔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393~395页;奈良岡聡智 “対华二十一カ條要求とは何たっだのか——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中対立の原点”、第二章。此外,大陆浪人内田良平的看法代表民间舆论,也部分反映军方、浪人及部分官僚的见解,认为袁世凯是日本对华扩张推行“大陆政策”之最大障碍,必须加以排除。内田良平:《对支问题解决鄙见》,转引自王柯《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第95页。所谓“浪人”,原指离开自己属藩,到处流浪的武士阶层。到了幕府末年,浪人出于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此时一部分出身平民的人也开始自称浪人。而这部分浪人之中,此后将自己政治活动的舞台主要定位于大陆的人,就成为所谓“大陆浪人”。见王柯《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第77页。

英国政府9日收到日本有关参战的备忘录,备忘录表示:“一旦成为交战国,则日本之行动即不能仅限于击沉敌国之伪装巡洋舰”,“亦即为了破坏可能使日本及英国在东亚利益遭受损害之德国势力,必须采取一切可能采取之手段与方法”。英国对此内容深感不安,当天下午表示希望日本政府暂停当前的军事行动。然因日本坚持要求,英国不得不同意日本参战。

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Jordan)提议在英日共同向中国政府发出的照会中写进“保证归还胶州湾”。加藤表示拒绝,指出付出很大代价取得之胶州湾,即令归还,也须附有如延长满蒙租借地及铁路期限等条件;其参战之意图已甚明白。〔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第395~396页。23日德国未做答复,9月初日军登陆山东半岛攻击青岛,并占领胶济铁路沿线到济南车站,同时日本海军占领赤道以北之德属太平洋群岛。11月7日,战事结束。

青岛战事结束后,中国政府要求日本撤军。日本政府决心乘机解决中日悬案,1915年初,驻北京公使日置益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双方以此为基础,自2月2日开始谈判,由于中国顽强抵抗,日本政府于5月7日提出最后通牒,9日中国政府被迫让步。25日双方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6月8日双方在东京换约,满蒙条约三个月后(即8月25日)生效。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大伤中国人民对日感情,全国排日思想澎湃,在袁世凯政府暗中支持之下,抵制日货又大爆发,日商损失颇大。交涉结束后,袁世凯始通饬各省设法禁止排斥日货。《要闻二——日报之所谓排东思想》, 《申报》1915年7月4日,第6版;《要闻二——西报之禁止排斥日货谈》, 《申报》1915年7月8日,第6版。诚如《字林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7月11日东京访函云:


日本鉴于华人之排斥日货,今始恍然知以威力强迫人国者,绝不能保存其国人民之美感……当谈判进行之际,日本各报气焰不可向迩,指斥政府手腕之懦弱,主张力迫中国承认其全体要求,苟不得已,则当用武力以贯彻其目的。……但在中国则此次交涉已留一深长历久之印象于其国民心目中,非可容易消灭者也。《要闻一——英报论日本华政策之失当》, 《申报》1915年7月22日,第3版。

日本加入《伦敦宣言》

葛雷

欧战爆发后不久,英、法、俄三国在1914年9月发表《伦敦宣言》,保证不单独媾和,并互相商定媾和条件。日本参战后,法、俄曾提出加入英日同盟的要求,山县、井上两元老都表示同意,加藤外相却不同意。1915年1月俄国战事失利,再次提出四国同盟,至少日本加入《伦敦宣言》。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及驻法大使石井菊次郎都建议支持,但加藤外相认为日本通过英日同盟已与加入《伦敦宣言》处于同样地位,坚持以第一次英日同盟以来的传统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础来维护日本在华权利。7月27日阁议决定:没必要加入《伦敦宣言》。31日大隈内阁因为大浦案总辞,大隈继续组阁。8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葛雷(Edward Grey)劝告日本加入《伦敦宣言》,以鼓舞苦战中的俄国。10日加藤辞去外相之职,由石井菊次郎续任。石井回国前先赴伦敦与葛雷见面,讨论战后和会时日本取得山东权利及太平洋诸岛问题,葛雷虽未确切保证,但表示谅解。10月中旬石井抵东京接任,19日日本正式加入《伦敦宣言》,加强了日本在战后和会中之地位。〔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第411~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