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辨析

(一)道德文化自觉的内涵

1.道德文化的意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为“culture”。本义指栽培、脱离原始的状态,主要指耕作、培育、发展出来的事物。后来词义逐步扩大,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和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文”有“人文”“天文”之意,“化”在古文中写作“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匕,变也。”本义用作两极之间的转化与生成,表现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后引申为“人文教化”。作为名词的“文化”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这一规范则是人们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产物。作为动词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化的含义与西方社会所讲的文化含义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一般为人文教化,即以“文”化人,是与人的德性、修养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道德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道德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共同构成现代文化的整体结构。道德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汲取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在文化的整体氛围中成长,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储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之中,并且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道德文化是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帮助建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平衡的“调节器”。从宏观上讲,道德文化与道德一样,它能够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执行文化熏陶和规范调节的功能,在保证社会系统内在统一、完整和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和“应然”的价值文化。道德文化不仅确立和保护作为个性的人的价值和精神独立,为人的价值与精神独立提供人文环境,而且为人类命运和人类未来设置最具道德特质的价值坐标和理想追求。道德文化既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又具有深刻的内在性。道德文化同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它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内核,是人的意志、理智、情感有机组合基础上的道德心理的升华。道德文化具有质朴性,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仅影响人的价值理念和人生态度,而且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

就其本质而言,道德文化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就道德文化的现实性而言,一定社会的道德文化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观念性反映,它往往蕴含在具体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风俗习惯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93~94页。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反映。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都是对于现实社会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活动的反映,而这些道德观念恰恰就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就道德文化的超越性而言,道德文化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道德文化是人类实践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往往指向人们的“应然”存在,不仅指导和约束人们现实生活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而且体现人们对当下生活现况的超越和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憧憬和规划。道德文化的价值取向还在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它不仅着眼于现实,更注重未来社会生活的价值设计与实现。充分发挥道德文化的这种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个体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坚定自身的道德理想信念,而且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保障。总之,道德文化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结合,这种文化特质决定了它在个体道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现实价值。

2.道德文化自觉的内涵

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 ‘复归’,同时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或 ‘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第195页。文化自觉就是人们对文化存在与发展的“自知之明”,是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全面把握基础上的觉悟和觉醒。道德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觉必然要求道德文化走向自觉。所谓道德文化自觉是人们在理性认知和全面把握自身道德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觉悟和觉醒,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担当起自身道德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道德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人们对自身道德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深刻观照与忧患,以及对自身道德文化生存与发展责任及使命的主动承担,道德文化自觉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在道德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道德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道德文化自觉表现为对道德文化的认同。道德文化自觉首先表现为人们对自身所处的道德文化的认同。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文化认同大体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对本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即生活在一定社会道德文化中的人们在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道德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及其存在形式的认可和趋同,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维护本民族道德文化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二是对世界多元道德文化的认同,即生活在一定社会道德文化中的人们在对本民族道德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世界多元道德文化共生共存的认可和趋同。主要表现为在世界文化交往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不同民族道德文化间的差异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坚持“和而不同”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以“求同存异”的态度科学地对待不同民族间的道德文化交流和道德文化融合,做到不同民族间道德文化的重叠共识与协调发展。

其次,道德文化自觉表现为对道德文化的反思。道德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道德文化的“内省”,它是道德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道德文化反思就是人们对自身道德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自我反省。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使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39页。在道德文化发展进程中,如果缺乏对自身道德文化的反思,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自身道德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而也就无法正确地掌握自身道德文化发展的脉络与方向,这种道德文化自觉也会失去意义。只有通过对自身道德文化的反思,正确把握自身道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在道德文化反思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道德文化自觉。

最后,道德文化自觉表现为道德文化的创新。道德文化创新不仅是道德文化自觉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道德文化自觉的最终“落脚点”。道德文化自觉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自觉,道德文化创新则是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创新,二者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并且互为条件。道德文化自觉是道德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文化创新则是道德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没有道德文化自觉的正确引领,道德文化创新必然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没有道德文化的创新,道德文化自觉必将失去生机和活力,只有通过道德文化创新才能不断推进道德文化自觉。

(二)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的关系

就道德文化自觉与道德自觉的关系而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的区别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道德自觉的出发点是在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道德发生、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不断丰富个体的道德自觉意识,塑造个体道德自觉人格品质,养成个体道德自觉行为习惯。道德自觉是个体在对自身既有道德现状正确地分析、反思、批判和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熏陶、道德修养和行为实践,使自身不断接受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要求的影响,并将其自觉转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动机、道德态度和道德信念,升华为个体的内在道德需要,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自觉行为的过程。道德文化自觉的出发点则是促进人类道德生活的优化、社会道德秩序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即道德文化自觉是道德主体在对整个社会道德文化现状的把握、分析、反思与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发展自身道德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文化整体提升的过程,其落脚点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道德自觉的侧重点在于个体道德的发展与个体道德自觉的完善,具体包括个体道德自觉意识、个体道德自觉行为、个体道德自觉人格品质及个体道德自觉境界的生成与发展。道德自觉注重个体通过自己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及道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实现个体道德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形成道德自觉的行为和道德人格品质,进一步升华个体道德自觉境界,关注的焦点是个体人。而道德文化自觉的侧重点在于人们对道德文化的认同、反思与创新,注重社会整体道德文化意识的提升和道德文化环境的营造,关注的焦点则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者的作用范围不同。道德自觉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作用于个体道德,强调对个体道德生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强调对个体自身道德发展的反思与超越,对整个社会道德及道德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间接的。从直观上讲,其强度不大,范围较小。而道德文化自觉则强调的是对自身道德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深层把握,表现为人们在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自身道德文化基础上对道德文化所进行的认同、反思、批判和创新。道德文化自觉作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强调在宏观层面促进道德文化的整体提升。通常情况下,道德文化自觉作用范围较广,影响强度较大。

2.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的联系

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关系密切。道德文化自觉是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觉则是实现道德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道德文化自觉是道德自觉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道德文化自觉能够造就道德自觉意识。在道德领域,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在道德意识结构上,道德意识可分为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意识。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意识分别有其自身的结构。社会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目标及社会道德舆论等。个体道德意识包括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通常意义上,道德文化自觉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并塑造社会道德意识,促进社会道德意识自觉,而且能够影响个体道德意识,不断丰富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促进个体道德意识走向自觉。有什么样的文化,必然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意识,人类社会道德文化自觉的水平会直接影响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及个体道德意识自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其次,道德文化自觉能够促进个体道德自觉行为的生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成员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当时社会道德文化背景或当时道德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道德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道德行为也会随之出现诸多差异,社会道德文化自觉的水平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自觉行为习惯。通常情况下,一定社会、一定时期道德文化自觉水平越高,其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就会愈加自觉,同时,该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行为的水平也是社会道德文化自觉的“晴雨表”。最后,道德文化自觉能够塑造个体道德自觉人格品质,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境界。所谓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及道德品格的总和,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人们对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人的实际状况的概括,是在对这种状况理解和把握基础上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及品格的综合体现。人格是人的社会存在的表征,是人的社会特质。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个体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在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人的社会道德特质的表征,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所赋予的人的思想、性格及行为范式的总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文化自觉会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不断地对社会成员提出道德变革和道德完善的要求。道德人格的高下取决于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程度,先进道德文化会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道德文化的影响、陶冶和教化,他对自身的道德人格品质要求就会越高,就会越来越升华自身的道德人格品质和道德境界。

道德自觉则是实现道德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道德自觉是个体经过环境熏陶、道德修养与行为实践,使自身不断接受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自觉行为的过程。就道德自觉的价值而言,不仅可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体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养成,最终形成和谐有序的道德环境。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道德文化自觉在个体微观层面的展现。“文化自觉的核心即道德自觉。”白臣、张静如:《角色道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45页。道德文化自觉强调人们对道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的主动担当,这种主动担当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种主动担当有赖于主体人的道德自觉意识的提升和道德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个体道德自觉正是基于提升主体人的道德自觉意识,培养其道德自觉行为和塑造其道德自觉人格品质的需要。就文化学的角度而言,道德也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中主要的价值目标和人类品性的沉淀物,往往通过善恶评价,用“应该”或“不应该”的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推动人们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它所蕴含的人类道德文化的精神和内容,将通过知识与美德、事实与价值、理性与情感、行为与态度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而这种道德文化价值展现的重要载体是个体人,其基本途径就是人的道德自觉。因此,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二者是统一的,个体道德自觉不仅是道德文化自觉的现实要求,而且也是道德文化自觉实现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