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模糊语义研究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热门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不难理解的。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卡西尔把人比喻成“符号的动物”,这些隐喻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一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已不可能生活在纯粹的物理世界里,人类的各种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如买菜、看电视、开会、上班、写作、谈恋爱等,还是复杂的活动,如卫星发射、反恐演说、竞选演讲,甚至我们的深思冥想、神话、宗教、艺术等样样都离不开语言。在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语言又反过来编织了人类经验的符号之网,把人困于其中,深刻地限制、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乃至生存方式。而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但与语义的其他不确定因素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语义现象,或仅仅是由于语境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它具有客观方面的性质,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考虑科学术语的话(科学术语是由约定建立的),模糊性实际上是所有语词的一个性质,这个性质,反映了采取普遍名称的形式(或者更广泛地说采取普遍语词的形式)的一切分类所具有的相对性”〔波兰〕沙夫:《语义学引论》,罗兰、周易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352页。。它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去重新反思意义研究中关于内涵、外延、本质、偶性等概念的含义,以及知识的确定性和交际的有效性等问题。语言的这一特性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来看,是极富意义的。因此,对模糊语义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整个意义理论的构建,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目前模糊语义研究对模糊的界定、模糊的性质等方面的意见很不统一,我们也还未发现有国内学者就模糊语义的逻辑分析途径作出系统的梳理辨析,或对模糊语义所遵循的语用语法作深入剖析。因此,如何能够既批判地借鉴国外既有的研究成果,又同时注重发展结合汉语特点的语义学研究,从多重学科的交叉视野中,深入全面地对语义模糊性进行剖析,加深对语言的性质、意义的理解等问题的研究,吸引更多学者能够加入模糊语义学科的理论构建中,从而丰富语义学的整体建构,使之能够得到深层次、多方位的发展,这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就模糊语义的实际应用价值而言,在我们这个时代,各学科之间原来所具有的截然分开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交叉互鉴的局面,对模糊语义的研究已经超出了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范围,而是对逻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最大区别之一,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便是语言的模糊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不能理解和执行模糊语言。深入研究和剖析自然语言模糊性的特征,以及人类如何得以实现对模糊语言的理解和交流,是提高计算机智能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剖析自然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对那些试图构建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人机交流的计算机专家们而言也是极具价值的,语义模糊性的研究在跨学科合作和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