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精英与村落共同体再造:右坞村城市化的观察与阐释
- 莫艳清
- 17字
- 2020-08-29 07:19:10
第二章
一个再造的村落共同体:右坞村
一 区域概况
费孝通先生曾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写道:“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基于村落本身的特点,社会或者人类学者通常将调查区域限定在某一个村落,笔者在此也采用这一原则。为了既能保持研究村落这个社会切片的完整性和满足本研究课题的需要,又能符合当下我国村落的建制特点,笔者选择了杭州市西湖区近郊的右坞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基于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特点,也为便于帮助读者了解和把握本项研究对象村落的基本情况,笔者决定采用定位放大的策略,先从区(县)情开始介绍,再进入街道(乡、镇)情况概览,最后来详细地介绍本研究对象的村落。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帮助读者循着一定的路径进入笔者的研究视野,同时又能在进入该村落前对调研村落的外围环境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右坞村隶属于杭州市西湖区弯池街道,现就西湖区和弯池街道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西湖区概况
杭州市西湖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辖区总面积约312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中户籍人口60.81万),现辖2个镇、10个街道,132个社区和48个行政村。西湖区地处杭州市老城区的西部,是杭州市五个老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区,也是著名的旅游区,辖区内有西湖、西溪湿地两个国家5A级景区。西湖区南北长约28.5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东连上城区和下城区,东北与拱墅区、东南与江干区相邻,东南部以钱塘江为界,与滨江区和萧山区隔江相望,南部濒临富春江,西南部与富阳市交界,西北部与余杭区接壤。该区平原、山地面积约各占一半,有五地四山一分水之称。全区平面形状呈反“S”形,北部区块地势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原海拔介于3.0~10.0米之间;南部区块地势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海拔介于5.0~10.0米之间;西南部为天目山的余脉,最高峰为位于西湖区与富阳区交界处的如意尖,海拔537米,其他为海拔介于100~500米之间的山地丘陵。该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江、河、湖、溪“四水共导”,辖区及周边有钱塘江、西湖、西溪、运河等水系,特别是钱塘江引水入城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与西湖、西溪、运河等水系进行融汇贯通。
西湖区历史悠久,自秦到清,属钱塘县(隋朝开皇九年改为杭州)。1912年归属杭县。1927年划为杭州市第四区。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经浙江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1952年11月10日,建立古荡区。1955年5月撤销古荡区建制,并入西湖区。1958年4月,杭州市委决定,杭州市园林管理局与西湖区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1961年3月,杭州市委决定市园林管理局从西湖区(公社)划出由市直接领导,并将钱塘联社的上泗公社划入西湖区。同年5月,余杭区留下公社的九个生产大队和留下镇划入西湖区管辖。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西湖区,使西湖区陷于“文革”十年动乱之中,西湖区委及其工作机构受到严重冲击。1967年3月,由西湖区人民武装部牵头,成立西湖区生产办公室,领导和组织全区的工农业生产。1968年5月,成立西湖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同年10月建立西湖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69年3月,撤销西湖区建制,建立杭州市郊区,并建立郊区革命委员会和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2年12月,以杭州市园林管理局为基础重建西湖区,建立西湖区革命委员会和中共西湖区委,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与郊区同时并存。1977年10月,西湖区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分开,郊区与西湖区合并,定名为西湖区,同时建立中共西湖区委。现今,西湖区共管辖2个镇、10个街道,分别是双浦镇、三墩镇;弯池街道、留下街道、蒋村街道、西湖街道、灵隐街道、西溪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荡街道、北山街道。
西湖区不仅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名胜区(西湖龙井茶产地),也是著名的文教区,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和小和山高教园区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还是国家级园区集聚区,包括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北区块)、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它同时也是浙江省会机关聚集区,全省80%以上的省级机关设在西湖区。2012年,西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6.64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525.97亿元;财政总收入122.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56元。
(二)弯池街道概况
弯池街道地处西湖南部,东濒钱塘江,西至灵山,南临富春江。以平原为主,山丘为辅,地势呈北高南低。弯池街道坐落在320国道、之江大道、环城高速公路交会处,是游览“三江两湖”(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和千岛湖)的必经之地。域内有宋城、未来世界等著名旅游胜地。街道办事处驻地距离杭城中心18公里。2007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建街后的西湖区弯池街道成为全区面积最大、所辖村(社区)最多,拥有山林资源最丰富的一个街道,是浙江省经济百强乡镇之一。街道内古海塘、古桥等众多历史古迹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高等学府一起积聚起浓厚的文化底蕴,凤坞村、清风谷景区、白龙潭景区、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宋城等大型休闲游乐场所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使其成为杭城顶级别墅聚集区域。
弯池来历,源远流长;春秋战国,一片汪洋;吴越水师,定山战场;山河变迁,沧海见陆梁。“路绕定山转,塘连花浦横”;唐诗流传,留名弯池。明清时期,弯池归属钱塘县;民国时期归属杭县。新中国成立后,弯池划归杭州,设上泗区委;“大跃进”时期,建立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86年设立建制镇。2007年,西湖区撤销弯池镇、凤坞镇建制,合并设立弯池街道办事处,并将灵隐街道办事处珊瑚沙、五云、梦湖3个社区划归弯池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的弯池街道,东起钱塘江,西至富阳,南临双浦镇,北与留下街道接壤,总面积达75.15平方公里,加上托管的回龙、何家埠两村共约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00多人,流动人口45800多人,辖24个社区、18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地为弯池直街7号。
改革开放后,弯池街道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世纪80年代末,该街道建成万吨级自来水厂,解决了辖区居民喝水难的问题;随后又组建了环卫站,为弯池建设卫生文明镇打下良好基础。1990年,浮山村的生态农业被联合国誉为亚太生态第一村,从此该村名扬四方,弯池街道的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次年,弯池街道制订了弯池“八五”规划,提出开发牛放岭至金家岭沿公路10公里两侧的工业商业街设想;杭州市公交公司建成弯池公交车中心站,并启用通车,弯池成为上泗四乡镇的交通中心。随后,杭州市管会在弯池开始建设国家之江旅游度假区,弯池电视广播站建成,同时建立农科实验站。20世纪90年代中期,弯池街道又制订了“九五”规划,提出开发弯池旅游资源,把弯池建设成旅游集散地。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浮山集团公司、汽车板簧厂等10多家企业,宋城和未来世界在弯池街道也先后开业,环城公路和之江大道先后通车。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弯池的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该街道先后获得“西湖区科技先进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小康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和“浙江省经济百强乡镇”等光荣称号。
弯池街道现有工业产值约5000万元。随着弯池街道的大面积开发,弯池人主动接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努力打造“富裕、活力、休闲、生态、和谐”的新环境。弯池街道引进各种名特优新养殖品种,以科技手段增产增效,年产野生鳖50万只,各种虾类20吨,鱼类2000吨;引进国际先进水产品加工线及包装,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并达到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