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典当

进了城门,叶海棠和顾柒耀就利索的从牛车的草垛上跳了下来,谢过严大爷之后,两人这下往绿水城的繁华的商业街走了过去。俱东国这些年来都是国泰民安,就现在他们看到的绿水城也是极其繁华热闹的。

街道两边都是一溜烟的铺子,店里的伙计和掌柜的都在热情的招呼着上前的客人,叶海棠也不着急去找什么典当的铺子,顾柒耀也只是沉默乖巧的跟在她的身边。两人一边看一边往前走。

严大爷告知的地址叶海棠大致是记下了,她绕了一圈之后却朝着一家看上去非常气派无比的店铺走了进去,顾柒耀有些迟疑的抬头看了一眼门口上面的匾额,那是用镶金的字体写着聚福楼。

他这边还没考虑好要不要进去,就见前面的叶海棠回头看了他一眼,示意他跟上不要走丢了。顾柒耀只得硬着头皮走了进去。这是一家卖珠宝首饰的奢侈品高档至极的店铺。里面的装潢自然不必不提。

就连招呼客人入座休憩的椅子都是用最高端的红木材质,柜台前那琳琅满目珠翠环绕的光芒就晃得人眼睛有些花了。叶海棠和顾柒耀一进门,原本要迎上前的掌柜的见他们的衣着打扮又重新退了回去,拨弄着自己面前的算盘连一个眼神也懒的投过来。

店里的年轻的伙计也是见过了达官贵人以及官宦富贵人家的女眷,这会子看着叶海棠和顾柒耀这副穷酸的模样,只当他们是过来找一份差事做的。个人管着自己手里的伙计愣是没有人上前打招呼。

顾柒耀有些拘谨的跟在叶海棠的身后,他看出这些店里的人对他们的不屑一顾以及眼神里的鄙夷和嫌弃,他忍不住缩了缩自己的身体。奈何他们现在就站在大堂的中央,就是想找个稍微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也不成。

叶海棠的目光只落在那些雕刻的打磨的非常精致的成品的首饰上面,什么金步摇,凤头钗,发簪,黄金镯子,链子,耳环,耳坠等等,那繁多的种类甚至比现代的珠宝行里面还要齐全。

只有款式和打造的工艺是不同,那奢侈的程度无论是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套路。叶海棠正盯着不同首饰看价格,“姑娘你要买吗?”冷不丁从她的身边传来一道不客气的声音,一回头就看到店里的伙计模样的年轻人瞧了她一眼就问了。

要不是掌柜的使劲用眼神示意出面,这小伙计根本就不愿意搭理这两人看着就是穷酸模样的少年和少女。“我看看”叶海棠似乎一点也没有看到那年轻伙计听到她的话脸瞬间就沉了下来。

“我们店里不欢迎只看不买的”伙计忍不住就说了一句,他的眼神已经到了要下逐客令的严厉和逼迫,叶海棠微微一笑,“这位小哥好生好笑了”叶海棠看着他阴沉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几分之后,才继续说道,“我们不先看看合心意的,怎么会进门就买你家的东西”

她原本也不打算跟他们起冲突或者磨嘴皮子,只是他那副嚣张的狗眼看人低的模样着实让叶海棠心里不舒坦。她当然知道自己是绝对买不起店里的任何一件首饰的,就是一个最便宜的耳环她也拿不出钱。

可伙计那分明就是明里暗里的挤兑他们穷酸没有银钱的模样,让这个昔日就口舌伶俐的小女子不乐意了。出口就堵了他一句,这伙计也没看出怎么个小丫头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的出口讽刺而落荒而逃。

他再要说什么的什么,叶海棠却转身就朝着门外走去,“不欢迎也就算了,反正好东西也不怕找不到好主人”她一边说着一边就带着顾柒耀往门口走去。那边的掌柜是一个不到四十的精明男人,他额宽脸圆,微扁的鼻子下面是一张厚嘴唇,一双闪着狡黠算计的目光此刻却忽然落在叶海棠的身上。

好东西,他如果没有听错的话,掌柜的是何等精明的一个人精,他在聚福楼待得时间也不短,什么人没有见识过。就叶海棠的沉稳冷静的模样就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少女应有的。被伙计数落撵人也不羞愧和气愤,而且现在却说有好东西。

他立刻就竖起了耳朵,“姑娘请留步”掌柜的自己跨出柜台的后面,走了几步到了叶海棠的身边,“在下也是见了不少好东西,不知姑娘说的是什么?”叶海棠在下牛车之前就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与其拿了去典当不如直接找了一个珠宝商店卖了。

蓝色钻石单单一颗其实在她的手里不值太多的钱,可到了珠宝商店的老板的手里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拿去重新打磨和重新包装或者跟其他的首饰搭配在一起,那一定可以买个好价钱。

所以,她才到了聚福楼,“掌柜的,这是我们家好几代祖传下来的宝石,因着要急着用钱,你看看”既然引起了掌柜的注意,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叶海棠也不打算故作清高,直接从自己的怀里掏出那一枚蓝色的钻石递到掌柜的眼皮子底下。

姚掌柜的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这可是一颗极品的蓝色宝石,他们东家的也是经营这类宝石,特别是蓝色的,比如这颗估计就是传闻中的情人的眼泪了。这要是拿下了,东家的估计会很高兴,似乎听闻有一个天大的贵人一直都在找蓝色的宝石,只要是有的,价格根本就不在话下。

他一高兴就要伸手去拿过来仔细端详,叶海棠却先他一步把蓝色的钻石直接窝在了掌心,“掌柜的,你说个价格”叶海棠看着姚掌柜两眼冒着绿光的模样,直接就问了一句。

姚掌柜的还想拿在手心慢慢端详的,就刚才那么看过之后他已经很肯定,那就是情人的眼泪,听闻那宝石已经不知所踪了,怎么就到了一个小姑娘的手里,他想了想就伸出一个巴掌,“五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