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努尔哈赤与八旗议政制

要说八旗议政制,首先我们还的从女真说起,自金朝灭亡后,女真人未能实现真正统一。就像书中提到的:“强凌弱,众暴寡、各部落之间纷争不停,你强我夺,可以说百姓们处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样硝烟弥漫的日子过久了,百姓们也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那么历史再次证明了也有自己的巧合性,恰好这时努尔哈赤以祖上留下的:“遗甲十三副,兵不过百的武装资产,开始了征服女真各部的行动,在行动中努尔哈赤能做到:“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讨。可以说此举为他在各部之间,甚至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大大提升。再者,努尔哈赤本身的性格色彩也很能感染周围的人,比如他在妹夫刚哈善被人杀害后,不顾族人中长辈的劝阻,在城里大呼:“杀我者可速速出来,与我决一死战”可见其是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一条真汉子。

后来他终于找回刚哈善的尸首,并厚葬。此举着实也为他后来能有那么多追随者,比如:费英东,额一都等大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有了这些允文允武的追随者们之后,努尔哈赤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继而便拥有了很多疆土,当然也有了许多人马。眼看队伍一天天壮大,疆土一天天扩张,同时,又要做好集团利益的权衡,努尔哈赤不得不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乎,以满族狩猎出箭为规则,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以三百人立一牛禄厄真,五牛禄厄真设一扎栏额真,五扎栏设一固山额真,固山左右还有美凌厄真,这说明固山还下设一个正副编制,“固山”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旗”的单位。

在这里我为何要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更要提到八旗议政呢?这个问题我们也不难在以后的事态发展中找到答案,在创建了八旗后,努尔哈赤便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比如:“在战斗中,八旗行军,若地广,当可一起并列前进,队伍整齐有序,若地势狭小,则八旗合一路而行,队伍节次也不会错乱,在行军中他规定军士不得大声喧哗,队伍不得杂乱无章,在与敌人兵刃相交之时,他规定身披重铠且手执利刃者,令为前锋冲击,披短甲能善射者自后冲击,而骑兵良将不得下马,立在最后观望战事,发现事态不及,便可接应出击。从这儿我们看出,努尔哈赤的确是一位出色的战争家,同时这也显示出八旗”武”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谈谈八旗“文”的一面,也就是八旗议政。在努尔哈赤还没称“天命汗”前,他便有了自己一套议政程序,首先他设了都堂十人,五大臣,凡是先有都堂审理,接着送达五大臣,再后送至诸王(也是八旗之主)。最后,再有最高决策者做出决断。在这里,我们看出八旗是仅次于最高决策者之下的一个集团,位置很关键,起得作用也很大。因为它是最后将处理意见交给最高决策者的,他的意见对最高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从这儿开始,八旗议政已显露了雏形。

天命七年三月,随着努尔哈赤年岁渐高,八旗之主(基本都是自己的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确实是有点昏迈了,于是乎,联名找到了努尔哈赤并问道说:“上天所赐予的疆土有谁来继承,所赐之福又有何人来安受?努尔哈赤看着这些一个个骁勇善战但又私下骨肉相残的儿子们,想了很久说出了这一席话,他说:“继我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若此等人一为国君,恐恃强凌弱,获罪于天下也。且一人见识智能极不过众人之智虑,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同心同德,便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又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能纳谏,不遵道,便可另择有德者立之,至于八王理国政时,若其中一王有德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其余七王当领会其意,并再加发明创造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赞他人之能,如此,因选子弟中有贤者易之。八王有故外出,应告知于众,不可私往,若有事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

从以上努尔哈赤的言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再次强调了八旗议政的重要性,更将八王议政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有意提出来若无优秀之人,八王可共同担当国家命运的决策者。这就是为何在他驾崩前,却没有立继承人之主要原因,八旗与八旗议政制度,不仅缔造了大清江山,更是涉及到了上至皇位,皇位继承人人选,下至官员,黎民百姓的工作,生活上,八旗与八旗议政制度为后来的皇帝们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有了很好的依据,打破了明朝以前嫡长继位的中国封建王朝固有的传统,从而使得能者上,庸者下。总而言之,八旗与八旗议政制,是整个清王朝的命脉,是清王朝大厦的顶梁柱,没有它,整个大厦便会一倾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