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现代产品到效用产品

没有不变的观念,只有我们不愿意改变的思维习惯。不扔掉过时的产品观念,就不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3.1 现代产品的本质

3.1.1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时间长周期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是一条普遍性的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改变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个阶段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具有了全新的特征,同时继承前面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见图22)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图22 现代产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部分)

从机器+时代到计算机+时代,所有创造出来的产品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和关联性,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事物被引入,在使用中发现问题。有远见的创造者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针对问题创造出关键的爆炸性事物,然后新生事物又在关键的新事物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来。同时,利用新的创造发明对旧有的事物进行二次创新或淘汰。最终,经过250年的大浪淘沙,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产品集合。

在所有的新生事物创造中,并不是所有事物对人类的意义都相同。关键的创造发明扭转了原有的发展轨迹,并成为一段全新时代的共性基础,如蒸汽机、电动机、流水线、晶体管、集成电路、PC、万维网、云计算,它们都在现代产品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里程碑作用。在现代产品的螺旋式上升通道中,大量的新生事物被创造出来,并不是把原有事物都抛弃掉了,而是通过全新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方式对大部分原有事物进行再次创新,让旧事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例如,机器生产再造了棉布,数字化再造了机床。一个必然性就是,在不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现代产品的种类和生产总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前面介绍过的熊彼得创新理论并不矛盾,一个描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一个描述了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点创造新生事物的理论方法,否定之否定的本质就是破坏式创新。现代产品历史演进的螺旋式上升曲线,正是由无穷多的熊彼得所描绘的破坏式创新短期过程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历史演进图景。现代产品的创造,就是人类进行的连续不断的破坏式创新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

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一个必然性在于:从机器+时代到智能+时代,必然会有大量的现代产品创造出来。但为什么现在人类拥有的是这些现代产品,而不是其他的?如果说现代产品存在即合理,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3.1.2 最小努力原则

养过小动物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喂给一只小猫足够的吃的,那么这只小猫一定会安于现状,不再去抓老鼠。植物也是这样,石头下的小草总会找到最松软的地方顶开泥土,而不是故意和石头顶牛,去顶开石头。鸟类尽可能地滑翔飞行,而不是扇动翅膀。自发找到最省事的方法,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则,或者说是一种本能。

宏观的事物是这样,微观的世界同样如此。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环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构成的,如图23所示。很久之前的物理学家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子会停留在一些相对固定的轨道上,而不是落到原子核里?当然,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我们和万物都会不存在。其实在历史上众多的物理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也曾困惑过,但是最后物理学家还是得出一个结论:电子之所以在那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因为它能保持能量的最小状态,或者说基态。要使电子迁移轨道,或者落到原子核里,就必须附加额外的能量。原子中的电子在微观环境中能够找到自己的最小努力原则,根本因为是在既有的轨道上总体能量最小。

图23 原子的结构

最小努力原则:指人们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总是力图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平均工作最小化。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均受此原则支配,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现代产品是最新的消费升级需要、社会创造、不断升级的工业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需求驱动与用户选择的最终交付物,是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的果实,也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出。没有用户消费升级的需要,没有用户的广泛接受,任何发明创造都不能成为社会化的产品。也恰恰因为用户的参与,这种选择可能并不是单一价值最大化的,而是人的最小努力原则作用的结果。在需求驱动的基础上,人们往往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而不是价值最高的产品,这就会导致一些技术过剩的产品被淘汰。同样,从创造者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会寄希望于用最少的创造难度去实现最大的财富。瓦特在发明蒸汽机后,没有继续攻克,甚至主动阻碍高压蒸汽机及火车的发明创造,其本质就是最小努力原则的作用。因为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能。

发明创造者必须选择那些能够给用户带来恰当价值的产品,而不是过度追求技术含量。人们只会在性价比出现相对变化的关键点,选择用新的产品换掉原有的产品,要不然,创造的新生事物就会具有科技价值而不具有商业价值。比如,现在我们认为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好,因为它更加环保,更加具有可操纵性,与智能技术结合得更好,热衷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实际上,这些好处很早人们就发现了。而且实际上电动汽车比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发明得更早,1873年电动机出现以后就有了电动汽车。但此后电动汽车并没有连续演进,人们转而发展燃烧汽油的汽车。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电动汽车要么需要有线电路支持而路线固定,要么要忍受落后的电池技术导致的运行里程短问题,即便很差劲的电池也价格昂贵。相对来说,当时的内燃机汽车成本更低、更加自由、运行距离更远。虽然存在环保问题,但好处更加突出。因此,此后交通工具的主流发展为内燃机汽车,而不是电动汽车。但现在,随着电能存储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成本更低、效用更好,反而比传统汽车更有前景。

是基于人类本能的最小努力原则,造就了我们现在看起来多彩纷呈的现代产品世界。在过去的250年中,大量的产品创造的事实已经证明,现在成功的现代产品是最小努力原则作用的结果。

3.1.3 产品创造=知识创新

石器时代,人类需要打猎,就在一个棒子的头部绑上一块石头,创造出一个长矛。

青铜时代,人类在冶炼红铜时加入锡或铅,创造出强度更高、更加耐磨的青铜剑。

……

但是,这些创造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本能的经验积累之上的创造,可以认为是一种生存本能导致的创造。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原则并没有成为创造的基础。

但机器+时代的现代产品创造则完全不同,是基于科学知识的最新发现,以及前人实践科学发现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是一个知识聚合创新的产物。发明家在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中,又会形成全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又会被后来的创造者借鉴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理论家会结合创造发明的实践,总结出全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体系,从而形成后续发明创造的知识基础。

瓦特在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就充分吸收了科学界对蒸汽动力的理论研究,比如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提出的潜热理论。所谓潜热就是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物质从一个状态变成另外的状态会吸收或放出能量。如果没有潜热的理论发现,瓦特就不可能找到纽科门蒸汽机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发明出真正实用的万能动力。瓦特后来为了稳定发动机转速而发明的离心调速器,又是后来形成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研究对象。

现代产品的创造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来源于现有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又为技术的螺旋式上升提供知识的来源,越是广为人们接受的产品越是这样。在上一章中介绍的所有现代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创造,产品是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借助产品的载体属性,最终又把最新的知识创新普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从而引发社会创新进一步发展。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一天都有大量知识创新的信息推送到我们每个人面前。现代人获取知识的效率,已经是瓦特时代的无穷多倍,我们这个时代基于知识创新的创造实现概率会远远超过过去250年中的任何一个时刻。

因为知识的高效率传播,就概率而言,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会大概率地面临海量的新生事物向我们袭来。而我们每个人,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概率已经超出瓦特若干倍。基于知识创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未来新生产品的创造者。

在《智变:新工业思维》这本书,以及本书后续的章节中会讨论到新工业革命所强调的个性化生产,其核心就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创造。唯有创新和创造才是新工业时代财富的来源,这一点比过去250年当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重要。

3.1.4 升级—创造—转型:三位一体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市场究竟是创造出来的还是本来就存在?

前面在讨论汽车发明时,引用过福特说的话:“人们也并没有产生对汽车的需求——在新产品产生之前,从未有过对新产品的需求。汽车被人们接受就有点像最近我们接受飞机一样。”福特之所以这样说,是他自身体验的结论。他驾驶自己制造的第一辆车在街上跑的时候,每个人只是觉得这个人太奇怪了。他所工作的公司——爱迪生电灯公司也建议他把精力放在电力的研究上,而不是汽车。当他开始创业时,需要用赛车的方式引起大众对汽车的注意。所以福特得出了一个结论,汽车消费是用合适的产品引导出来的,而不是固有的存在。

另外,现在很多人在鼓吹用户至上,认为只要发现用户的痛点,解决用户的问题就好了。还有一些企业只是把“用户是上帝”放在营销语言中,从不打算付诸实践,而是用概念来忽悠用户买没有任何创造的产品。把不认真对待用户的行为先抛弃掉,就只解决痛点来说,它仅仅能够导致渐进式的创新,而不会产生伟大的创造。我们知道,渐进式创新是已经成功的企业的事情,而一个试图颠覆未来的创业者,解决痛点却毫无优势。

如图24所示,问题的实质就是消费升级、社会创新、工业转型与产品创造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从已有的现代产品创造过程中,理清楚这四者的关系,以及回答现代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图24 现代产品是消费升级、社会创新与工业转型的综合作用结果

福特有的地方说对了,消费者在新产品出现以前确实不能清晰描述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也无法想象出来。但福特忽略了一样东西,他自己要创造汽车,正是观察消费需要的结果。比如,他认为美国人需要结实、便宜、轻便的能够代替马车的汽车,其实已经对潜在的消费升级需要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他的任何创造其本质就是用户潜在的消费升级需要刺激的结果。他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来迎合这种潜在的消费升级需要,而满足潜在消费需要的方式就是把新产品创造出来。在创造新产品的过程中,他发现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够支持他对新产品的创造,比如结实和便宜,于是他创造了基于流水线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用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来支持他对新产品创造的设想。现在,我们一般把这种实现全新生产方式的过程叫作工业转型升级。当福特做完了这一切,他成功的事实已经证明,理顺消费升级、社会创新、工业转型与新产品创造的关系至关重要。

其他的创造发明虽然没有福特的案例这么清晰,但其本质都演绎了同样的道理,例如,机器时代对棉布的再造、瓦特发明蒸汽机、晶体管的发明等。

工业的转型升级并不像产品创造那样会经常发生,关键在于这种被描述出来的全新产品是不是必须进行工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是,那就是必要的。如果不是,并不一定会引发工业转型升级,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交付给用户新产品即可。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过去250年当中,重大的发明创造大多数都是社会自发创造出来的,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结果。只有大量的社会创造,才有可能去劣存优,最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产品一个关键本质就是:它们是消费升级和社会创造互相促进的结果,也是必要情况下的消费升级、社会创造、工业转型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论智能制造,跟风似的建设智能工厂,这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失误和浪费。智能工厂建设的本质是生产方式的进化,但如果没有新产品创造的指引,还是生产原有的东西,这样的生产进化方式就会失去其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只有产品才是消费升级的直接关键,而不是生产方式的升级,生产方式的升级应该为新产品创造服务。

与过去不同,此轮新工业革命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上,消费者可以很便利地和创造者以社群的方式,或者是一个社群中的不同人,快速交换信息,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和创新引爆。新产品能够以快速爆炸的方式形成市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经历导入市场、培养用户、市场发展、市场成熟、退出市场等相对漫长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产品不仅仅是指某个具体物品,必然是消费升级、社会创造、工业转型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呈现。我们往往只看到其表面,以为产品的一些表面特性影响了产品的最终市场。但实质上,没有这种综合性的互动,许多新产品即便在技术上被创造出来,也将不会长久存在,而是被快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