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技术
- 蒙慧玲
- 5117字
- 2020-04-14 18:48:03
第二节 宫殿建筑
一、古典宫殿建筑概论
1.我国宫殿建筑的基本概念
宫殿建筑指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居住的建筑群。一般情况下,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典礼之处称为殿,生活起居之处称为宫。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以后,宫殿建筑是皇权的象征,成为各个朝代京城建筑的核心。在中国古建筑中,宫殿是形制最高、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类型,也是集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技艺精华,同时也体现并代表着当时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与构造的最高水平,因而也最能反映中国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宫殿建筑在中国代表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包括了行政、居住、祭祀、教育等多种功能,它综合了各类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其他传统建筑的范本,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在“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大背景下,中国人认为天、地、人共同构成了人们生活其中的宇宙,并且在几千年里一直试图建立一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个人和谐生存的宇宙秩序。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帝王居于人类社会结构的顶端,他们一方面拥有这个“宇宙”也就是“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维护人类社会结构稳定、让人民生活幸福的责任。因此,他们必须用“天意”来证明王权的合法性和政策的合理性。宫殿建筑作为帝王的生活场所,具有表达君权“受命于天”和“教化万民”的双重功用,因而它的形式对应于“天象”,是“天”的中心在人间的“投影”,“象天”是中国宫殿建筑基本审美取向。
2.我国宫殿建筑的建筑风格
在我国,宫殿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在几千年的历史更替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中,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更新和渐变的过程。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等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们对“天”的认识的逐步深入,从而导致宫殿建筑发生了由“象天之形”“象天之意”到“象天之道”的变化。其二,是“象天”的切入点的变化,由直接模仿天空的星象发展到适应地理环境与天象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将人类社会的“礼制”作为“天”的秩序在人间的显现并使之成为宫殿建筑的设计依据。从而使传统中国宫殿建筑完成了从“天上”回到“人间”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始终影响着中国宫殿建筑的形态,居于天空中心的“紫微垣”这一星座与皇家宫殿建筑有对应关系,它的布局、方位的模仿体现了皇家宫殿建筑的特殊地位。而中国传统地理学通过“分野理论”与天象建立了联系,为宫殿建筑的象天手法提供了另一途径。随着传统地理学发展而产生的神仙文化和风水学说使中国宫殿建筑向着“环境宜人”的方向迈了一大步,也促使宫殿建筑向着“功能合理”和“尺度适宜”的方向发展。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说更加关注的是建立人类社会自身秩序即“礼制”,这些学说要解决人类社会的礼制秩序与“天”的秩序的关联性问题,试图借用“天”的权威来证明“礼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个过程导致中国宫殿建筑在如何满足“人”的行为要求、如何发挥宫殿建筑的示范作用从而将“礼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推广到全社会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中国宫殿建筑最终调和了“象天”“法地”和建立人类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从“天上”回到“人间”,成为中国所有建筑类型的范本。
中国传统建筑中,包括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官署建筑、教育建筑等,在形制上都和宫殿建筑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最终中国建筑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建筑必须成为联系自然、社会、个人的桥梁。由于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衔接与融合上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处理手法;由于对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视,中国人始终将建筑作为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追求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的高度吻合,使中国传统建筑最终具有了人文和理性色彩。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中国宫殿建筑甚至不惜部分地放弃了对建筑高大、华丽和技术精湛的追求,从而成为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普遍的推广价值的建筑体系。
我国的宫殿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宫殿建筑以其建筑艺术手段表现王朝的巩固和皇帝的无上权威,其建筑规模巨大、装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陈设豪华。萧何说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骆宾王诗“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充分说明了宫殿建筑所需要体现的内涵和意义以及需要达到的建筑要求和建筑风格。
中国历代王朝都建了大量宫殿,除清朝外,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更替之际,或者由于战争的焚毁,或者由于雷击火灾,或由于人为地拆除,新王朝总要破坏旧王朝的宫殿。在心理上,这是一种新王朝的反复辟需要。它是使中国明清以前的宫殿建筑无一完好地留存至今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毁旧建新的做法包含着对旧的一代建筑技术和形式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和新的技术和形式的创造。可以说,宫殿建筑乃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性和典型性显然超越其他一切建筑而居于首要的地位。在我国,目前最具代表性、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宫殿建筑主要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二、宫殿建筑的特征
宫殿建筑与民居建筑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受封建权势和统治势力的影响比较重,皇权至上的阶级思想在宫殿建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图2.3所示。
图2.3 我国的宫殿建筑
首先,在建筑布局方面,宫殿建筑都建在都城的核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宫殿位于一国之核心,既代表皇权为国家的中枢,也象征全民心向君王,四方为皇城拱卫之意。因此,体现帝王至尊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宫殿建筑的设计之中。为了显示威严的气概,主要建筑呈前后序列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上主要布置前三殿和后两宫,再在宫前和宫内中轴线两侧布置庭院,它们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深有浅、有宽有窄、有封闭压抑、有舒展广阔,在空间序列的变化中表现了建筑艺术的节奏韵律。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通常在三大殿之南,远在宫外,布置宫殿大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包含主次尊卑和阴阳观念,这种观念对于统一建筑艺术面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宫殿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以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帝王权威的精神威慑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其次,宫殿建筑以其规模的宏大和金碧辉煌的装饰显示皇帝统驭万民、富有四海的气势。主要通过大体量、开阔、平坦、规整对称的布置格局来突出皇权的尊严和君王的神圣。在我国目前仅存明清两代在北京建筑的紫禁城(即故宫)和清初建筑的鄱阳故宫,其中又以故宫最具代表性。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原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故宫建筑布局规整对称,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重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凝聚了历代皇家宫殿建筑的精华,并采用历代最为先进的宫殿建筑技术。
在建筑造型和装饰技术上,我国宫殿建筑在外朝表现为雄伟、华美,内廷比较端庄、绚丽;一些亭台楼阁等建筑则较为纤巧、细致。宫中各院落和单座殿宇在屋顶形式上都表示出等级差别。其规律是中轴线上的大,两旁的小;各院落中,正殿大,配殿小。
再次,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形状与色彩的应用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对于建筑来说,首先是由形状决定其表现力的。当根据形状决定着色,色彩与形状在表现中一致时,就有加色法的效果。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象征尊贵的黄色为顶,表示皇帝的尊严;以红色为主体颜色,既显得庄严稳重,又给人一种敬畏感。同时配以青、绿与白色,这些配色丰富了宫殿的色彩。如青绿色的彩画配在黄色屋顶与红色墙壁之间,更衬托出宫殿的辉煌,洁白色的台基则使宫殿看起来更为高贵、典雅。
同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还成功运用了色彩的空间效果和冷暖对比。在蓝色天空的背景下,黄色屋顶有显著的前进性,其与天空的冷暖对比加强了这个效果。屋顶挑檐下的蓝绿色彩画使檐口的梁枋退后,与天空、绿树融为一体,使屋顶有轻盈、飘飞的感觉。蓝绿色正好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即对较暗环境中的蓝绿光最敏感。当你走近建筑,檐口下阴影里的蓝绿色彩画会吸引你的注意力,使宫殿有耐看的细节供人玩味。彩画中的描金是冷色背景中跳出的亮点,细部的冷暖对比强化了宫殿的华丽。
因此,中国的宫殿建筑通常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以显示皇权的威严。屋顶虽然大而重,但黄色与屋顶类似三角形的形状相匹配,强化了无质量感。宫殿建筑中呈扁方形的红墙承托着大屋顶。这种正方形静止、庄重的特性和具有质量感、不透明的红色正好与类似三角形的黄色屋顶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整体给人以稳重、均衡、庄重的观感和印象(见图2.3)。
三、宫殿建筑的材料、结构和构造
目前,在我国,北京是宫殿建筑最为集中、保存最多的城市。宫殿建筑除了淋漓尽致地表现皇权至上的阶级思想外,在建筑材料和结构特征上与民居建筑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建筑材料。我国传统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欧洲、非洲与美洲都不一样,从一般乡土民居到最奢华的皇家建筑,主要的结构和构件大都是以木材打造。中国宫殿建筑虽然为木构架建筑,宫殿建筑的主要材料也大都以木材为主,同时在宫殿建筑的建造中还大量使用了汉白玉、黄金、石头(包括白石)、青砖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涂料。比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明十三陵中的长陵祈恩殿等都是建筑在由汉白玉石或白石雕刻的高台上。这些台基随着在高度上的变化和建筑物主次关系的不同又使用了不同的材料。
其次是结构体系。宫殿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也是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用梁柱桁枋等大木承担建筑上部的全部荷载。在三种主要的构造方法中,宫殿建筑中使用抬梁式的构架最普遍。由于单层房屋的屋顶占据建筑立面的很大面积,屋顶形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造型艺术,因而宫殿建筑对屋顶的形式非常讲究,为了建筑造型的丰富多彩,宫殿建筑的屋顶多用重檐和多檐,在屋顶类型上主要有庑殿、歇山和攒尖,宫殿建筑以等级类型最高的庑殿顶为主。皇室的宫殿为了在庄严肃穆的基础上增加雄伟壮丽和至高无上的氛围,通常把外朝、内廷、家庙、陵寝的主要大殿做得比大雄宝殿还高一等级,在四阿顶的檐下增加一层腰檐,亦即重檐庑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殿式大木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下层是柱框层,中间是起过渡作用的斗拱层,上面是屋顶构架的屋盖层。其中斗拱是我国古建筑物屋身结构最上的组成部分,安装在建筑物的檐下或梁架间,由一些斗形构件和一些拱形构件及枋木组成,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弥补了木材的弱点,发挥了木材的优点。我国之所以能够遗存大量丰富多彩、宏伟、壮丽的古代木构架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与斗拱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带斗拱的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是最尊贵的建筑。但是,在古代社会中,不够等级的房子不能使用重台、勾栏、藻井、斗拱等。这也是在民间的建筑中很少看到带斗拱的房子的原因。斗拱和藻井的构造如图2.4所示。
图2.4 我国宫殿建筑中不同形式的斗拱和藻井
四、宫殿建筑火灾及其隐患
宫殿建筑火灾的发生,除了有自然的(即雷击火灾)因素外,大部分是人为的因素。因雷击引起的火灾,如1987年8月24日,发生在北京市故宫景阳宫的火灾,就是因为直接雷击在屋脊上,琉璃瓦被击碎,殿前宫匾后面的金属拉杆迸出电弧引燃了木质宫匾、檐椽和斗拱。由于消防扑救及时,才没有殃及周围的古建筑群。
由于人为因素使宫殿建筑遭受破坏甚至毁坏的火灾案例更多。如1950年12月1日,发生在北京西安门的火灾,在大火燃烧了4h后,巨大的木柱、木梁被烧成焦炭,整体建筑轰然倒塌。这次火灾的原因是西安门旁搭建的席棚起火,由于燃烧迅速,风大天寒,不能有效及时地施救,致使这座古建筑被毁。
再如1981年4月10日发生在北京西城区景山皇殿寿皇门的火灾,直接原因是少年宫儿童游艺室的管理人员下班时忘记关闭充电机电源,以致电池长时间发热,绝缘层损坏造成短路,使调压器失火引燃工作台和木板墙,进一步扩大到整个门厅引起火灾。这次火灾使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化为灰烬。
从这些典型的宫殿建筑火灾中可以看出,宫殿建筑火灾的发生除有与民居建筑火灾相类似的原因外,还有雷击火灾。由于宫殿建筑体型高大,在没有安装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保护半径不到位时很容易受到雷击而引起火灾。其次,宫殿建筑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群和布局规律,以群体的统一、个体的和谐等方式来布局,建筑物之间前后呼应,左右对称,各个建筑之间通过回廊或夹道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组群式建筑体系。因此,宫殿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也很容易蔓延成大的火灾,其损失是巨大而惨重的。因为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也是我国建筑装饰艺术、雕刻、绘画技术的集中体现,宫殿建筑火灾不仅造成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和毁坏,而且毁坏的还有无形的技术和艺术,以及建筑物内珍藏的其他宝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