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绿色化学教育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绿色化学”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词语,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化学的研究和开发才刚开展,要想使其在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大的作用,还要从教育入手。
一、构建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是一个由绿色观念形态、绿色制度形态、绿色知识形态和绿色行为文化等构成的文化系统。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场从观念到行为,从社会心理到文化价值观、从管理到体制的整体性变革,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全方位的绿色社会革命。
(一)绿色观念形态
绿色观念形态包括: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观;②树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的生态科技观;③树立精神完善与环境关系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观是与传统文化中人类无视自然、掠夺自然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对立的。生态科技观主张科技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健康出发,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求科技运用与生态环境相容。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
确立生存境界的自我完善与对环境的现实关系紧密结合的生态实践观,积极参与变革人类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工艺的实践,努力改变不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主动投身于保护物种和环境的各种绿色运动,切实促进回归自然目标的逐步实现。
(二)绿色制度形态
构建绿色制度文化,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使社会具有自觉地保护所有公民利益的机制,以及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建立与完善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硬”指标,忽视社会公正、生态环境保护等“软”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政府在决策时必须从环境效益和生态价值出发而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来确定其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出发点。
2.健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纠正当前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罚(款)代法的现象。
3.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
形成人人关心和人人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新风尚至关重要。对重大规划、项目及政策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咨询论证及公众听证制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了解公众对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要求、情绪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完善环境状况公布制度,使公众更加清楚地了解环境状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和环保民间社会团体制度等。
4.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化素质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渠道,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塑造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共生型生态社会建设者。
(三)绿色知识形态
绿色知识应该包括绿色自然科学知识和绿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主要内容有:全球环境问题及资源现状,人类对环境、资源问题认识的历史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征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政策、措施;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环境污染、防治和提高及资源节约的基础知识;环境法规保护的对象、任务、方针和政策,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和利用资源及防治其他公害的基本要求和措施;环境、资源管理的机构、职责、奖励和惩罚等。同时,绿色知识在内容上还可以包括那些与环境、资源相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环境心理学等。此外,当前、周围、我国和世界领域的环境、资源问题的新现象、新理论、新观念也应被纳入绿色知识的范围。
(四)绿色行为文化
1.提倡简朴生活与绿色消费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它表现为公众消费的无害化,提倡简约消费,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选择简朴的生活和绿色消费,关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消费的核心思想就是“消费为环境负责”。它深刻地反映了生态伦理的精髓,是人类新的消费文化。它是人类消费行为走向理性而成熟的表现,符合人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
2.增强生态审美能力,尊重、维护和增添自然美
人们在从事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意义,积极而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从社会文化价值看,生态审美能有效地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伦理责任,树立生态正义感,推动人们从经济人转变为生态理性文明人。
3.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可更新的再生性资源和清洁能源,不进行盲目性和掠夺性地过量开采;对不能再生的一次性资源,要寻求最优开采率,并增加重复利用率;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寻求可替代一次性资源和能源的新资源,加强对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有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对那些一旦灭绝便不能再生的珍稀物种资源,要全力保护,以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满足其需要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4.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这一道德规范实际包含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这两方面的要求。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才有条件谈提高人口质量;反过来,控制人口数量又必须以一定的人口素质为条件。
5.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科学技术生态化是对整个科技活动的一种导向,生态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发展既要有益于增加人类福利,又要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既要有利于文化,又要惠及自然,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科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机制、规律和方法,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将是划时代的科技进步。
二、实施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也称清洁生产,是指企业在产品的研制开发、选料、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及废物回收和再利用过程中始终坚持环保原则,将上述过程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的一种环保型生产方式。
(一)绿色生产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
绿色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原辅料的提纯、稀缺资源的替代、物料及能量的高效转化、副产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节省可观的生产和运行成本,促进生产集约增长。例如:2004年,“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宝钢股份在推行绿色生产过程中,通过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烟气余热利用、高炉煤气发电等技术,回收余能总量相当于93.98万吨标准煤,占宝钢能源总使用量的11.7%。
(二)绿色生产是环境友好的生产
绿色生产以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为原则,通过源头削减、过程减排和末端处理等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污染物的毒性,减少生产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改进中和工艺,大幅度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和国内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企业中和废水COD浓度低80%左右,同时通过对工艺参数的严格控制,减少溶剂排放50%以上。
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积极实施绿色生产,推动企业生产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综合应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才能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保障生产单位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三、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在许多领域里面能够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倡导绿色消费的过程中,将形成许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而要做到倡导绿色消费,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
从消费主体来说,总体上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绿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我们要从政府、企业和一般消费者这三方面入手,来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的坚实基础。从政府来说,政府的行为是社会道德的标杆,政府应该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承担起积极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崇尚环保和节约的消费方式的责任;从企业来说,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浪费惊人,对环境污染严重;从个人来说,主要是要从教育入手,提高公民绿色消费的意识,为绿色消费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使人们自觉形成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反对挥霍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良好品质。
从消费的客体来说,我们要对自然生态怀有道德责任,形成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珍惜自然、养护自然的生态道德、生态伦理。一是对自然不能简单地采取征服和索取的态度,而应该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看成是自然的朋友,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以“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的合理开发为原则,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可任意妄为,竭泽而渔,而要顾虑到能否持续性利用;三是展开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从消费环境来说,要努力营造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生态上乘,社会治安良好,人人都争当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样消费的质量就会提高。
总之,倡导绿色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新增长点,由此入手,可以有力地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协调发展,在新的世纪开拓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四、培养绿色化学人才
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业是时代的需求,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培养绿色化学工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目标
为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化学工业的需要,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绿色化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奉献与敬业精神,具有相关化学学科综合理论,掌握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工生产过程,具有环境化学和环境相关材料化学的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消化国外科技的能力,具有开发、研制与环境相容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和制造新工艺,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推动化学工业科技进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环境意识的复合型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根据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面向未来”的高教改革精神,绿色化学的新型人才,要求掌握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绿色化学工艺与绿色化学综合工程的创造性实践训练,具有科学技术经济环境一体化的观念,具备绿色化学与化工清洁生产的能力;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永恒的学习理念,能追踪前沿领域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创新;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绿色化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显著区别在于绿色化学的重点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而不是处理污染;与“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相比,在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要新增如下内容。①绿色化学。学习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与使用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杜绝污染的原理与方法。②清洁化工工艺。利用减量法、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利用无废、少废的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污或制造产品的绿色化。通过产品开发计划、原料选择、工艺路线、技术管理、生产过程、产物内容循环利用、能量合理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使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从而达到不建或少建单纯的环保设备的目标。③绿色化学品的分析及评价。绿色化学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④环境相容材料化学。以材料化学原理为基础,侧重于环境相容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如生物降解与光降解的材料,催化材料等。⑤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着重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结构和毒性,以及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过程,污染物危险性评价方法和环境监测污染物的方法。⑥能源化学。由于大量污染来源于能源消费,因此能源化学重在论述能源种类、新能源开发、能量转换,以及在转换中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原理和方法。
总之,绿色化学的人才,具有绿色化学、清洁化工生产的厚实理论基础和综合实践技能,具有注重污染预防的理念,具有环境化学和环境相容材料化学知识,具备研制、开发化工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