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儿科护理的发展
在传统的中医学著作中,如《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等,就有关于儿童疾病防治与护理方面的记载。进入19世纪,西方儿科学发展迅速,不断传入我国。20世纪初,我国儿科逐渐受到重视,至20世纪40年代儿科临床医疗和护理初具规模,50~60年代大部分省市开展了儿科护理,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家庭访视、开展社区儿童护理服务等。
(二)儿科护理新技术应用
随着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迅速发展,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是对儿科专业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了重症护理管理架构的建立,不断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抢救程序,提高了抢救水平。
(三)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儿科护理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儿科护理队伍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目前我国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有中专教育、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受疾病影响,对家长、家庭依赖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感到压力与负担。住院患儿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多数医院人力配置不足,儿科护理工作繁重,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与家庭沟通不畅,难以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使医、护、患之间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五)解决的思路
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儿科护士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还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等角色。儿童护理工作范畴也由医院护理延伸至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因此,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思考题
1.我国规定的儿科年龄范围是多少?
2.儿科护理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什么?
3.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各期护理要点。
(董荣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