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以身殉国,千秋大义

黄道周生命中最后两年时光由于时局的跌宕起伏尤显得悲壮苍凉。他于弘光元年乙酉(1645)正月抵达南京,就任弘光朝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兼翰林院学士,是年黄道周六十一岁。虽然黄道周一心辅佐弘光帝,希望能光复大业,但是由于弘光帝昏庸无能,任由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黄道周多次上疏却均不被采用,深感绝望之余,他上疏请赴浙江绍兴祭祀禹陵,以借机脱身朝政。祭禹陵后不久,弘光朝覆亡。六月七日,黄道周抵达杭州,拥护潞王朱常淓监国,在与潞王面谈时,力荐刘宗周。但是潞王软弱无能,且因马士英权重而不敢召用刘宗周。黄道周对潞王深感失望。六月十三日晚,黄道周会见唐王朱聿键,见唐王慷慨有恢复之志,便具启请监国,闰六月七日,唐王在福州行监国礼。九日,黄道周入觐唐王监国。闰六月二十七日唐王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很是器重黄道周,晋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但是由于朝政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中,隆武坐拥空名,实为寄生,虽然黄道周力图复兴,却遭到郑芝龙的反对,继而出现了“朝宴争班”及某诸生上书攻击“道周迂腐”等事件,使得黄道周的处境尤为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黄道周决意北伐。由于朝政大权全在郑芝龙手里,黄道周没有军队和粮草,只能靠沿途招募义军,组成了一个“扁担兵”(清)邵廷寀《东南纪事·黄道周传》中称:“芝龙不与一卒,道周亲书告身奖语号召,得百余人,径杉关,众至万人,田夫荷锄从之,曰扁担兵。”(清)李天根《爝火录》亦载:“帝命郑芝龙助之资,不应。自办一月粮以行,帝惟给空扎百函为行资而已。有僧军荷锄棘荆随道周后,名曰扁担兵。”。在前有强兵、后无援军的情况,十二月二十五日晨,遭清朝提督徽宁池太总兵张天禄部四路合击,从容就俘。隆武二年丙戌(1646),是年黄道周六十二岁,被俘后曾在被押徽州期间绝食,未果。后押往南京。黄道周被俘后,清人曾千方百计拉拢黄道周,试图劝降,皆遭到拒斥。此年三月五日,黄道周慷慨完节。临刑前,黄道周撕裂衣襟,啮指血书曰:“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黄道周生命的最后两年是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爆发的时候,拯救危亡则是他的主要活动,且他以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一个士大夫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蹈仁不悔的精神,为其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清代官方对黄道周高度评价,乾隆四十一年谕文称:“若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黄漳浦集》卷首。乾隆四十四年又给黄道周封谥号为“忠端”,道光五年,礼部又上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