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言

Preface A【序A】

米博华

一个记者的幸福生活


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去自己愿意去的地方,是一种快乐人生。李新烽同志热爱记者职业,又钟情于非洲大陆。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在非洲走过26个国家,用充满想象、饱蘸激情的笔,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艰辛的跋涉,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诱人的经历和幸福的生活。

继《非洲踏寻郑和路》出版之后,新烽同志又推出《非凡洲游》。倘对这部新著作一个导读,或许可以概括为两个意思。第一,这是一本关于非洲的专著,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民俗、历史等诸多方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又不失清新的叙述风格。第二,这是一个职业记者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诉说着对记者职业的深刻理解。

这里,稍微展开一点阅读心得。

在这个世界上,非洲没有多少话语权。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见过非洲国家的报纸、书籍、电影、小说。我们所了解的非洲,大多是经西方记者和探险家演绎的非洲。非洲除埃及金字塔外,缺少特别有影响的标记。我们绝少见到非洲的服装、鞋帽、电器,甚至是小工艺品。总之,我们或多或少地会用西方人的眼光看非洲。

多数西方记者仍以“欧洲中心”的视角观察和介绍西方以外的国家。《文明的冲突》的作者亨廷顿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一切不符合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和文明,一切不符合西方人口味的国家和民族,都是落后的甚至是丑陋的。这自然也包括黑色的非洲。因而,非洲总是和暴政、战乱、疾病、饥荒联系在一起,总是和懒惰、愚昧、粗俗、肮脏联系在一起。非洲被矮化了、丑化了,以致不少人在和非洲人交往时多了一份倨傲,少了一份尊重;多了一份猜忌,少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猎奇,少了一份理解。

新烽同志领着我们走进非洲,触摸非洲,使我们不无惊奇地看到另一个非洲:一个神秘而亲切的非洲,一个美丽而忧伤的非洲,一个奔放而自尊的非洲,一个狂野而智慧的非洲。这里有我们完全不能理解的原始部落生活,有赏心悦目的热带丛林和随处可见的稀有野生动物,有闻所未闻的土著人的风俗和奇异礼节,也有不逊于任何欧洲国家的富有和文明,有不亚于任何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杰出人物。非洲也是复杂的:世界上最贫困的荒漠地区,肥得流油的现代都市,沐浴着和平阳光安逸生活的人民,发生在卢旺达的部族大屠杀。新烽同志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观察和思考,欢乐着非洲的欢乐,忧伤着非洲的忧伤,忠实而客观地讲述非洲,没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这里讲述的是,不论是哪种肤色哪个民族,人都是一样的:热爱和平,崇尚善良,追求进步,渴望自由。

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往往是和自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和非洲相距遥远,似乎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了解非洲。这是一个误解。非洲对中国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和非洲长期受殖民主义的压迫,有着反抗凌辱、争取自由的共同命运和共同感情。非洲是我们忠诚的朋友,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十多次挫败反华的人权提案,都有非洲兄弟的功劳。非洲过去和未来都是中国的巨大“票仓”。非洲有世界上不多尚未被开发的地域,而这种原生态的大陆在今后五十、一百年中释放的潜能未可限量。从以往历史看,非洲从未对中国有过威胁,中国也从未与非洲有利益冲突。天然的亲和力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决定了中国与非洲完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新烽同志当记者的第一站就是非洲,承担非洲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新闻报道任务。驻外记者和国内驻站记者有一个不同,是驻外记者有可能更加专心致志地扮演好记者角色。国内记者往往杂务缠身,有时免不了迎来送往、周旋各种关系。当然,这些也是工作,甚至是必须做好的工作。相比较而言,驻外记者可以免去许多应酬和杂务,集中精力采写报道。

新烽同志是一位富有职业精神的记者。职业精神来自对职业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把职业看成是饭碗,一种是把职业看成是事业。新烽同志属于后者。作为一个时代的瞭望者,他始终对历史进程保持关注。在随温总理访问非洲七国的八天时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写下了数万字报道,对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提出独到见解。作为一个新闻采集者,他对脚下的土地始终怀有一种好奇和眷恋,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只身赴肯尼亚帕泰岛采访,成为报道帕泰岛中国人后裔、发现“中国学生”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这组报道无可争议地获得中国新闻奖。作为一个以笔为生的记者,他始终不忘写作是自己的本分,勤于用脑,专心叙事,醉心于用笔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用作品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证明着自己的实力和成就。

在新烽同志的职业记者生涯中,我们看到孤独行走、危险探寻、悉心采撷、辛勤笔耕,这一切对于一个热爱非洲、热爱新闻的记者来说,都化成了苦中求乐的幸福体验。八年在非洲当记者的生活,是新烽同志记者生涯中的一章,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序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